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時,把國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運城西)遷到大梁(今河 南開封市),故魏國又稱梁國,魏王又稱梁王。
之:這樣
(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稱。
(3)於:介詞,對於。
(4)盡心焉耳矣:真是費盡心力了。盡心,費盡心思 焉耳矣 ,都是句末助詞,重疊使用,增強語氣。
(5)河內:魏國的黃河以北地區,今河南濟源一帶。
(6)兇:災兇,此指饑荒。
(7)於:到。
(8)河東:黃河以東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黃河流經山西省境, 自北而南,故稱山西境內黃河以東的地區為河東。
(9)粟:穀子,脫殼後為小米,這裡泛指糧食。
(10)亦然:也是這樣。
(11)察:考察。
(12)政:當權者。
(13)無如:沒有像……。
(14)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為了增加勞力和擴充兵員,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為好事。
(15)對:回答。
(16)王好戰:大王喜歡打仗。好:喜歡。
(17)請:有“請允許我”的意思。
(18)喻:打比方,作說明。
(19)填:擬聲詞,模擬鼓聲。
(20)鼓之:敲起鼓來。鼓,動詞,擊鼓。之,沒有實在意義的襯字。下文“樹之”的“之”用法相同。
(21)兵刃既接:兩軍的兵器已經接觸,指戰鬥已開始。兵:兵器。既:已經。接,接觸、交鋒。
(22)甲:鎧甲,古代的戰衣,上面綴有金屬片,可以保護身體。
(23)曳兵:拖著武器。
(24)走:跑,這裡指逃跑。
(25)或:有的人。
(26)則:連詞,那麼。
(27)何如:怎麼樣。
(28)直:通“只”,只是,不過。
(29)是:代詞,此,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後止”。
(30)如:如果。
(31)則:連詞,就。
(32)無:通“毋”,不要。
(33)望:希望。
(34)於:比。
(35)違:違反,耽誤。這裡指耽誤。
(36)時:季節。
(37)谷:糧食的統稱。
(38)勝:完全,盡。
(39)數:細密。
(40)罟:網。
(41)洿:低窪地,這裡指池塘。
(42)斤:斧頭的一種。
(43)以時:按一定的季節。
(44)養生:供養活著的人。
(45)喪死:為死者辦喪事。
(46)憾:遺憾。
(47)王道:孟子主張用仁政來治理天下,稱之為“王道”。
(48)始:開端。
(49)五畝之宅:相傳古代一個成年的農民可分得五畝宅基地,住房和園田各佔兩畝半。
(50)樹:給……種植。
(51)衣帛:穿上絲織品的衣服。衣,穿。
(52)豚:小豬。
(53)彘:豬。
(54)畜:牲畜。
(55)之:助詞。
(56)無:通“毋”,不要。
(57)失:與下文的“奪”均為“錯過”意。
(58)百畝之田:相傳古代一個成年農民可以分得一百畝耕地。
(59)謹:謹慎,這裡指認真從事。
(60)庠序:古代鄉學的名稱,商(殷)代稱“序”,周代稱“庠”。
(61)教:教化。
(62)申:重複。這裡有反覆教導的意思。
(63)孝悌:古代尊敬父母為“孝”,敬愛兄長為“悌”。
(64)義:道理。
(65)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頭髮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揹著或者頂著東西了。意思是,年輕人知道孝敬老人,都來代勞了。頒白,頭髮花白。頒:通“斑”。負,背上馱東西。戴,頭上頂東西。
(66)黎民:指老百姓。
(67)然而:這樣(如此)卻。
(68)王:即稱王天下,指以仁政來統治天下。
(69)未之有也:賓語前置,“未有之也”。從來不曾有過的。
(70)食:動詞,吃。
(71)食:名詞,食物。
(72)檢:約束。
(73)塗:通“途”,路上。
(74)莩:餓死的人。
(75)發:指開倉放糧以賑救饑民。
(76)歲:年成。
(77)非我也,兵也:不是我殺人,是兵器殺人。
(78)無:通“毋”,不要。
(79)罪:歸咎,歸罪。
