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943641456485

      歷代陶瓷茶具概況

      現在人們直接用來飲茶的用具,主要是茶盞(飲杯)和茶壺。而在唐、宋時流行的煎茶、鬥茶飲法中,只有盞沒有壺,有之,則是用來煎水的煎水壺,不能叫做茶壺。到了明代,流行淪茶飲法,茶壺才躋身飲茶用具之中。

      唐以前的飲茶用具和食器還沒有完全分化開來,如我們現在進食時的碗,古代叫做盂,飲茶時有

      用盂。晉盧琳的《四五起事》記載晉代惠帝遇難逃亡,後又從許昌返回洛陽,當時有待以“持正盂承茶,夜暮上之,至尊飲的為佳。”這種瓦盂,是陶或瓷的。兩晉南北朝時,食器、酒器等,一般都是陶或表面施淡青色的瓷器。從唐代開始,飲茶用器從酒、食器中逐漸分離出來,自成一個系統。

      陸羽《茶經)中還沿襲過去的舊稱把茶盞叫做“盞”,但在當時人的詩文中,更多的稱“甌”。陸羽列出當時製作茶盞的地方,有浙江的越州、婺州、湖南的嶽州、鼎州,安徽的壽州,江西的洪州,河北的邢州等。這些地方瓷窯所出的茶盞,由於各地質地、燒造技術、工藝流程以及傳統風俗的不同,包括白、黃、淡青、褐等色。陸羽認為,能夠與茶色相煥發的以越州窯所出茶盞釉色似玉而又微泛淡青色的為最好,其次是嶽州所出也呈淡青色。

      陸羽譯越州窯“類玉”、 “類冰”,綠色的茶湯注入其中, “半甌青泛綠”,與本身的淡青色互相輝映,從而達到“益茶”的效果,使人銜盞愛玩不忍釋手。在外觀造型設計上,越瓷茶盞也特別適宜於飲茶用。陸羽記越州所產, “口唇不卷,底卷而淺”, “口唇不卷”,即盞沿不外翻,稍有內斂,這樣能約來茶湯,不致外溢, “底卷而淺”,是底稍外翻,這樣容易端持,而“淺”則指盞的深度。唐時飲末茶,連茶盞中的茶末、茶湯一塊喝掉,底淺的茶盞就容易吸盡茶湯和茶末。茶聖(神)陸羽對茶盞提出了以實用角度和以欣賞角度譯論的兩個標準,以後歷代人的對茶具的設計製作的要求,基本上不出這兩個標準。

      唐人不僅逐漸普及了飲茶末用的盞,而且發明了盞託,並一直沿襲下來,明代以後,又在盞上加蓋,由此成為我們今天還常常使用的一盞、一蓋、一碟式的三合一茶盞——蓋碗。這和當時廣泛流行的淪飲法分不開,加蓋作用,一是增加茶盞的保溫效能,更好地浸泡出茶葉的茶汁;二是增加茶盞的保潔效能,防止塵埃侵入。人們在品飲時,一手託盞、一手持蓋,並用茶蓋來拂動漂在茶湯麵上的茶葉,更添情趣。 “技”高一籌者,則託盞、持蓋只用一隻手操作,頗有風度。

      宋代的茶盞,以“鬥茶”時所用的通體施黑釉的“建盞”最具特色。

      中國傳統瓷器,主要有兩個瓷系,一為青花瓷系,一為黑釉瓷系。後者在日本叫做“天日”瓷,“天目”是指中國浙江省的天目山,宋代的黑釉瓷最早由在天目山佛學寺留學的日本僧人帶進日本。

      建盞的造型,底經和盞面口徑的比例相差較大,盞壁外撇的角度大,有人把它比喻為翻轉過來的斗笠形。盞口面積大,可以容納更多的“鬥茶”時出現的湯花,而盞壁斜直,容易吸盡茶湯和茶末,.這一點,吸收了唐代越窯盞的優點。 同時盞壁四周的離沿口1.5—2公分外,稍向內折,稱為“倒鉤型圈痕”,這和陸羽所說越窯盞“口唇不卷”的優點也有相似之處。盞沿下內折的折線,還能起到“鬥茶”注湯時的標準線的作用,因為“鬥茶”注湯,只注到盞容量的十分之六,實測證明這一折線,正好是盞容易四比六時的臨界線。

      宋代“鬥茶”的黑釉建盞為主,但也還有其他釉色的茶具,如杭州龍泉哥窯所制的茶盞,外觀造型和建盞相似,也呈翻轉斗笠形,但通體卻施淡青色釉,色澤鮮明、幽雅潔淨、亭亭玉立,同樣是上等的茶具。其他各地名窯,如官、定、汝、鈞等地燒造的大量青花、白瓷茶盞,造型各異,刻花印花,均體現出飲茶藝術對陶瓷茶具的設計製作窮極工巧的要求。

      元代的茶具和宋朝基本相同,只是茶壺的外觀有了些許變化,釉色以景德鎮青花瓷而著稱,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時期。

      明代出現了茶壺,從此茶盞和茶壺成為最基本的茶具,飲茶方式發生了變化,一些茶具被淘汰了,一些茶具則異軍突起,更加豐富了人們品茶藝術的內容。

      明、清的茶盞,主要仍是瓷質。由於人們不再“鬥茶”,黑釉茶盞已很少使用,所用茶盞多為白瓷或青花釉。明代的白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胎白而緻密,釉色光潤,具有“薄如紙、白如玉、聲如馨、明如鏡”等特色,這種茶盞造型穩重、比例均勻,當時又稱“壇盞”。

      明、清茶具,最為後人稱道的是江蘇宜興紫砂陶製茶壺的設計和普及。從品茶藝術的角度出發,明代及後人評價這種紫砂陶製茶壺,歷來讚不絕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說: “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清人記載,做工精細的紫砂壺,壺蓋蓋上之後,手提壺蓋上的蒂, “能吸起全壺者,則尤佳矣。”瓷盞,紫砂壺的高度藝術化設計,使人們品茶時的趣味性、審美感更加濃厚了,人們在口啜清茗、細咂慢嚥的同時,又可以把壺或盞作為藝術品來欣賞、玩味,從而得到更高的藝術享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釜山行故事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