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父親帶著孩子去逛商場。一進商場,孩子就開始哭鬧,並拉著爸爸的手往外走。爸爸在蹲下哄孩子時,發現在孩子面前移動的都是人的腿與鞋子,其他什麼都看不到。他突然明白孩子為什麼鬧了。
於是他把孩子抱起來,讓他坐到自己的肩上。這下,孩子不鬧了,而且還看得津津有味。父親明白了,孩子是個小人,他的世界只是他身高所在的範圍,唯一與他平等的就是小朋友和他喜歡的小動物。
這位家長以後再與孩子說話時,都先蹲下來,與孩子保持在同一個高度。這樣,一方面讓孩子感到自己與爸爸是平等的,另一方面,也能令家長從孩子的角度、高度體悟問題。
這個故事讓我很自然地聯想到我們平時與學生的對話。作為校長,是否能“蹲下去”與學生對話呢?
當然,對高中生來說不需要“蹲下去”就一般高了,有的甚至比我還高了。這裡所說的“蹲下去”是一種對話的態度,一種對學生的尊重,一種對學生的理解。高中生處於青春期,也處於“叛逆”期,這個時期需要特別信任與關心。
“蹲下去”不僅是一種對話方式,更是一種對話誠意。我曾聽過一位教師講授《鄉愁》,他要求學生用一種顏色來描繪鄉愁。當時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了,有的說“鄉愁是銀白色的,因為明月千里寄鄉思,月亮是銀白色的”,有的說“鄉愁是灰色的,因為鄉愁是孤獨的”。
在學生說了多種創意後,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藍色的畫面,最後說道:“鄉愁是藍色的”。應該說,這位教師對這一環節的設計較新穎,面帶微笑的表情也算親切,似乎也“蹲下去了”,可是師生間卻缺乏一種實質上的平等對話和對學生的多元思維的尊重。教師“蹲下去”的目的應該是為了傾聽學生的想法,瞭解學生的情感,尊重學生的見解,和學生平等對話,構建互動的師生關係。
“蹲下去”不僅是一種對話技巧,更是一種對話尊重,表現出你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懷。當前師生關係中仍存在教師中心主義和管理主義傾向,嚴重地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性,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摧殘了學生的自信心,由此導致一些學生對教師的怨恨和牴觸情緒,師生關係經常處於衝突和對立之中,改善師生關係也就自然地成為中國課程改革的焦點。
而“蹲下去”,則可以丟掉過去所謂的“師道尊嚴”,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換位思考,更有利於建立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係。學生是具體的、活生生的、有豐富個性的、不斷髮展的個體,需要給予充分的信任、尊重和關懷。
對話,就是共在的主體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師生間的對話應該是“平等”的。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交往中,都具有獨立平等的人格價值,師生關係應該是一種平等的、雙向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沒有平等對話的交往,這種關係就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上,而不能真正成為教育力量的源泉。即便“蹲下去”,如果沒有對話,你依然走不進學生的心靈,“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也就難以在課堂實現。
與學生對話有這麼一個規律:你跟孩子說話時,如果高高在上,肯定不如“蹲下來”的效果好。因為你放下架子“蹲下去”,讓自己變成了一個孩子。
曾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父親帶著孩子去逛商場。一進商場,孩子就開始哭鬧,並拉著爸爸的手往外走。爸爸在蹲下哄孩子時,發現在孩子面前移動的都是人的腿與鞋子,其他什麼都看不到。他突然明白孩子為什麼鬧了。
於是他把孩子抱起來,讓他坐到自己的肩上。這下,孩子不鬧了,而且還看得津津有味。父親明白了,孩子是個小人,他的世界只是他身高所在的範圍,唯一與他平等的就是小朋友和他喜歡的小動物。
這位家長以後再與孩子說話時,都先蹲下來,與孩子保持在同一個高度。這樣,一方面讓孩子感到自己與爸爸是平等的,另一方面,也能令家長從孩子的角度、高度體悟問題。
這個故事讓我很自然地聯想到我們平時與學生的對話。作為校長,是否能“蹲下去”與學生對話呢?
當然,對高中生來說不需要“蹲下去”就一般高了,有的甚至比我還高了。這裡所說的“蹲下去”是一種對話的態度,一種對學生的尊重,一種對學生的理解。高中生處於青春期,也處於“叛逆”期,這個時期需要特別信任與關心。
“蹲下去”不僅是一種對話方式,更是一種對話誠意。我曾聽過一位教師講授《鄉愁》,他要求學生用一種顏色來描繪鄉愁。當時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了,有的說“鄉愁是銀白色的,因為明月千里寄鄉思,月亮是銀白色的”,有的說“鄉愁是灰色的,因為鄉愁是孤獨的”。
在學生說了多種創意後,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藍色的畫面,最後說道:“鄉愁是藍色的”。應該說,這位教師對這一環節的設計較新穎,面帶微笑的表情也算親切,似乎也“蹲下去了”,可是師生間卻缺乏一種實質上的平等對話和對學生的多元思維的尊重。教師“蹲下去”的目的應該是為了傾聽學生的想法,瞭解學生的情感,尊重學生的見解,和學生平等對話,構建互動的師生關係。
“蹲下去”不僅是一種對話技巧,更是一種對話尊重,表現出你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懷。當前師生關係中仍存在教師中心主義和管理主義傾向,嚴重地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性,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摧殘了學生的自信心,由此導致一些學生對教師的怨恨和牴觸情緒,師生關係經常處於衝突和對立之中,改善師生關係也就自然地成為中國課程改革的焦點。
而“蹲下去”,則可以丟掉過去所謂的“師道尊嚴”,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換位思考,更有利於建立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係。學生是具體的、活生生的、有豐富個性的、不斷髮展的個體,需要給予充分的信任、尊重和關懷。
對話,就是共在的主體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師生間的對話應該是“平等”的。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交往中,都具有獨立平等的人格價值,師生關係應該是一種平等的、雙向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沒有平等對話的交往,這種關係就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上,而不能真正成為教育力量的源泉。即便“蹲下去”,如果沒有對話,你依然走不進學生的心靈,“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也就難以在課堂實現。
與學生對話有這麼一個規律:你跟孩子說話時,如果高高在上,肯定不如“蹲下來”的效果好。因為你放下架子“蹲下去”,讓自己變成了一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