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含蓄1983
-
2 # 新食上
強烈推薦一部日本拍攝的中國美食紀錄片
《中國之食文化》
這部紀錄片,是上世紀80年代初由日本龜甲萬株式會社策劃,日本巖波映畫製作所製作,於中國完成攝影取材。
中國方由當時文化部牽頭,各地飲食服務公司及相關店鋪配合完成取材。
由於此片製作時間距今三十餘年,故片中內容、敘述與現今表述可能存在差異。
但是,卻能看到那個時代,中國美食的風貌。
有許多菜色,如今已經見不到了,而有的菜色,也不是你想象中的樣子。
鵪鶉千層酥,使用的是鵪鶉蛋
這樣精美的冬瓜盅,現在也很少見了
八十年代的烤肉季
這就是珍貴的燕窩
你能相信這是一道菜而不是山水盆景麼?
八十年代的廚房
八十年代北京的豆腐腦,和現在有什麼不同呢?
二龍戲珠
還有很多很多如今看不到的東西,這部紀錄片,絕對值得一看。
-
3 # 喵先森w
1.老廣的味道 第四季 (更新中)
簡介:美食紀錄片《老廣的味道》上山下海,探索南粵大地深藏的最高食鮮;味蕾冒險,展現嶺南就地取材的生存智慧;原聲原味,搜尋天地間的自然之味。節目以獨特視角深入原材原生地,發掘老廣們真實鮮活的日常美食之美——食材蘊含的風物之美、鄉土之美,收穫耕耘的勞作之美、匠心之美。
2.風味原產地.潮汕
簡介:騰訊視訊自制紀錄片《風味原產地》系列紀錄片,將以食物為視窗,探尋中國各地豐富的物產,歌頌農耕與勞作,以美味為媒介,展示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理念。《風味原產地·潮汕》為該紀錄片系列的第一部,將通過短片每集發掘一種“養在深閨人不識”的潮汕獨特食材、食品和味道。
3.早餐中國 第一季
簡介:該紀錄片由美食家沈巨集非、陳曉卿擔任總顧問;訪街串巷、聞香識味,用樸實的影像和家人的口味,尋找地道的中國早餐。每集一道傳統的早餐、一家有趣的小店、一群忘我的食客,和屬於老闆的“早餐哲學”。節目從製作、播出到宣傳聯動線上線下,帶領觀眾早起重回故鄉,體味早餐裡的人心激盪、早餐裡的天長地久
4.萬物滋養 第一、二季
簡介:中國首部健康美食系列紀錄片。生態是思考源點,美食是抓手,健康是終點。嘗試以更開放、更別緻、更國際化的視角,探求中中國人健康哲學背後的自然趣理、美食妙理、文化肌理與科學道理
-
4 # 滕滕真可愛
2018年有一部良心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他關於飲食給人的傳遞的感覺就是,溫暖誠摯,對吃一絲不苟的人肯定熱愛生活。風味人間的導演是舌尖上的中國1導演拍的,所以整體上的風格還是那麼的真誠,對食物對生活有很認真的態度,三餐茶飯,四季衣裳,人因食物而聚,人不散,家就在。煙火人間,風味長存。應該搭配風味人間一起看的另一部美食紀錄片叫做《人生一串》,看完以後連我這個不喜歡擼串的人都覺得原來擼串也可以這麼高大上。他包含了近30個城市、500多家傳奇燒烤攤,他獨特的市井氣息把鏡頭從廟堂拉至尋常攤鋪,真實地去展現燒烤的內涵與江湖風味。說起來吃,最講究應該是廣州人吧,不管是什麼紀錄片肯定都少不了對廣州吃食的關注,老廣的味道就是對廣州人最地道吃法的記錄,使用簡單的調料就能煥發食材最鮮的味道,吃到食物的本味是廣州人不變的追求。同樣一部講述海鮮的紀錄片叫《小海鮮》,每一集都只有25分鐘,一共也只有2集,第一集《討小海》,隨處透露著當地人的艱辛和勞作。一條船,一雙手,勞作一天,換來全家人的生活。第二集則是關於海鮮的烹製,融合了各種情意。“一千個家庭就有一千種味道”,讓人印象深刻。再說一個,火鍋,這個吃法南北都有,但是也的確是南北差異不小,或許在配菜上差距小一點,但是蘸料卻有天壤之別,不說別的,看圖就覺得很有食慾。火鍋在北京叫涮鍋子,冬天吃人湊齊一桌,還特別方便省事,吃了身上也暖和,火鍋承載著老北京人的記憶,有獨特的溫情,關於火鍋的記憶,要比很多人的記憶都要長。
