回覆列表
  • 1 # 寸丹心leo

    語言的啟蒙培訓,我自己的看法是越早越好,但是問題裡說的是培訓,那可能就是有一定的內容、形式和目標了。

    第二語言的啟蒙越早開始,越有希望可以習得,而不是學得。習得就是透過環境的建立,配以一定的步驟規劃,不斷的啟發,最後習得了,就像我們的母語。

    從早開始,可以和聽中文故事,講中文故事一併開始,比如英語的啟蒙,可以給孩子聽英文的兒歌,節奏感比較強。家長如果英語水平還不錯,也可以用英語表達,比如看到一些水果等等,可以用英語和孩子說。最主要就是環境的影響,大量的輸入。

    有針對性的培訓,比如培訓班,蓋兆泉老師的書裡建議5歲開始可以報外教班,為的是說,而且有個前提是這之前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詞彙量,而這個詞彙量就是我們家長之前啟蒙的積累。

    所以說語言啟蒙早一些是可以的,但是如果錯過了幼兒時期,再開始也是不晚的,只要家長肯付出精力和辛苦,一起陪著孩子努力,都會有好的收穫的。

  • 2 # 壹念心理

    家長問

    我家寶寶 2 歲半,現在才剛開始進行英語啟蒙,是不是有點晚了?

    什麼時候開始對寶寶進行英語啟蒙教育最合適呢?

    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熊寶媽答

    這是關於“英語啟蒙”的話題。

    應該什麼時候開始英語啟蒙呢?

    答案是越早越好。

    因為,嬰幼兒學習語言有一個辨音關鍵期。

    0-5 歲的寶寶接觸英語時,大腦被啟用的區域和學習母語的區域相同;

    但隨著年齡的增加,孩子再去學習第二語言時,大腦啟用的區域就發生了變化,與學習母語啟用的區域就不同了。

    所以啊,一般來說,孩子在 6 歲之前接觸第二語言,後期的學習效果都會比較理想,並且學習起來也比較輕鬆。

    那麼,幼兒英語啟蒙有哪些原則呢?

    語言學習是一個從吸收到表達的過程,更多接觸、更多輸入,更多互動式交流,才能有更好的理解和表達。基於這個大原則,我們在給寶寶英語啟蒙的過程中,要儘量做到以下四點:

    1、在寶寶處於語言沉默期的時候,我們要給他提供更多的英文輸入機會。

    和學習母語一樣,孩子要經歷大約 1 年的只“聽”不會“說”的過程,科學家們把這個“吸收”的過程稱作“沉默期”,然後寶寶才會開口說出第一個英文單詞。

    所以,“充分的聽”是孩子學習語言最基本的要素。我們經常跟孩子說“ CAT ”,他們才有機會對這個音形成記憶,能發這個音,也有機會把這個音和實物匹配起來。

    所以,重點是培養孩子的語感,包括對語音、語調的感受等等。

    我們不要期望孩子迅速開口說英語,給孩子施加學習的壓力。

    多一點耐心,多一點鼓勵,與孩子一起走過沉默期,等待孩子自然開口說英文的那一刻。

    2、我們也要儘量為孩子提供不同的語言環境。

    普通話有 32 個音素,英語有 48 個音素。

    每一種發音系統裡,都有別的發音系統不存在的音素。

    在多語言環境裡,孩子能夠有機會在吸收語音的敏感期,吸收到更多的、獨特的語音發音,大腦受到的刺激就會比單一語言環境多,形成的突觸連結也就更多。

    這樣,孩子聽到並且辨別出獨特音素的能力也就更強,將來發音的標準性也會更強。

    3、為孩子提供多元、反覆匹配的機會。

    家長在跟孩子說話時,需要結合動作,一邊說,一邊做。

    比如, 一邊把球遞給孩子,一邊說“ ball ”,而當孩子每次指向球的時候,媽媽又會說“ ball ”。

    這就是一個事物反覆出現,然後家長反覆用語音標示這個東西的過程,從而“球”這個音,就透過反覆匹配,和“球”這件東西對應起來了。

    4、我們也要讓孩子自己動起來,用動作來增加認知。

    比如,孩子聽到媽媽說球,看到了球。然後自己又玩球,觸控到了球,再把球滾來滾去,觀察到球的各種狀態,聽到了玩球時能發出的聲音。

    無論怎樣,媽媽還是會說“ ball ”,所以孩子透過視覺、觸覺、聽覺等多元的感官活動,反覆匹配確認到了“球”就是“ ball ”, ball 就是球, 這就是多元的反覆匹配。

    這也會讓孩子學習語言時更輕鬆更容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要搬家了。家裡很亂,有很多想丟又捨不得的東西,不知道怎麼整理!請大家給個建議。最好是舊物利用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