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是魏晉人士的典型代表.他身上流露出的,有儒學正統的積極進取,有道家學說的樂天知命,也有魏晉風骨的特立獨行.其命途多舛的短暫一生,可粗略分為三個階段.其一是入仕前的二十九年.在此期間,他經歷了家道衰微,年幼喪父的悽慘童年;經歷了寄人籬下,孤苦無依的窮困潦倒;也經歷了雲遊四海,尋師問跡的求學生涯.到此時,他基本確立了要“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人生理想.其二為仕途中的十三年.這十三年,是他踏入官宦,施展抱負的十三年,也是他身心疲憊,與世沉浮的十三年.在這一階段,他的人生志向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於出仕隱居的徘徊猶豫中,他慷慨的唱出了“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迷途知返.可以說,他已開始了重新斟酌人生價值的真實歸屬.其三即隱居後的二十二年.至此,陶淵明的一生,完成了輝煌的涅盤.他的幾乎全部的智慧光芒,均在此時驟然迸發.我們要慶幸這二十二年的陶淵明,也要慶幸陶淵明的這二十二年.
與其人生軌跡如出一轍,陶詩也可細分三類:飲酒詩,詠懷詩與田園詩.以《飲酒》二十首為代表的飲酒詩中,詩人借“醉人”的格調,鞭辟入裡的揭露了統治階級的兇狠殘暴與上層社會的腐朽墮落.在其鄙夷厭棄的詩句裡,我們讀出的是一個詩人的曠潔悠遠與超然志趣.以《雜詩》《讀山海經》等詩組成的詠懷詩中,詩人借物抒情,喻理於景,曲筆婉意的表達了自己的偉岸的胸襟抱負和高潔的人生目標.而在以《歸園田居》為代表的田園詩中,我們則看到的是一個節操高尚,恬靜淳樸的詩人形象.其淡薄平和的語句下,暗匿著一個詩人真摯誠善的內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這是一個完美的世界,完美的近乎以虛亂實.若不是因了那狼煙四起的殺戮聲響,我們也險些信以為真.
透過陶詩的字裡行間,我們隱約能夠略窺陶淵明心中的理想社會:河宴海清,歌舞昇平.人與人之間沒有欺壓傷害,國和國之間也沒有衝突紛爭.其可以是黃老思想“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鴻蒙初闢,也可以是太平天國“無處不均勻,無處不飽滿”的大同世界.很顯然,這些天馬行空的痴心妄想,與當時的社會大背景是格格不入的.在一個戰亂頻仍的動盪時代,一個心智高潔的曠世奇人,大約可有兩種選擇:要麼入則為王侯卿士,要麼出則作山野隱者.因此,當前一條路對陶淵明大門緊閉時,實際上,他有且只有一條路走.他不是沒有選擇,他是別無選擇.
起初,靠著親朋的賙濟和作物的收成,陶淵明的隱逸生活,似乎過得勉強還算可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天,他還能於勞作的空餘裡,抽出些時間來,隨心的寫寫畫畫.一本本薄薄的詩集,便也因此而相繼問世.“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雖說不能每天都是大魚大肉,但最基本的生活資料,起碼有了著落.然而,文人雅士的閒情逸致,畢竟無法與山野村夫的任勞任怨相提並論.沒過多少時日,詩人正常的衣食起居就已明顯有些捉肘見襟了.先是間發的斷炊,繼而連日的捱餓.“夏日常抱飢,寒夜無被眠”終於,一場意外的火災,奪去了他全部的家當.詩人無以為繼的於貧病交困中,草草的結束了自己淒涼的晚景.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魏晉風骨,在陶淵明的身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釋放和昇華.這種超越生存本能的困境,鑄就了一種無與倫比的人格力量.它可以讓人忘懷得失,不計生死,也能使人奮發向上,綽約激勵.以魏晉為中心的這種人格力量,前有不食周慄的伯夷叔齊,後繼不媚權貴的太白詩仙.三股源泉,齊頭併發,給人一種勢無可擋,所向披靡的心靈震撼.
作為魏晉文學舉足輕重的代表人物,陶淵明的貢獻,不只在於其開創了一個詩歌流派,更在於它真正的發現了自己.他的詩歌由古人潤色鴻業的華麗辭藻,轉化為了表達自我的精神載體.以陶淵明為首的魏晉士人們,可貴正可貴在此一處.從這一時期開始的文人階層們,不再單純的只是國家機器的政治工具,而是切實的成為了獨立存在的生命個體.由對政權的依附,到對自身的關注,這既是彌足珍貴的一步,又是荊棘叢生的一步.一著不慎,則有性命堪虞.即使僥倖邁過,也是要付出慘痛的代價.歷史上並不稀少諸如此類的例項.不可一世的阮籍,終日只能窮途歌哭;目空一切的嵇康,也是搭上了身家性命.縱覽上下千年,可以不無誇張的斷言,也只有魏晉計程車人們,才敢明目張膽的邁出此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沉重一步.歷史選擇了這個群體來完成如此險象環生的驚天一躍,不能不說其有先見之明.
陶淵明的詩歌精神和人格理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後世文人.這其中,有“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的李太白;有“壯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沾襟”的杜工部;也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蘇東坡.這些光照千古的詩詞大家們,為中國文學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生命與活力.他們如同一座座高聳入雲的巍峨高峰,支撐起炎黃民族的精神脊樑.而由此,我們便也可以做出如是的定論:正是因了陶淵明的這把星星之火,方才造就了後世詩詞的燎原之勢.
一處赤壁,成全了蘇東坡;一壺濁酒,成全了李太白;一朝魏晉,成全了陶淵明.