-
5 # 小白學做飯
強烈早餐中國2,前段時間疫情,待家裡無聊,無意中點開了早餐中國2,大半夜把瞌睡都看沒了,越看越精神。
看到江西的瓦罐湯和米粉,特別想念老家的炒米粉,肉絲湯粉,想念老媽做的蒸米粿,炒年糕。
看到內蒙古的稍賣,想起2014年冬天下大雪在呼和浩特出差,零下二十多度,第一次吃羊肉稍賣,做為南方人的我覺得羊肉和大蔥味有點濃,肥羊肉有點膩,不過多吃幾次還是覺得越吃越好吃,真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看到無錫的蟹黃包時,想起我們蘇州十月份的大閘蟹,個人偏差母蟹的蟹黃,直接上籠屜蒸15分鐘,蘸著熱過的香醋,真的是回味無窮。
半夜期待早點天亮,然後自己點外賣買了麵粉回來第一次學著做蘿蔔絲羊肉香菇豌豆包子,非常好吃,以為自己沒有廚藝天賦,通過此事對做菜提起了很大的興趣,後來慢慢開始學做飯,善待自己。
後來又看了早餐中國第一季,尋味順德,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也覺得很不錯,最近在追沸騰吧火鍋。
-
6 # 熱愛生活的大壯
作為一個行走的吃貨,看美食紀錄片也是我的一大愛好,也可以說是下飯神器了。不光美食紀錄片我會看,只要是美食相關的節目我也都會去瞅瞅。下面介紹幾個我覺得還不錯的美食紀錄片或者探訪美食的節目。
1、XFUN吃貨俱樂部
這個節目我真的是從大學畢業那年開始追的,一直看到現在。大概有7年多了把。這個節目主要是世界各地探訪當地美食。就不僅僅侷限於國內了,我有時候出國玩耍都是看這個節目推薦的飯店找去吃的。
2、人生一串
這個主要是講各地燒烤的美食紀錄片,尤其是大東北的燒烤,看的人那叫一個流口水呀。總共有2部,有興趣的都可以搜出來看看。
3、老廣的味道
廣東衛視的大型美食紀錄片,拍了好幾季了,介紹了很多粵菜,體現了中華美食果然博大精深吶。
4、早餐中國
這個是專門講各地出名的早餐的,一集很短,就幾分鐘。但都是精華吶~
5、川味
看名字就知道,這事專門介紹四川美食的紀錄片,川味美食實在太多,如果不知道吃啥,可以看看這個,一定能給你對川味美食的啟發。
6、尋味順德
可能我對粵菜情有獨鍾把,所以特別喜歡粵菜的紀錄片,順德的美食在廣東都是出了名的。看這個紀錄片可以更詳細的瞭解粵菜。
7、新疆味道
大新疆也是我很愛的一個地方,而且那邊的美食會有非常濃郁的地域色彩是不能錯過的紀錄片。
現在美食的紀錄片和美食節目實在太多了,我挑出來的這幾個真的是讓我反覆觀看的。有些甚至看了三四遍,百看不厭呀。
-
7 # 味來鋪子
提起中中國人就不得不提起美食,自古以來中中國人就是崇尚美食的國家。民以食為天,中中國人在對於吃的這方面可謂是深有研究。為了記錄這些美食,我們也拍了大量紀錄片,從八大菜系到各個種類,為我們呈現出來完美的飲食盛宴。
