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素顏9139
-
2 # 使用者7661217850441
掃墓,即為“墓祭”,也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北方叫上墳,有的地方將掃墓稱之為“掃山”或“拜山”等,南方部分地區稱之為“掛山或“掛紙”。拜的“山”分兩種:一種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內的祖輩,稱“家山”,拜祭家山稱“家祭”;另一種是對宗族祖先的拜祭,稱“祖山”、“大眾山”
掃墓,即為“墓祭”,也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北方叫上墳,有的地方將掃墓稱之為“掃山”或“拜山”等,南方部分地區稱之為“掛山或“掛紙”。拜的“山”分兩種:一種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內的祖輩,稱“家山”,拜祭家山稱“家祭”;另一種是對宗族祖先的拜祭,稱“祖山”、“大眾山”
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 因這天要掃墳祭祖,民間又稱為“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總稱“三冥節”。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本來是節氣名,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分後15天,萬物生長,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掃墓祭祖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它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一個節氣和節日合為一體的日期。
掃墓、追悼、祭祀是過清明的最重要內容,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慎終追遠、尊祖敬宗的行孝觀念,表現了民眾思宗念祖、香火相傳、視死如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宗教觀。所以,作為三冥節之一的清明節,祭祀祖先,要舉行一系列的祭祖活動,主要有掃墓、添土、樹碑、遷墳。
掃墓,俗稱添土、上墳。據《唐會要》等文獻推斷,唐朝初年民間在寒食節掃墓並郊遊的習俗已經蔚成風氣並引起朝廷的注意。唐高宗李治龍朔二年(662年),朝廷釋出詔令,禁止寒食節上墳,更不許在悲傷地掃墓之後郊遊。但民間習俗並不因朝廷的禁令而衰減,反而越來越興盛。到玄宗李隆基時,寒食掃墓之俗更為盛行。後來,朝廷還頒佈政令規定官吏回鄉掃墓的假期。故《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可見,當時寒食節與清明已整合為一個很隆重的全國性節日,其重要活動是祭祖和掃墓。
過去在清明節這天,人們帶著子孫,攜帶鐵鍁、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清明掃墓能讓年青一代的家庭成員瞭解先人過去的奮鬥歷史,將自己納入到家族歷史程序中去,增強家族觀念。
新中國成立前,全國各地還有“燒包袱”的說法,在祭奠祖先的時候,從南紙店買來“包袱皮”,即白紙糊一大口袋,周邊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當做郵包、牌位,包袱裡放滿冥錢和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以及用線穿成的錢串,在門外或者墓前焚化。
現在清明掃墓在有些地方還是比較隆重,如在廣西,各地也有將清明節稱為“掃墓節”、“拜山節”、“掛紙節”。一般民間掃祭方式有三種,一是戶祭,二是族祭,三為姓氏聯宗祭祖。按照廣西的習俗,晚上掃墓是禁忌的。清明祭掃要按祖先的輩分進行,先掃祖墳,再掃家墳。許多人會提早製作五色糯米飯,還有三牲(雞、豬肉、魚),寓意子孫衣食豐厚,年年有餘。祭畢,親友就近飲宴,稱為“野餐”。
在我老家山東泰安一帶,掃墓儀式也比較隆重,男主人挑著四個小菜和水餃到祖墳前,先供祭品,後焚香跪拜,灑酒祭奠。其他地方則比較簡單,男主人扛一把鏟,最多帶點壓在墳頭的紙錢,給墳墓添上些新土,說是給祖先修屋,以防夏季雨大漏水,因此,又把掃墓叫做“添土”,說“一百五,添墳土”。墳地遠的,可以在節前兩天進行,近者,一般在清明一早進行,諸城一帶在前一天的下午進行,而黃縣(現山東龍口市)、博興等地卻在前四天掃墓,謂之“新、舊、百、寒、清”。
在江西各地市縣,清明掃墓在時間選擇,有很大不同。吉安市永豐縣的清明掃墓以清明節“前三後七”為期,九江市各地則在清明節的前三天和後四天的範圍內掃墓,稱為“前三後四”。大部分宜春市的人則選擇在農曆三月初三掃墓,只有少數外出工作的人才會在清明節趕回家掃墓。南昌新建區清明拜掃,例用春餅。永豐縣除例行的牲禮外,還以米粉作果,稱為繭果,或壓糯米為糕,澆上糖汁,稱為飯果,猶有寒食之遺風。南昌市安義縣清明祭掃惟男丁行祭,婦女皆不參加。
在廣東,清明掃墓,稱為掃山、拜山、拜清。清明時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廣東人過節的主要禮俗,掃墓之後全家老少會在山鄉野外踏青遊玩一番。廣東人對宗廟、祖先亦非常重視,對於宗廟、祠堂、祖墓的祭祀,歷來被看作頭等要事。每逢清明,不管是在海外的,還是外地的,都要趕回老家來,同父老鄉親一起去拜祭祖先,清明也成了閤家團圓的聚會的日子。
港澳的清明習俗與廣東大體相同。清明時節,香港民眾一般會到先人墓前拜祭,焚燒香燭、冥鏹,清除雜草及供奉水果、美酒、鮮花、燒豬或白切雞等。儘管香港大部分墳地墓園都有公共交通連線,但清明節當天交通依然擁堵。民眾時常為避免人多擠迫,習慣錯峰祭拜,而不一定恪守清明當日掃墓祭祖的傳統。
此外,在中國國內的一些機關單位、學校,一般在清明當天到附近的烈士陵園掃墓,接受革命傳統、愛國主義教育。
還有很多外地人,到寺廟燃燒香火表示追悼懷念、祈求保佑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