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汪富貴
-
2 # 李博士和你談健康
腔隙性腦梗死是指腦內深部小動脈閉塞導致的體積比較小的梗死。閉塞的小動脈直徑通常在100-200um,梗死的最大直徑<20mm(也有文獻是<15mm),通常在3-5mm。
由於梗死的部位不同,腔隙性腦梗死可以從完全沒有症狀到各種不同的症狀綜合徵,如:輕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共濟失調、構音不清等。
研究發現腔隙性腦梗死的再發腦梗死的機率每年為4-10%不等,高於其他型別的腦梗死。但是,並不是每一個腔隙性腦梗死都會復發。
研究發現,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伴發糖尿病、高血壓、男性、黑人、阿司匹林抵抗、有認知功能障礙,復發風險高。而嚴格控制血壓、堅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堅持服用他汀與腔隙性腦梗死後的複發率降低有關(年複發率降低至2.2%)。
其實,預防腔隙性腦梗死復發和預防其他腦梗死的復發,原則是一樣的,就是:嚴格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戒菸戒酒,足量運動、健康飲食,加上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
雖然不能百分之百保證腔隙性腦梗死復發,但可以減少復發的機率。
-
3 # 醫學小偵探
一旦診斷為腔隙性腦梗,那你明天開始就要小心了,它極易復發!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我們得先了解下腔隙性腦梗死是怎麼來的? 事實上,腔隙性腦梗死是醫學影像學醫生的診斷,準確的說是醫學影像學技術比如螺旋CT、核磁共振檢查發展的產物。 但它最早又不是影像學醫生髮現的,是病理學家做屍檢的時候發現死者的腦組織上有一些小小的空洞而命名的。
換句話講,在以前做檢查是發現不了腔隙性腦死的,除非對屍體進行解剖!
因為腔隙性腦梗死是由腦深部的單個微小血管閉塞造成所供血區梗死,病灶大小通常小於15~20 mm,如果出現多個,則稱之為多發腔梗。
(如圖:不同大小梗死病灶,影響是不一樣的)
不過不管是腔梗還是多發腔梗,目前認為其發病的病因跟腦梗死是一樣的,都是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而這動脈粥樣硬化只要我們到了一定的年紀,是多多少少都會存在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能在中老年人頭顱CT或MRI的體檢檢查報告中看到腔梗,甚至多發腔梗的診斷的原因!
其次,腔隙性腦梗死有沒有症狀跟其梗死的位置有密切的關係! 有的人得了腔梗,會表現為頭暈、頭昏或者一側肢體麻木等症狀,但大多數人可以沒有任何症狀,往往是去體檢的時候才發現的! 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同樣是腔梗,發生梗塞的位置不同,其症狀也會有所不同!
因為我們的大腦就像是身體的指揮中心,指揮著我們人體所有的運動和感覺,而這種運動和感覺神經往往行走於我們大腦的基底節,如果我們的腔梗剛好發生在這基底節,就會出現一些輕微的症狀。 當然,除了基底節以外,臨床上腔隙性梗死病變部位還經常發生於我們大腦的腦幹白質內,可能出現的症狀就沒那麼明顯了。
最後,一旦確診為腔梗,雖短期症狀輕微,甚至沒有症狀,也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因為其治療後複發率是相對比較高的! 腔梗每年的複發率大概在4-11%,雖看起來不是特別高,但別忘記了它跟我們動脈粥樣硬化有密切的關係,而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全身性症狀,換句話說,你腦子裡發現了腔梗,說明你全身的動脈血管都已開始多多少少存在這種動脈粥樣硬化,一旦再不注意自身血壓、血糖的控制、血脂出現異常、吸菸喝酒等,就會繼發導致其他微小血管再次閉塞,而這種小血管病變還可以導致面積較大的梗死,大約有30%的腔梗患者在4年內會出現認知障礙!
回覆列表
腔隙性腦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是指大腦半球或腦幹深部的小穿通動脈,在長期高血壓的基礎上,血管壁發生病變,導致管腔閉塞,形成小的梗死灶。據統計其發病率相當高,佔腦梗死的20%~30%。常見的發病部位有殼核、尾狀核、內囊、丘腦及腦橋、少數位於放射冠及腦室管膜下區。在這些部位的動脈多是一些稱為深穿支的小動脈,它們實際上是腦動脈的末梢支,又稱終末支。由於深穿支動脈供血範圍有限,所以單一支的阻塞只引起很小範圍腦組織的缺血壞死,即形成所謂的腔隙。腔隙性腦梗死為直徑0.2~15毫米的囊性病灶,呈多發性,小梗死灶僅稍大於血管管徑。壞死組織被吸收後,可殘留小囊腔。 腔隙性腦梗死是腦梗死的一種。只是因為發生閉塞的血管較小,如穿支動脈,限於其較小的供血區,病灶較小,所以一般危害較小。
腔隙性腦梗死是病情相對比較輕微的一種腦梗死。它是因為大腦的毛細血管堵塞引起來的,往往症狀比較輕,就是一點頭暈、頭痛的症狀,甚至是沒有症狀。透過治療,症狀是肯定可以消失的,但是已經堵塞的血管造成的腦細胞壞死,在病理學上它是不能恢復的。另外導致腦梗塞的病理基礎是腦血管硬化,也不會隨著症狀的消失緩解。腔隙性腦梗塞的病人,在發作以後,即使症狀已經消失,後續的治療,預防腦梗塞的復發,醫學上叫做二級預防,還是要繼續積極的進行的,包括阿司匹林、辛伐它汀等等,可能需要長期甚至是終身的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