首先,我認為介紹中國美食最全面而且最受觀眾喜愛的就是《舌尖上的中國》了,總共三部,每一部都有不同的主題,無論從食物的種類還是從當地的風土文化,都讓我們體會到美食帶給我們的樂趣,不僅帶給我們味蕾的享受,還可以放鬆我們一天的心情。還有一部我認為很不錯的就是早餐中國。俗話說一日之計在於晨,這裡一集講述一個地方的早餐,時長很短,但是從美食中也可以映射出中中國人在忙碌的上班中解決自己的早餐。讓你體會不同地域的人間煙火。大家一定都聽過《深夜食堂》,但是不知道有沒有聽過此食此客,這部片子裡面主要是記錄了不同帝都的夜市,像是東北這邊偏愛大排檔,擼串,啤酒,像是東南沿海地區更偏愛夜宵腸粉,米皮之類的宵夜,但無論是哪種食物都讓下班的人感覺到辛苦了一天生活依然美好。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關於美食的紀錄片,《老廣的味道》,《萬物滋養》,《上海的味道》等,和《舌尖上的中國》不同這些都是詳細記錄各個地方的飲食文化,但是最後目的都是一樣的。傳遞我們的飲食文化,讓更多的人從飲食中感受幸福,享受大自然的饋贈。
-
8 # 魚樂時光
1.《舌尖上的中國》
這個就不多說了,估計好多朋友已經看過了,介紹中華美食裡公認的最好的片子,通過華夏美食的多個側面,來展現食物給中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等方面的文化,見識中國特色食材以及與食物相關、構成中國美食特有氣質的一系列元素,瞭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緻和源遠流長。
2.《尋味順德》
同樣是由《舌尖》班底專門製作。製作組耗時一年,走遍順德大街小巷。
3.《味道雲南》
該片共10集,記錄了雲南地域美食以及尋找美食背後的故事。
4.《中國美食探祕》
是一部美食主題的紀錄片,共8集,每集30分鐘。與以往美食類節目不同,本片並不關注菜餚的製作,而是希望通過“探祕”我們中華民族悠久豐富的美食文化傳統、以及這些美食技巧、食材食器背後的講究,來進一步理解人與食物之間的關係,激發人們用不同的視角來看待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美食傳統和美食文化。
5.《行走的餐桌》
一個獨具匠心之處是拍攝地選擇沿京杭大運河為拍攝路線。南北差異的飲食文化緊密融合,造就了多樣而豐富的美食,各地不同的飲食文化通過運河傳播開來,對中國的飲食文化影響深遠。節目組沿著這樣一條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路線去尋找美食、介紹美食的時候,不僅能表現出中華美食的歷史厚重感,還能展現地域飲食文化的異彩紛呈。
6.《小海鮮》
如果你對《舌尖上的中國》念念不忘,那麼這部《小海鮮》紀錄片一定不能錯過,它是由《舌尖2》劇組原班人馬製作,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原來的味道。
-
9 # kaoker烘焙
kaoker今天想分享的是豆瓣8.6分的紀錄片《和食雙神:最後的約定》,當壽司之神遇上天婦羅之神,看完只有餓和崇拜。
小野二郎,是全世界年紀最大的米其林三星主廚,他可謂師傅中的師傅、達人中的達人,在日本國內的地位相當崇高,而壽司第一人的美稱更是傳播於全球。
縱觀他的一生,超過五十五年的時間,他都在做壽司,因此他對壽司所注入的精神,以及其技巧絕對是世上第一。
他的壽司店,就藏在東京辦公大樓地下室的小店面,沒有洗手間、十個座位,連續兩年摘下了米其林的三顆星。
