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間,世界各地的熊都已經結束冬眠了,而且再過一個多月就到了熊繁殖的季節了,由於熊冬眠已經將體內的脂肪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此時醒來的熊攻擊性極強,它們需要大量的進食,一方面填補身體的營養,一方面為接下來的繁殖打好基礎。畢竟冬眠的熊可能已經有接近5個月沒有進食了,換句話說,熊眼睛一閉一睜快半年過去了。那麼問題來了,熊為什麼能夠不吃不喝的冬眠長達5個月?在冬眠時,熊會不會被凍僵呢?我們簡單地來聊一下這兩個問題。
冬眠是所有生活在除熱帶以外的變溫動物都具備的習性,這是因為變溫動物不能調節自身的體溫,體溫會隨著環境的溫度變化而變化,當氣溫降低到零攝氏度以下時,這些變溫動物如果不採取一定的措施,它們就會被凍僵(凍死)。
相比較變溫動物,身為恆溫動物的哺乳動物冬眠的只佔一小部分,而熊就是其中之一。在世界範圍內,除了眼鏡熊、大熊貓以及馬來熊外,其他的熊均有冬眠的習性。這三種熊之所以不需要冬眠,大熊貓是因為它的主要食物是竹子,而竹子一年四季都有,它不存在因為季節變化而影響食物的因素,而眼鏡熊和馬來熊則一個生活在南美洲,一個生活在東南亞,它們都生活在熱帶的環境下,冬季也非常的溫暖,食物也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這三種熊都不需要冬眠。
而其他的熊就不同了(棕熊、黑熊、北極熊),它們都生活在溫帶或者寒帶地區,冬季的氣溫很低,而且萬物凋零,這對於植物性食物佔比平均超過65%的熊來說,無疑是“斷了糧”,所以,為了應對食物匱乏和躲避嚴寒(北極熊),大多數的熊選擇了冬眠的習性。
對於熊這種體型龐大的動物來說,冬眠是件“技術活”。首先,在每年的8月份以後,需要冬眠的熊就開始瘋狂的進食,棕熊和黑熊主要是以漿果和鮭魚為食(這個季節恰好是漿果成熟和鮭魚產卵的季節),大量的進食,讓熊“貼上了秋膘”。之後,在10月底-11月中旬,這個期間,它們就開始找冬眠的場所了,熊選擇冬眠的場所通常是以向陽背風、隱蔽性較好的樹洞、巖洞為主。找到冬眠場所後,熊會先將洞內鋪上乾草,再倒退著進入洞穴,讓自己的頭始終面向洞口。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可以及時的應對一些食肉動物的偷襲(比如東北虎)。
進入洞穴後,熊的體溫開始慢慢地下降(區間在2-5℃之間),與體溫同時下降的還有心跳速率,最終冬眠的熊新陳代謝降低到平時的75%左右。不同於其他變溫動物的冬眠,冬眠期的熊屬於“半睡眠”狀態,它們的聽覺感官依然在工作,所以一旦有異響,它們隨時可以爬出洞穴應對。而且根據動物學家的研究發現,哺乳動物的冬眠每隔幾天到十幾天都會有一次體溫恢復到正常體溫的情況,此時冬眠的熊就會趁著正午的Sunny出來溜達一圈,在生物學上,這種行為被稱為陣間覺醒。
因此,熊的這種“半睡眠”的冬眠狀態能夠讓它們及時的應對突然狀況,同時這個習性也在提醒我們,不要試圖趁著熊冬眠的季節打它的主意。
正常情況下,一頭成年健康的熊是不會在冬眠期被凍死的,即便是生活在寒冷的北極的北極熊也是如此。這是為什麼呢?有兩個主要原因:
01 防禦
