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人生價值思想
中國文化基本上由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家思想組成,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國哲學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孔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核心是愛人,在孔子看來,仁就是有差別的愛人,他要求我們按照血緣關係的遠近去愛別人,先愛自己的父母,然後是兄弟、朋友等。
在儒家思想中,仁不僅是最高的道德標準,更是人的最高價值標準,也就是孔子所說的道。因此,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人活著的責任就是彰顯和發揚大道。
這一點,孔子的弟子曾子說得更加清楚,他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古代計程車,相當於現在的知識分子,曾子交給知識分子一份沉甸甸的歷史擔當和使命,就是弘揚大道,死而後已。
這深刻影響了中國知識分子。儒家認為,與弘道、行仁相比,富貴利祿不值一提。孔子認為“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認為人活著不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整天想著吃香喝辣坐吃等死的人,孔子是看不起的,“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也,未足與議也”。
人的價值是在成全道。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孔子認為,在弘道與生命發生衝突的時候,要犧牲生命去成全“道”。孟子在這個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捨生取義”的思想。他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也就是說,儒家思想的價值觀強調的不是個人的功名富貴,而是要為社會做貢獻建功立業。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因此,許多儒家的思想家,都是偉大的愛國者,他們帶著強烈的濟世安民的思想。
宋代著名思想家張載寫的副對聯,稱為古代知識分子的責任狀和宣言書: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而大思想家顧炎武更是喊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時代最強音。因此,我們可以說,儒家的價值觀就是仁者愛人、報效國家。
道家的人生價值
迴歸自然,避世保身。
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觀點。在道家的始祖老子看來,道的執行法則就是“自然而然”,“得道”就意味著必須任由事物成為它所應是的樣子,絕不能將自己的主觀意志摻雜其中,這就是“無為”;一旦徹底否定了任何外在意志的驅使和強迫,事物就會在運動中完全實現自己的本性,此即“無不為”。
以此自處,就可以實現莊子所謂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達到的“逍遙”自在的“無待”之境;以此處世,則可以實現“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齊物”之境。
也就是說,遵從“道法自然”的基本法則,既可以使自己的本性獲得充分的實現,也可以使他人或他物獲得完全的自由。
道家的第二號人物是莊子,可謂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莊子認為人間的功名利祿不過是像死老鼠肉一樣的骯髒的東西。
莊子有個好朋友叫惠施,在魏國當國相,有一天聽說莊子到魏國了,害怕搶自己的位子,就派人全城搜捕莊子,莊子聽說了,自己主動前去見他,說:
“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鵷鶵,你知道它嗎?那鵷鶵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隻)腐臭的老鼠,鵷鶵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發出‘喝!’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嗎?”
可見莊子是個脫離了世俗清高的人。
在莊子的哲學中,萬物都是一樣的,包括生與死也是一樣的。因此,莊子將死亡看成是迴歸到生命的本源,是一件值得慶祝的好事。
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敲鑼打鼓的慶祝,他的朋友惠施指責他,而莊子說,她最初也是沒有生命、沒有形體、沒有氣的,後來才衍變成了有氣、有形體、有生命的,如今又變化回沒有生命的(死亡),這和春夏秋冬執行規律是一樣的。
她現在安靜地寢臥於天地之間,而我在這裡嗷嗷地哭,這是我不明白天命、不夠通達,因此停止了哭泣。既然人間的功名富貴如糞土,既然萬物齊一生與死都一個樣,用現在的話說一切都沒有意義,因此莊子主張無用。
莊子說一棵大樹,長得好早就被砍伐了,長得不好沒有用,反倒可以保全性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道家特別是莊子的價值觀是順應自然全身保命。
在道家的哲學家中,還有一個著名的代表的人物楊朱,曾經被孟子痛罵的人。楊朱是中國哲學中極端的自私自利型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
同時他主張人生就是要享樂,“人之生也奚為哉?奚樂哉?為美厚爾,為聲色爾”。同儒家的三不朽價值觀完全相反,楊朱認為人死了就是一堆白骨,追求不朽毫無意義。
“生則堯舜,死為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因此,在楊朱一派的價值觀中,就是保全性命,享樂人生。