小野二郎從最好的魚販子那裡買魚,從最好的蝦販子那裡買蝦,從最好的米販子那裡買米。從醋米的溫度,到醃魚的時間長短,再到按摩章魚的力度,小野二郎依然親自監督。
雖然已高齡92歲,但依然嚴謹、自律、精準、追求極致,永遠以最高標準要求自己跟學徒,觀察客人的用餐狀況微調壽司,確保客人享受到究極美味,他對顧客觀察得非常仔細,會根據性別調整壽司大小。他會精心記住客人的座位順 序,會記得客人的左撇子習慣,調整壽司擺放的偏好。
小野二郎的壽司店和其他壽司店不一樣,它從頭到尾只做壽司,不售賣飲料,就是為了讓顧客全身心領略壽司之美。在製作過程中,小野二郎會分外冷靜、嚴肅,其舉手投足都具有儀式一般的莊重感。
他捏出來的壽司被媒體譽為“最值得花一輩子排隊等待的美味”
連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好萊塢女星安妮·海瑟薇都是他的忠實食客。
紀錄片中講述的另一個主角,早乙女哲哉,當屬小野二郎的頭號粉絲。他同樣經營著一家米其林餐廳,みかわ是山居,素有"天婦羅之神"的他售賣的天婦羅讓很多人留戀其中。
早乙女哲哉出身於一個經營報紙的家庭,他的父親大人便是位送報紙的傳奇人物,對事物細緻入微的觀察和領悟能力,以言傳身教的形式傳授給了早乙女。
其實,早乙女最初的理想是開一家壽司店。而來到東京之後,卻意外走進了上野廣小路的“天莊”——一家天婦羅名店。就是在這裡與天婦羅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晃50年,早乙女哲哉成了東京乃至日本美食界的天婦羅神級人物。性格使然,與早乙女相處十分輕鬆愉快,客人在他的小店內也倍感親切。即使如此,早乙女前一秒還在嘻嘻哈哈,但是說起料理的水平時,他便會嚴肅起來。“‘神’之類的稱呼,都是別人這麼說。但我覺得,我還能做出更好吃的天婦羅,每天我都這麼想。”
早乙女的天婦羅是怎麼樣的呢?
脆”?“鮮”?“美味”?這些詞已經不能形容嘴裡的這口蝦,在薄薄酥皮裡,藏著的是甘甜而有彈性的蝦肉,這種味覺,幾乎是從未有過的。
對於天婦羅,早乙女哲哉最有發言權:”人的舌頭在45℃左右最敏感,這個蝦芯的溫度,差不多就在45℃。由蘸漿到炸好,不過20秒,多一秒鐘,這種味道就會消失。”
可他分明沒有使用任何溫度計之類的東西,祕訣便是“聽音”。聽拌漿的聲音,聽油鍋的聲音,聽食材的聲音。僅憑油鍋裡細微的聲調變化,便可以知道食材的狀態。
在中國,伯牙子期的故事世人皆知,而在日本,“壽司之神”和“天婦羅之神”的關係,也同樣令人津津樂道。
至今為止,早乙女已經吃了5000多次小野的壽司,而小野二郎同樣也品嚐了上千次早乙女的天婦羅,早乙女說,每次去吃,是一種致敬”
小野為早乙女奉上研究60年的“江戶前之終極20貫”,而早乙女則給小野呈上各式各樣的新式天婦羅。
每次用餐都選擇能清楚看到對方手法的最近位置,進食時也從不交流,這就是兩人的相處之道:吃即代替了所有的交流,無需多言。
兩位造詣頂級的料理大師,擁有隻有兩個人才能心領神會的世界,因此,如果問他們誰是最瞭解自己的人,大概都非對方莫屬。
早乙女評價小野二郎:他對待魚肉的用心,對待米飯的用心,對待生活的的態度,在小小一貫壽司中。
小野二郎評價早乙女:鮮蝦天婦羅只有外衣部分炸的口感酥脆,中間的蝦肉依舊保持生鮮狀態,我想只有他能做到如此。
他們互相欣賞又相互競爭,無與倫比的壽司和至高無上的天婦羅,正因彼此的存在,才推動兩人走向了和食料理的極致。
他們兩個美食屆的老大,既是競爭又是在現在顯得多麼的彌足珍貴。
如果他們聯手弄個天婦羅壽司,味道一定很棒!