(80)斯天下之民至焉:這樣普天下的老百姓就都會投奔到您這來了。斯:這樣、那麼。至:到,這裡指歸順。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時,把國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運城西)遷到大梁(今河 南開封市),故魏國又稱梁國,魏王又稱梁王。
之:這樣
(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稱。
(3)於:介詞,對於。
(4)盡心焉耳矣:真是費盡心力了。盡心,費盡心思 焉耳矣 ,都是句末助詞,重疊使用,增強語氣。
(5)河內:魏國的黃河以北地區,今河南濟源一帶。
(6)兇:災兇,此指饑荒。
(7)於:到。
(8)河東:黃河以東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黃河流經山西省境, 自北而南,故稱山西境內黃河以東的地區為河東。
(9)粟:穀子,脫殼後為小米,這裡泛指糧食。
(10)亦然:也是這樣。
(11)察:考察。
(12)政:當權者。
(13)無如:沒有像……。
(14)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為了增加勞力和擴充兵員,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為好事。
(15)對:回答。
(16)王好戰:大王喜歡打仗。好:喜歡。
(17)請:有“請允許我”的意思。
(18)喻:打比方,作說明。
(19)填:擬聲詞,模擬鼓聲。
(20)鼓之:敲起鼓來。鼓,動詞,擊鼓。之,沒有實在意義的襯字。下文“樹之”的“之”用法相同。
(21)兵刃既接:兩軍的兵器已經接觸,指戰鬥已開始。兵:兵器。既:已經。接,接觸、交鋒。
(22)甲:鎧甲,古代的戰衣,上面綴有金屬片,可以保護身體。
(23)曳兵:拖著武器。
(24)走:跑,這裡指逃跑。
(25)或:有的人。
(26)則:連詞,那麼。
(27)何如:怎麼樣。
(28)直:通“只”,只是,不過。
(29)是:代詞,此,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後止”。
(30)如:如果。
(31)則:連詞,就。
(32)無:通“毋”,不要。
(33)望:希望。
(34)於:比。
(35)違:違反,耽誤。這裡指耽誤。
(36)時:季節。
(37)谷:糧食的統稱。
(38)勝:完全,盡。
(39)數:細密。
(40)罟:網。
(41)洿:低窪地,這裡指池塘。
(42)斤:斧頭的一種。
(43)以時:按一定的季節。
(44)養生:供養活著的人。
(45)喪死:為死者辦喪事。
(46)憾:遺憾。
(47)王道:孟子主張用仁政來治理天下,稱之為“王道”。
(48)始:開端。
(49)五畝之宅:相傳古代一個成年的農民可分得五畝宅基地,住房和園田各佔兩畝半。
(50)樹:給……種植。
(51)衣帛:穿上絲織品的衣服。衣,穿。
(52)豚:小豬。
(53)彘:豬。
(54)畜:牲畜。
(55)之:助詞。
(56)無:通“毋”,不要。
(57)失:與下文的“奪”均為“錯過”意。
(58)百畝之田:相傳古代一個成年農民可以分得一百畝耕地。
(59)謹:謹慎,這裡指認真從事。
(60)庠序:古代鄉學的名稱,商(殷)代稱“序”,周代稱“庠”。
(61)教:教化。
(62)申:重複。這裡有反覆教導的意思。
(63)孝悌:古代尊敬父母為“孝”,敬愛兄長為“悌”。
(64)義:道理。
(65)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頭髮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揹著或者頂著東西了。意思是,年輕人知道孝敬老人,都來代勞了。頒白,頭髮花白。頒:通“斑”。負,背上馱東西。戴,頭上頂東西。
(66)黎民:指老百姓。
(67)然而:這樣(如此)卻。
(68)王:即稱王天下,指以仁政來統治天下。
(69)未之有也:賓語前置,“未有之也”。從來不曾有過的。
(70)食:動詞,吃。
(71)食:名詞,食物。
(72)檢:約束。
(73)塗:通“途”,路上。
(74)莩:餓死的人。
(75)發:指開倉放糧以賑救饑民。
(76)歲:年成。
(77)非我也,兵也:不是我殺人,是兵器殺人。
(78)無:通“毋”,不要。
(79)罪:歸咎,歸罪。
(80)斯天下之民至焉:這樣普天下的老百姓就都會投奔到您這來了。斯:這樣、那麼。至:到,這裡指歸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