陶淵明是魏晉人士的典型代表.他身上流露出的,有儒學正統的積極進取,有道家學說的樂天知命,也有魏晉風骨的特立獨行.其命途多舛的短暫一生,可粗略分為三個階段.其一是入仕前的二十九年.在此期間,他經歷了家道衰微,年幼喪父的悽慘童年;經歷了寄人籬下,孤苦無依的窮困潦倒;也經歷了雲遊四海,尋師問跡的求學生涯.到此時,他基本確立了要“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人生理想.其二為仕途中的十三年.這十三年,是他踏入官宦,施展抱負的十三年,也是他身心疲憊,與世沉浮的十三年.在這一階段,他的人生志向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於出仕隱居的徘徊猶豫中,他慷慨的唱出了“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迷途知返.可以說,他已開始了重新斟酌人生價值的真實歸屬.其三即隱居後的二十二年.至此,陶淵明的一生,完成了輝煌的涅盤.他的幾乎全部的智慧光芒,均在此時驟然迸發.我們要慶幸這二十二年的陶淵明,也要慶幸陶淵明的這二十二年.
與其人生軌跡如出一轍,陶詩也可細分三類:飲酒詩,詠懷詩與田園詩.以《飲酒》二十首為代表的飲酒詩中,詩人借“醉人”的格調,鞭辟入裡的揭露了統治階級的兇狠殘暴與上層社會的腐朽墮落.在其鄙夷厭棄的詩句裡,我們讀出的是一個詩人的曠潔悠遠與超然志趣.以《雜詩》《讀山海經》等詩組成的詠懷詩中,詩人借物抒情,喻理於景,曲筆婉意的表達了自己的偉岸的胸襟抱負和高潔的人生目標.而在以《歸園田居》為代表的田園詩中,我們則看到的是一個節操高尚,恬靜淳樸的詩人形象.其淡薄平和的語句下,暗匿著一個詩人真摯誠善的內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這是一個完美的世界,完美的近乎以虛亂實.若不是因了那狼煙四起的殺戮聲響,我們也險些信以為真.
透過陶詩的字裡行間,我們隱約能夠略窺陶淵明心中的理想社會:河宴海清,歌舞昇平.人與人之間沒有欺壓傷害,國和國之間也沒有衝突紛爭.其可以是黃老思想“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鴻蒙初闢,也可以是太平天國“無處不均勻,無處不飽滿”的大同世界.很顯然,這些天馬行空的痴心妄想,與當時的社會大背景是格格不入的.在一個戰亂頻仍的動盪時代,一個心智高潔的曠世奇人,大約可有兩種選擇:要麼入則為王侯卿士,要麼出則作山野隱者.因此,當前一條路對陶淵明大門緊閉時,實際上,他有且只有一條路走.他不是沒有選擇,他是別無選擇.
起初,靠著親朋的賙濟和作物的收成,陶淵明的隱逸生活,似乎過得勉強還算可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天,他還能於勞作的空餘裡,抽出些時間來,隨心的寫寫畫畫.一本本薄薄的詩集,便也因此而相繼問世.“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雖說不能每天都是大魚大肉,但最基本的生活資料,起碼有了著落.然而,文人雅士的閒情逸致,畢竟無法與山野村夫的任勞任怨相提並論.沒過多少時日,詩人正常的衣食起居就已明顯有些捉肘見襟了.先是間發的斷炊,繼而連日的捱餓.“夏日常抱飢,寒夜無被眠”終於,一場意外的火災,奪去了他全部的家當.詩人無以為繼的於貧病交困中,草草的結束了自己淒涼的晚景.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魏晉風骨,在陶淵明的身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釋放和昇華.這種超越生存本能的困境,鑄就了一種無與倫比的人格力量.它可以讓人忘懷得失,不計生死,也能使人奮發向上,綽約激勵.以魏晉為中心的這種人格力量,前有不食周慄的伯夷叔齊,後繼不媚權貴的太白詩仙.三股源泉,齊頭併發,給人一種勢無可擋,所向披靡的心靈震撼.
作為魏晉文學舉足輕重的代表人物,陶淵明的貢獻,不只在於其開創了一個詩歌流派,更在於它真正的發現了自己.他的詩歌由古人潤色鴻業的華麗辭藻,轉化為了表達自我的精神載體.以陶淵明為首的魏晉士人們,可貴正可貴在此一處.從這一時期開始的文人階層們,不再單純的只是國家機器的政治工具,而是切實的成為了獨立存在的生命個體.由對政權的依附,到對自身的關注,這既是彌足珍貴的一步,又是荊棘叢生的一步.一著不慎,則有性命堪虞.即使僥倖邁過,也是要付出慘痛的代價.歷史上並不稀少諸如此類的例項.不可一世的阮籍,終日只能窮途歌哭;目空一切的嵇康,也是搭上了身家性命.縱覽上下千年,可以不無誇張的斷言,也只有魏晉計程車人們,才敢明目張膽的邁出此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沉重一步.歷史選擇了這個群體來完成如此險象環生的驚天一躍,不能不說其有先見之明.
陶淵明的詩歌精神和人格理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後世文人.這其中,有“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的李太白;有“壯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沾襟”的杜工部;也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蘇東坡.這些光照千古的詩詞大家們,為中國文學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生命與活力.他們如同一座座高聳入雲的巍峨高峰,支撐起炎黃民族的精神脊樑.而由此,我們便也可以做出如是的定論:正是因了陶淵明的這把星星之火,方才造就了後世詩詞的燎原之勢.
一處赤壁,成全了蘇東坡;一壺濁酒,成全了李太白;一朝魏晉,成全了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