想了解更多美食和烘焙文化,快來關注kaoker吧~~
—END—
-
10 # 大河長歌
最近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 3》大家都看了嗎?因為網路上的熱議和吐槽,我一直沒有看。直到昨天才不情不願地點開了,看到模仿《飲食男女》的那個生硬的橋段就直接關上了,確實太令人失望了。
不過話說回來,我是一個非常非常愛看美食紀錄片的人。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開啟電視最愛看的就是Food Network這樣的美食臺。因此“異想生活筆記”分享的這幾部紀錄片,除了第一部《臺灣食堂》外,我一部不落地都看過。我看美食紀錄片,倒也不完全為了“下飯”。而是覺得能足不出戶體驗天下美食文化之豐富,學到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烹飪技巧和食材甄別技巧,真的是太棒的事情了!
在這裡也向大家推薦我很喜歡的公眾號“異想生活筆記”(life_and_style)。它是黎貝卡家族中的一員,主要做生活方式、美食和旅行的內容,每一篇推送的內容都小而精,又有趣,可讀性又強。就當它是一本小小的、精巧趣致的、可以隨時在手邊翻閱的生活方式雜誌好了。
______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份很久沒見的週末片單——讓人看了胃口大開的美食紀錄片。這些美食紀錄片是我私藏的下飯紀錄片,每次看,都覺得特別餓,真的特別下飯。我相信這些做出一道道美食的人們,都是真正熱愛生活的人,看著這些紀錄片,心情也會跟著飛起來。
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熱播之時,我們不妨先看看這六部既有趣又有食慾的美食紀錄片吧!
______
《臺灣食堂》
片長:13集
年份:2013年
▼
說到臺灣,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我至今還記得幾年前我在臺灣丟失了iphone,然後很多原本陌生的臺灣人熱心地幫我找回手機的故事,真的非常暖心。
而這部臺灣美食紀錄片,也記錄了臺灣最知名的特產——人情味。不管是紀錄片裡有媽媽味道的牛肉湯汁、眷村南北大雜燴、土雞城的故事、客家好食、蚵仔小吃、還是臺灣盛產的水果,每一集的內容都有滿滿的生活氣息,和我印象中那個人情味很重的臺灣完全符合。
▼
紀錄片裡有兩段我印象特別深刻。
第一個是解釋價值3000臺幣一碗的臺灣牛肉麵為什麼那麼貴。店家說,要做好的牛肉麵必須要用好的牛。比如,他們用澳洲的牛肉,一碗麵裡的肉就值1500臺幣(約300人民幣)。
▼
一碗麵裡有牛骨湯、牛腱子肉、牛肋排和牛腩,味道很多元。而且三種牛肉,店家做出了三種不同的味道,“不能讓客人吃到碗裡的每一塊肉都是一樣味道”,店家說。
▼
為了給客人最豐富的體驗,店裡常年準備的湯底也有三種。要做到這些,只能提價,3000塊臺幣一碗的價格也招來不少罵。但他們堅持:懂的人來吃,不會問你為什麼那麼貴。
第二個印象深刻的是我超愛的鳳梨酥,我最愛的臺灣旅行伴手禮。
▼
區別於普通麵包店裡的平價鳳梨酥,這些手工鳳梨酥用的是純鳳梨肉,不用冬瓜肉以次充好。也是看了紀錄片,我才知道原來一顆鳳梨,只能做三到四個鳳梨酥。
也因為這麼紮實的鳳梨果肉,手工鳳梨酥每一口吃起來都能看到豐富的果肉纖維。
▼