熊是一種體型龐大的食肉動物,它們最大的特點就是身上有一層厚厚的毛髮覆蓋。記得小時候,總是擔心自己養的狗(農村都是在院子裡)會在冬天凍死,但是,母親說了一句話讓我放心了下來:帶毛的動物凍不死(健康)。由此可見,毛髮對於野生動物來說顯然就是最好的禦寒工具。在北極生活的北極熊也是如此,它身上也被厚厚的毛髮覆蓋,而且北極熊雖然看起來是一頭白熊,但是它的面板是黑色的,毛髮是中空且透明的,這有利於吸收太陽的熱量,維持自身的體溫。
當然,僅僅是有一層毛髮還不足以抵抗嚴寒,所以所有需要冬眠的熊,在冬眠之前都會瘋狂的進食,以增加自己脂肪的厚度。脂肪多了,除了能夠給冬眠期不進食的熊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外,還能夠抵禦寒冷(企鵝的脂肪層就非常的厚,而這也是它能在南極生存的主要原因)。除了毛髮和脂肪外,冬眠的熊選擇向陽背風的洞且在洞中鋪的乾草也是一層禦寒的機制。
因此,有了一層厚厚的毛髮和脂肪,再加上可以擋風避寒的山洞的加持,讓熊可以在寒冷的冬季,安然睡著大覺,不用擔心自己被凍死。
02 冬眠期的習慣
在上面我們說過,冬眠期的熊並不是一覺到明年的,它們屬於半睡眠狀態,再加上陣間覺醒的行為,讓它們能夠及時的發現氣溫的變化。在極寒的那段時間裡,它們會利用中午的太陽和“散步”讓體溫升高,而且它們還會調整睡覺時所在洞的深度(冷了往裡面縮一點)。
冬眠期的熊是不會被凍僵的,因為它們有著厚厚的毛髮、厚厚的脂肪層,這本身就是禦寒的利器,再加上冬眠的熊並不是隨意的趴在地上,而是會事先找到或者挖好一個可以遮蔽風雪的洞,在這三層機制的保護下,熊想要凍僵都難。況且冬眠的熊沒事還喜歡趁著太陽較好時出來溜達一下。
這個時間,世界各地的熊都已經結束冬眠了,而且再過一個多月就到了熊繁殖的季節了,由於熊冬眠已經將體內的脂肪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此時醒來的熊攻擊性極強,它們需要大量的進食,一方面填補身體的營養,一方面為接下來的繁殖打好基礎。畢竟冬眠的熊可能已經有接近5個月沒有進食了,換句話說,熊眼睛一閉一睜快半年過去了。那麼問題來了,熊為什麼能夠不吃不喝的冬眠長達5個月?在冬眠時,熊會不會被凍僵呢?我們簡單地來聊一下這兩個問題。
熊的冬眠冬眠是所有生活在除熱帶以外的變溫動物都具備的習性,這是因為變溫動物不能調節自身的體溫,體溫會隨著環境的溫度變化而變化,當氣溫降低到零攝氏度以下時,這些變溫動物如果不採取一定的措施,它們就會被凍僵(凍死)。
相比較變溫動物,身為恆溫動物的哺乳動物冬眠的只佔一小部分,而熊就是其中之一。在世界範圍內,除了眼鏡熊、大熊貓以及馬來熊外,其他的熊均有冬眠的習性。這三種熊之所以不需要冬眠,大熊貓是因為它的主要食物是竹子,而竹子一年四季都有,它不存在因為季節變化而影響食物的因素,而眼鏡熊和馬來熊則一個生活在南美洲,一個生活在東南亞,它們都生活在熱帶的環境下,冬季也非常的溫暖,食物也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這三種熊都不需要冬眠。
而其他的熊就不同了(棕熊、黑熊、北極熊),它們都生活在溫帶或者寒帶地區,冬季的氣溫很低,而且萬物凋零,這對於植物性食物佔比平均超過65%的熊來說,無疑是“斷了糧”,所以,為了應對食物匱乏和躲避嚴寒(北極熊),大多數的熊選擇了冬眠的習性。
