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808764440655

    地勢不利,資源不足。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率領精兵20萬討伐北部瓦剌,在河北懷來縣土木堡兵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明正統年間,為抵禦北方不斷進行襲擾的瓦剌,明英宗親率大軍20萬背上討伐。但由於指揮中樞存在宦官專斷、情報不明、指揮不當等情況,明軍在折損先鋒的情況下,撤退途中被瓦剌成功追襲,明軍3萬騎兵被“殺掠殆盡”,殘餘部隊只能退守土木堡。

    圍剿明朝軍隊的瓦剌軍隊人數眾多,且將明軍後路切斷,明朝士兵只能被圍困在土木堡內,然而土木堡由於地勢緣故,缺少水源,被圍困的明軍戰力逐漸喪失。此時瓦剌方假裝議和,為麻痺明軍,主動讓出一條水源,明朝方面沒有識破瓦剌人的陰謀,在宦官王振的指令下明軍前往桑乾河紮營飲水,飢渴難忍的明軍將士一哄而起,奔向河邊,此時瓦剌軍趁機殺出,大敗明軍。

    瓦剌軍的伏擊大為成功,明軍二十餘萬的軍隊有三分之一戰死,更有五十餘名隨君出征的群臣將領死於混戰之中,此時明朝軍隊大勢已去,瓦剌軍加緊攻勢,明英宗眼看突圍無望,心如死灰。

    他盤膝而坐束手就擒,軍隊將士群龍無首,見狀再也無心抵抗,紛紛投降。瓦剌人繳獲無數馬匹軍械輜重。此役之後明朝國力大傷,朝廷震動。

  • 2 # 使用者397158914182

    1、宦官弄權,大明軍隊作戰目標不明確。王振這個大宦官一直把持著統帥軍隊的大權,英宗皇帝不聞不問,凡事唯王振的決定行之;五十萬大軍隨意出征,從其進軍路線上來說:北京——懷來——宣府——大同——紫荊關——宣府——土木堡。大軍從其進攻路線上來說,從未能主動出擊過,一路被動挨打。

    2、作戰指揮者不懂軍事。部隊的作戰不僅僅是殺敵,還有後勤等等諸多方面,但王振這個實際上的大軍統帥居然不懂這個道理,甚至對於最基本的任何排兵佈陣,任何軍事策略都一無所知,,這又何談勝利呢?在隨行群臣中,英國公張輔是德高望重的名將,兵部尚書鄺野也很有才幹,但英宗卻不許他們參于軍政,一切聽由王振指揮。

    3、沒有任何作戰技巧。從大軍出征到全軍覆沒,實在是看不出任何作戰技巧,無非是在瘋狂的跑,在躲避也先的騎兵部隊。僅有的幾次成國公朱勇,後衛將軍吳克忠的後續部隊阻擊戰,也是毫無戰法的以卵擊石。這一點從大軍駐紮在土木堡時,不距離水源紮營的例子中,也可以得到體現。

    4、最高指揮者不聽勸諫,一意孤行。無論是明英宗還是太監王振都沒有聽取任何的正確建議,提出正確建議的人太多了,如兵部尚書鄺野、兵部侍郎於廉,吏部尚書王直,大同總兵郭登,內閣學士曹鼐,可他們兩個都沒聽信。

    5、軍需補給,後勤供應沒有保障。五十萬大軍,隨行役夫就應該有數十萬之多,王振對這些事情根本毫不過問,加之催徵太急,補給根本來不急準備和供應。倉促調來的50萬大軍幾乎沒有後勤準備,出發前兩天,才給每個官兵發放了1兩白銀及衣物、炒麥等物資。

  • 3 # 使用者1662671588533

    明初對蒙古瓦剌實施"羈縻之策",在宣化、大同等地開放馬市,互通貿易。正統十四年(1449)也先派2000人來進馬,詐稱3000,以冒領糧食,太監王振把瓦剌貢馬價格削減,激怒瓦剌,成為戰爭的導火索。七月瓦剌分四路進攻明朝,也先主力進攻大同,明軍失利,傳至京師,朝野震驚。

    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蠱惑挾持下,御駕親征,率20餘萬大軍貿然進入大同,大同鎮守太監郭敬向王振交待敵情,王振恐懼,決定班師。大同都僉事郭登進言:"取道紫荊關回京可保無事。"王振想借機使英宗幸其家,以便炫耀鄉里,舍紫荊關向蔚縣出發。途中王振又恐大軍毀他的莊稼,行40裡又折東改道宣化,從而延誤了時間。十日到宣化後,瓦剌追兵趕到,恭順侯吳克忠及其弟戰死,所部潰散。成國公朱勇率5萬騎增援,在鷂兒嶺遇敵伏兵,全軍盡沒。八月十四日英宗到達土木堡(今河北省懷來縣東),瓦剌兵將堡團團圍住,水道也被也先軍佔據,明軍人馬飢渴,都指揮終夜拒敵,敵人愈增。十五日也先佯遣使求和,王振見瓦剌兵退,下令將兵營移至近水之處,軍隊剛移動,也先集中勁騎四面衝來,兩軍會戰,明軍全軍覆沒,王振被部下樊忠殺死,明英宗被瓦剌軍俘虜,英國公張輔、時任戶部尚書王佐(山東慶雲縣人)、時任兵部尚書鄺埜(湖南省宜章縣人)、時任刑部尚書丁鉉(江西人)、時任工部尚書王永和(崑山人)與時任都察院右都御使鄧棨等66名大臣戰死。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孩同時談幾個男朋友現象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