其實用冬瓜代替鳳梨可以節省很多成本,口味上的減分對於不熟悉鳳梨酥的人來說也不易察覺。但店家說:“我們就想把臺灣的鳳梨酥做好,做得讓大家都覺得這是最好的伴手禮,最好的東西就應該用最真的材料”。這份為了品質毫不妥協的精神讓我好想再去臺灣吃遍這些美食啊。
______
《小小巴黎廚房》
片長:6集
年份:2012年
▼
這是我最近最喜歡的一部美食紀錄片,熱愛法國美食的英國妹子Rachel,在法國藍帶學法餐畢業後,在自己家裡打造了一間巴黎最小的法式餐廳,售賣她經過改良的創意法餐。
她把複雜繁瑣的傳統法餐改成了製作簡單但味道不輸的新式法餐,她的餐廳每日只限量供應一桌,因為手藝好且精心,非常難訂位。
▼
對於她的夢想,她是這麼說的,“我就想通過我做的這些改良法餐,讓人們不再害怕做法餐。”這可是來自黑暗料理國度的英國妹子啊,卻成了推廣法餐大使,哈哈。
紀錄片裡的所有菜品都是Rachel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想象創新的,和她的人一樣,她的菜看起來養眼又明媚。
Rachel喜歡穿著鮮豔可愛的衣服,畫著精緻又簡潔的妝,在她的小小廚房裡歡快地做飯。這個廚房雖小但五臟俱全,地中海風格的瓷磚讓不大的廚房看起來賞心悅目。
▼
Rachel給大家展示的第一道菜是熱三明治馬芬,這是根據法國最常見的熱三明治創新的,馬芬稍稍切開,蛋黃醬內餡就一湧而出,看起來很有食慾。
▼
Rachel的活潑可愛貫穿了整部片,比如拿起擀麵棍就會教你在不開心的時候用它來發洩,使勁擀麵做一個超棒的甜點就解決了一切煩惱了。
▼
▼
除了在自己的廚房裡鑽研菜品,Rachel還會去那些高階餐廳裡試吃主廚的創意菜,比如下面這道菜就是受到其他廚師的創意啟發而來。
▼
各種有機瓜果和爆香了的肉塊組合成的沙拉,加了奶油,擺盤後還撒了鹽,所以整道菜包含了冰與火、甜與鹹、熟與生六種口感。
▼
紀錄片裡除了Rachel活潑可愛的做飯過程,還有不少巴黎城市景色的拍攝,看著下飯,實在是心馳神往。
______
《貪嘴義大利》第一季
片長:4集
年份:2011年
▼
這部片子從一開始,就給我一種“義大利男人的話癆紀錄片”的感覺。片中的兩個男人的對話,真是太義大利了。他們是兩個義大利國寶廚師,在自駕吃遍義大利的過程中“打情罵俏”。
▼
詹納羅隨時都發揮著義大利男人的“浪漫”和幽默,就連多年的老友安東尼奧都不放過。詹納羅說要誘惑他,但安東尼奧品嚐完他做的巧克力甜點後說,你這還不足以誘惑成功。
▼
於是詹納羅又舉起一個蠟燭,說加個燭光應該夠了吧。哈哈~安東尼奧也撲哧一聲笑出來。這兩個相識多年的男人之間開的玩笑,簡直是紀錄片裡的大亮點。
▼
詹納羅不僅是在平時相處上趣味滿滿,他還給安東尼奧安排了一場相親,但相親的物件,安東尼奧直接表示了拒絕,因為女孩兒實在太年輕了。確實,感覺詹納羅沒安“好心”啊。
▼
安東尼奧也不是好惹的,一直在奚落詹納羅,而詹納羅則認真地為他們準備一道又一道的美食。只有在這時,我才會想起他們兩個原來是廚師,而我看的原來是美食紀錄片。
▼
紀錄片裡他們還到義大利一個偏遠小鎮上,參觀了一個容納了近2000人的大家庭。這些人都是無家可歸或者因為吸毒違法被社會拋棄的失足人士,他們在這裡學習如何重新開始生活。
而讓他們改頭換面的方式,就是製作銷往世界各地的義大利美食,比如乳酪、紅酒、香腸等等。
▼
這些失足的人在來到這裡之前,一直被世界遺忘著,但在這個大家庭裡,他們獲得了朋友、兄弟、親人,和久違了的家的感覺。
前面一直表現得玩世不恭的詹納羅,在一個少年說起他從小到大都沒有和別人一起吃過飯時,難過地眼眶泛紅。
