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隨雨飄渺
-
2 # 薺菜糰子
怎樣擊沉航母?這倒是個稍微複雜的問題。眾所周知,航母很抗打,美華人自己試驗過,用了N多天打了N多的各種彈藥才擊沉航母。而且實戰中航母也不會像這樣由著你打,航母有艦載機,有一大波護衛艦艇,幾百海里的防禦半徑,想突破航母防禦圈,難!但其實更難的是,如何在茫茫大海中發現航母,並持續的跟蹤瞄準航母,直到命中。航母防禦圈再嚴密,持續不斷的飽和攻擊總有機會突防,但你要不能找到航母,這還怎麼打?所以,發現航母是關鍵的第一步。蘇聯曾經致力於打航母,早期是使用無線電陣列定位航母戰鬥群,但如果航母戰鬥群無線電靜默,就沒法兒定位。後來就是使用陸基天波雷達和海洋監視衛星,用雷達探測跟蹤航母戰鬥群。但光發現還不夠,還必須能持續跟蹤瞄準,不間斷的把航母戰鬥群座標傳送到打擊力量,不管是海基、空基、陸基的哪一種導彈,都要把導彈引導到自導頭開始工作才行。所以這個衛星最好是同步衛星,一直在航母上空,否則你飛過航母到地球的另一面再回來,航母又跑出多遠了,沒法持續提供座標。這樣一來就需要很多衛星分割槽監視,蘇聯沒來得及建成這樣的星座,再加上當時雷達解析度問題,難以在整個戰鬥群裡分辨航母,就只好在衛星發現航母戰鬥群後派遣戰機、戰艦、潛艇甚至偽裝拖網漁船的偵察船抵近偵查,這基本上是屬於自殺任務了,如果導彈發射以後進入自導階段之前,前方跟蹤偵查的眼睛被打掉,打擊鏈條就斷掉了,導彈會失去目標。因此上,蘇聯才愛搞逆火這樣的超音速轟炸機和日炙一類超音速反艦導彈,一定要快,在眼睛被打掉前擊中航母。這麼捋一下,這個打擊鏈條:發現航母、跟蹤瞄準、導彈突防、評估效果。發現環節,需要海洋監視衛星或各種遙感偵查衛星。跟蹤瞄準環節,能同步靜止在戰區上空的專門軍用衛星,或者高空長航時隱身無人偵察機。預警機也行,但生存能力堪憂。這個階段,打擊力量正飛奔而來,還是講究一個快字,遲則生變。要說快,戰機和巡航導彈都太慢,在接近到自導階段之前還要經過層層攔截,所以成功率堪憂。反艦彈道導彈或其它高超音速導彈是更好的選擇。但艦載和機載飛航/巡航導彈也可以起到牽制作用,如果是隱身+末端超音速突防的反艦導彈也能對航母戰鬥群形成巨大的威脅。導彈突防階段與上一階段銜接,儘快的抵達的導彈憑藉高速或隱身突防打擊,如果能協調得當,不同方向、高度、速度的導彈同時抵達,會給防禦造成巨大麻煩,提高突防成功機率。之後就是評估打擊效果,判斷是否補刀。國慶閱兵上露面的一種無人機頗令我不解,尖銳的外形代表高速,但火箭發動機決定了其航程不夠遠。無人機航程不遠怎麼回來?何況它後方噴口肯定不隱身,一旦深入敵區就會被發現。後來有人分析,它根本不需要回來,是反航母戰鬥後評估結果的,即便反航母打擊成功,周邊的護衛艦艇上仍有巨量的防空導彈,抵近照相偵查風險巨大,很可能有去無回。我覺得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偵查結果傳回以後,根據評估決定是發起第二輪高超音速打擊還是派戰機戰艦補刀。以航母的抗打擊能力,很可能是需要反覆打擊的。
回覆列表
用中程核導彈,一打一個準,一打一個沉沒,航空母艦在核彈頭攻擊下,幾乎沒有生存的可能性。
核武器裝備的驚人當量,足可以修正導彈的誤差精度,蘇聯的領導人赫魯曉夫將航空母艦講成了漂浮在海上的活棺材,就是針對核導彈的超級攻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