對於熊這種體型龐大的動物來說,冬眠是件“技術活”。首先,在每年的8月份以後,需要冬眠的熊就開始瘋狂的進食,棕熊和黑熊主要是以漿果和鮭魚為食(這個季節恰好是漿果成熟和鮭魚產卵的季節),大量的進食,讓熊“貼上了秋膘”。之後,在10月底-11月中旬,這個期間,它們就開始找冬眠的場所了,熊選擇冬眠的場所通常是以向陽背風、隱蔽性較好的樹洞、巖洞為主。找到冬眠場所後,熊會先將洞內鋪上乾草,再倒退著進入洞穴,讓自己的頭始終面向洞口。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可以及時的應對一些食肉動物的偷襲(比如東北虎)。
進入洞穴後,熊的體溫開始慢慢地下降(區間在2-5℃之間),與體溫同時下降的還有心跳速率,最終冬眠的熊新陳代謝降低到平時的75%左右。不同於其他變溫動物的冬眠,冬眠期的熊屬於“半睡眠”狀態,它們的聽覺感官依然在工作,所以一旦有異響,它們隨時可以爬出洞穴應對。而且根據動物學家的研究發現,哺乳動物的冬眠每隔幾天到十幾天都會有一次體溫恢復到正常體溫的情況,此時冬眠的熊就會趁著正午的Sunny出來溜達一圈,在生物學上,這種行為被稱為陣間覺醒。
因此,熊的這種“半睡眠”的冬眠狀態能夠讓它們及時的應對突然狀況,同時這個習性也在提醒我們,不要試圖趁著熊冬眠的季節打它的主意。
冬眠的熊會被凍僵嗎?正常情況下,一頭成年健康的熊是不會在冬眠期被凍死的,即便是生活在寒冷的北極的北極熊也是如此。這是為什麼呢?有兩個主要原因:
01 防禦
熊是一種體型龐大的食肉動物,它們最大的特點就是身上有一層厚厚的毛髮覆蓋。記得小時候,總是擔心自己養的狗(農村都是在院子裡)會在冬天凍死,但是,母親說了一句話讓我放心了下來:帶毛的動物凍不死(健康)。由此可見,毛髮對於野生動物來說顯然就是最好的禦寒工具。在北極生活的北極熊也是如此,它身上也被厚厚的毛髮覆蓋,而且北極熊雖然看起來是一頭白熊,但是它的面板是黑色的,毛髮是中空且透明的,這有利於吸收太陽的熱量,維持自身的體溫。
當然,僅僅是有一層毛髮還不足以抵抗嚴寒,所以所有需要冬眠的熊,在冬眠之前都會瘋狂的進食,以增加自己脂肪的厚度。脂肪多了,除了能夠給冬眠期不進食的熊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外,還能夠抵禦寒冷(企鵝的脂肪層就非常的厚,而這也是它能在南極生存的主要原因)。除了毛髮和脂肪外,冬眠的熊選擇向陽背風的洞且在洞中鋪的乾草也是一層禦寒的機制。
因此,有了一層厚厚的毛髮和脂肪,再加上可以擋風避寒的山洞的加持,讓熊可以在寒冷的冬季,安然睡著大覺,不用擔心自己被凍死。
02 冬眠期的習慣
在上面我們說過,冬眠期的熊並不是一覺到明年的,它們屬於半睡眠狀態,再加上陣間覺醒的行為,讓它們能夠及時的發現氣溫的變化。在極寒的那段時間裡,它們會利用中午的太陽和“散步”讓體溫升高,而且它們還會調整睡覺時所在洞的深度(冷了往裡面縮一點)。
總結冬眠期的熊是不會被凍僵的,因為它們有著厚厚的毛髮、厚厚的脂肪層,這本身就是禦寒的利器,再加上冬眠的熊並不是隨意的趴在地上,而是會事先找到或者挖好一個可以遮蔽風雪的洞,在這三層機制的保護下,熊想要凍僵都難。況且冬眠的熊沒事還喜歡趁著太陽較好時出來溜達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