▼
▼
原來美食是重新開始生活的起點和動力。作為美食紀錄片,片中對生活的感悟其實讓我更印象深刻。
______
《雷蒙德布蘭克的廚房祕密》第一季
片長:8集
年份:2010年
▼
米其林大廚雷蒙德布蘭克,一個說著一口法國口音的英語,做菜像做遊戲一樣有趣的大廚,整個廚房玩起來得心應手。
我覺得雷蒙德做菜就像學霸做題一樣,感覺他做每道菜的時候心裡想的都是,“嘿,這不是我正拿手的嗎”,因為每完成一道工藝,都能聽到他誇讚自己。
▼
當然,他也不是自吹,他做的每道菜看起來真的是太棒了。比如他最拿手的巧克力甜點,看起來就層次感豐富,口感也很好的樣子。
▼
他的無敵自信心真是好可愛。
▼
雷蒙德做的每道菜都看起來十分有創意。比如這道黑莓醬汁搭配的烤雞,這麼自信爆棚,讓你忍不住很想去吃啊。
▼
這部片子會讓人非常餓,比如超愛吃芝士甜點類的我,被這個色彩均勻烤的剛剛好的蘋果派吸引地挪不動眼睛,看的時候餓得不行。
▼
做好這個蘋果派,雷蒙德再一次很自信地對他的助手說,你一定流口水了吧!哈哈~
▼
不過還真是羨慕雷蒙德的這個助手,總是可以在第一時間吃到雷蒙德做的美食。
▼
雷蒙德在片中說,他覺得每道菜有三個關鍵要素:食材、創造力以及他要共享的人。這三點賦予了食物不一樣的意義。確實,就比如上面那個蘋果派,他說是要帶給家人的,所以做的時候格外用心。
這部片子我很不建議餓肚子的時候看,尤其深夜,你一定會後悔的。
______
《壽司之神》
片長:81分鐘
年份:2011年
▼
這部紀錄片大概很多人都看過,就算沒看過紀錄片,肯定也不少人聽說過壽司之神,他就是85歲高齡的小野二郎,也是米其林三星最年長的廚師。和一些成名後就急著誇張門面的店家不一樣,多年來小野二郎始終堅持著自己僅有10個座位的小壽司店,從不擴建或連鎖。
紀錄片一開始,並沒有直接介紹精美的壽司是如何做成的,而是老爺子先來了一段對工作的理解。這段話的精髓——“極致的認真”,也真的就貫穿了整部片子。
▼
壽司的紀錄片就和日料店的氣氛一樣,輕柔、安靜,就連片子裡的一些食物拍攝都是慢鏡頭。廚師一刀一刀慢慢地把魚肉片下來,可以清晰地看到魚肉的質感是那麼的柔軟,看起來口感一定很好。
▼
如我們期待的,紀錄片展示了壽司大神們是製作他們的藝術品。手法輕巧,技術嫻熟,做好的每一塊壽司都讓人很想馬上放進嘴裡。
▼
但其實壽司製作並不是片子記錄地最多的內容,最多的,還是壽司製作出來之前的準備。比如店家每日凌晨去海鮮市場搶購最新鮮最好的食材。
▼
他們堅持所有的食材供應商都必須是各自領域裡的專家,雖然他們自己是壽司專家,但對於食材,還是覺得專營的人更為專業。
這種對專業領域的尊重,也是他們可以一直保持行業內最高水準的原因吧。
▼
對食材除了要嚴格選擇供應商以外,他們還會憑經驗嚴格對每一塊魚肉進行判別,比如撕下一小塊肉,打著手電用手仔細檢查。確保製作出來的每一塊壽司,都是精品之作。
▼
這部紀錄片不僅滿足了我對壽司之神的好奇,匠人精神的完美詮釋也很值得一看。
______
《主廚的餐桌》第一季
片長:6集
年份:2015年
▼
這部是《壽司之神》導演的又一力作,片中記錄的六位大神主廚,是分別來自義大利、美國、阿根廷、澳洲的明星廚師。
這些明星廚師對於食物的追求,已經不僅僅是好吃這麼簡單,而是當做是創新藝術事業在發展。
▼
這六位廚師對美食的創造力超乎想象,對我來說,這部紀錄片滿足了我窺探米其林廚師們神奇腦洞的慾望,比如他們把菜做成一幅畫,把食材變得看起來完全不像食物。
就像下面這道菜,你能猜到它是什麼嗎?