儒家人生價值思想
中國文化基本上由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家思想組成,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國哲學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孔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核心是愛人,在孔子看來,仁就是有差別的愛人,他要求我們按照血緣關係的遠近去愛別人,先愛自己的父母,然後是兄弟、朋友等。
在儒家思想中,仁不僅是最高的道德標準,更是人的最高價值標準,也就是孔子所說的道。因此,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人活著的責任就是彰顯和發揚大道。
這一點,孔子的弟子曾子說得更加清楚,他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古代計程車,相當於現在的知識分子,曾子交給知識分子一份沉甸甸的歷史擔當和使命,就是弘揚大道,死而後已。
這深刻影響了中國知識分子。儒家認為,與弘道、行仁相比,富貴利祿不值一提。孔子認為“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認為人活著不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整天想著吃香喝辣坐吃等死的人,孔子是看不起的,“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也,未足與議也”。
人的價值是在成全道。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孔子認為,在弘道與生命發生衝突的時候,要犧牲生命去成全“道”。孟子在這個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捨生取義”的思想。他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也就是說,儒家思想的價值觀強調的不是個人的功名富貴,而是要為社會做貢獻建功立業。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因此,許多儒家的思想家,都是偉大的愛國者,他們帶著強烈的濟世安民的思想。
宋代著名思想家張載寫的副對聯,稱為古代知識分子的責任狀和宣言書: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而大思想家顧炎武更是喊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時代最強音。因此,我們可以說,儒家的價值觀就是仁者愛人、報效國家。
道家的人生價值
迴歸自然,避世保身。
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觀點。在道家的始祖老子看來,道的執行法則就是“自然而然”,“得道”就意味著必須任由事物成為它所應是的樣子,絕不能將自己的主觀意志摻雜其中,這就是“無為”;一旦徹底否定了任何外在意志的驅使和強迫,事物就會在運動中完全實現自己的本性,此即“無不為”。
以此自處,就可以實現莊子所謂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達到的“逍遙”自在的“無待”之境;以此處世,則可以實現“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齊物”之境。
也就是說,遵從“道法自然”的基本法則,既可以使自己的本性獲得充分的實現,也可以使他人或他物獲得完全的自由。
道家的第二號人物是莊子,可謂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莊子認為人間的功名利祿不過是像死老鼠肉一樣的骯髒的東西。
莊子有個好朋友叫惠施,在魏國當國相,有一天聽說莊子到魏國了,害怕搶自己的位子,就派人全城搜捕莊子,莊子聽說了,自己主動前去見他,說:
“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鵷鶵,你知道它嗎?那鵷鶵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隻)腐臭的老鼠,鵷鶵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發出‘喝!’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嗎?”
可見莊子是個脫離了世俗清高的人。
在莊子的哲學中,萬物都是一樣的,包括生與死也是一樣的。因此,莊子將死亡看成是迴歸到生命的本源,是一件值得慶祝的好事。
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敲鑼打鼓的慶祝,他的朋友惠施指責他,而莊子說,她最初也是沒有生命、沒有形體、沒有氣的,後來才衍變成了有氣、有形體、有生命的,如今又變化回沒有生命的(死亡),這和春夏秋冬執行規律是一樣的。
她現在安靜地寢臥於天地之間,而我在這裡嗷嗷地哭,這是我不明白天命、不夠通達,因此停止了哭泣。既然人間的功名富貴如糞土,既然萬物齊一生與死都一個樣,用現在的話說一切都沒有意義,因此莊子主張無用。
莊子說一棵大樹,長得好早就被砍伐了,長得不好沒有用,反倒可以保全性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道家特別是莊子的價值觀是順應自然全身保命。
在道家的哲學家中,還有一個著名的代表的人物楊朱,曾經被孟子痛罵的人。楊朱是中國哲學中極端的自私自利型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
同時他主張人生就是要享樂,“人之生也奚為哉?奚樂哉?為美厚爾,為聲色爾”。同儒家的三不朽價值觀完全相反,楊朱認為人死了就是一堆白骨,追求不朽毫無意義。
“生則堯舜,死為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因此,在楊朱一派的價值觀中,就是保全性命,享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