▼
有些創作簡直到了捨不得吃的程度,比如下面這個如畫般的分子料理,你打算怎麼下手吃?
▼
片中還記錄了廚師們為了創新進行的探索,比如在野外燒菜,享受在野外生明火烹飪的過程,在自然裡尋找新菜色的靈感。
這種遠離日常生活的美食體驗,滿足了我的好奇心。
▼
這部片子更像是窺探米其林後廚的祕密,比如那些精緻的擺盤到底是怎麼處理的,我看的時候就學會了如何利用醬汁在盤子上製造高階感。還有高階餐廳對於用餐環境的全方位極致講究,燈光、餐具、餐桌間隔等等。
廚師對食物的認真,很容易戳到我的感動點,因為他們既展示了專業的職人精神,也帶著滿滿的對生活的愛。
每次看美食紀錄片,都會再次強化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堅持,這才是專屬美食紀錄片的強大治癒力。
______
-
11 # 靜月林徽
1、《舌尖上的中國》
《舌尖上的中國》這部大型美食紀錄片的第一部絕對是巔峰之作。
2、《孤獨的美食家》
《孤獨的美食家》是電視劇不是紀錄片,但是擁有紀錄片一樣的對美食的細節展示。
3、《人生一串》
在燒烤中瞥見人生。
4、《壽司之神》
本片在Rotten Tomatoes網站上好評率超過99%——講述了日本頂級壽司師傅小野二郎(全世界年紀最大的三星主廚)和他在東京地鐵口的一家小壽司店(這家餐廳被評為米其林三星)!這是一個被譽為值得花一生去等待的店家。
5、《蛋糕國王》
以甜品為主打的紀錄片,講述了Meilleurs《》 Ouvriers de France每四年一次的甜品爭霸賽(參賽者需在3天之內完成40餘件手工糕點),頂級糕點師們聚集到一起為法式糕點界的最高榮譽——法式高階糕點師
6、《老廣的味道》
《老廣的味道》講述了老廣記憶深處的廣東粵菜,深入廣東美食腹地挖掘原汁原味的美食美景。探索南粵大地深藏的最高食鮮;展現嶺南就地取材的生存智慧;迴歸老廣時令節氣的飲食法。
回覆列表
1、《舌尖上的中國》可以說是最近幾年在國內最火爆的一部美食紀錄片,由央視推出,它不僅為觀眾展現出了中華美食的魅力,還敘述了關於美食背後的倫理、文化遺蹟儀式等等。
2、《味道雲南》
節目每一集都有一個主人公,將雲南美食的特色菜、點心、食材及人文風情結合的非常好,觀眾除了看到了美食之外,還通過美食看過了人情,看到了生活方式。
3、《新疆味道》
《新疆味道》由石峰、李志民聯合執導,歷時一百五十天,行程兩萬多公里,十多個民族,近八十種美食,是新疆首部大型美食紀錄片 。
4、《老廣的味道》
攝製組第一季行走廣東21個城市,以獨特視角深入廣東美食腹地追根溯源,挖掘原汁原味的美食美景,上山下海,深入美食腹地拍攝了30個故事,揭祕鮮為人知的地方獨特飲食,展示眾多廣味特色菜和背後的人物故事。
5、《一人食》
《一人食》由蔡雅妮執導,一共23集,每一集3分鐘,每一集教會你一個菜。
6、《小海鮮》
《小海鮮》由李勇執導,主要內容為記錄和反映浙江三門的美食生態和人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