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楊絳《我們仨》第二部中,錢鍾書到底被什麼人因何事帶到哪裡去了?

135
回覆列表
  • 1 # 德行多多

    《我們仨》是當代作家93歲高齡楊降先生的散文集。

    楊降先生,用她平實無華,樸素的語言,敘述了一個多世紀來,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的悲歡離合。字裡行間寫滿了對錢鍾書先生刻骨銘心的愛,點點滴滴對女兒的思念,表達了慈祥母親愛的光輝,回憶《我們仨》茌一起平凡而快樂的時光。一箇中國名作家,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在風風雨雨幾十年中,對社會變迀,受盡苦難,還那樣大度,那樣容忍,那樣樂觀。而在榮益面前那樣低調,那樣寧靜平和,真是榮辱不驚,讓我認識了什麼是修養,什麼是高貴!

    楊降先生,寫作的日子,也是對相濡以沫的錢先生及愛女的追憶和寄託哀思!“世間好物不堅固,彩雲易散琉璃脆”。楊先生的仙逝,走失的《我們仨》一定會在天堂團聚!

    我們評價楊降先生,其實錢鍾書先生早就評過,“最才的女,最賢的妻!”

  • 2 # 小滿國學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是一部筆觸溫情的回憶散文,是一冊幸福婚姻的操作寶典,也是一個治癒傷痛的絕妙良方。

    一、一部筆觸溫情的回憶散文

    《我們仨》是由《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三部分組成的散文集。前兩部分因“夢境”而呈現出荒誕主義風格,最後一部分以回憶呈現現實主義風格。

    在寫作手法上,整體倒敘,前兩部分的先寫了錢鍾書先生和女兒的離世,更顯得第三部分自己與錢鍾書先生、聰慧可愛的女兒錢媛一起生活的溫情愈加難得。而單獨看第三部分,又是線性敘事結構,從作者與錢鍾書先生在英國留學說起,經歷回國、家庭和事業上的波折、最後到晚年的經歷,涉及到二人的離世則一筆帶過。

    楊絳先生以最純真、最簡潔的文字讓人動情,讀之不禁潸然淚下。

    二、一冊幸福婚姻的操作寶典

    如果幸福的家庭有個模範的話,錢鍾書先生一家應該可以算是了。對於這一點,楊絳先生很自豪,他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1.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

    一個家庭幸福的祕訣,被楊絳先生一語道破:“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世俗總以為,男人要當家裡的頂樑柱。可是錢鍾書先生偏偏是個除了做學問,生活能力極差的人。在妻子生產住院期間,他常常“做壞事”,打翻墨水瓶,弄壞門軸,砸壞點燈……楊絳先生總是一句話,“不要緊,我會修”,讓他放下心來。

    如果以為錢鍾書先生事事要靠妻子,則又走入另一個誤區。楊絳先生怕鬼,走夜路總要錢先生陪著。做菜如果有活蝦,需要剪掉須和腳,也只得錢先生出手。楊絳先生生產期間,十指不沾陽春水的錢先生還學會了燉雞湯,“剝了碧綠的嫩蠶豆瓣,煮在湯裡,盛在碗裡”,端給她吃。

    多數時候,女兒總是最需要保護的一個。可是當錢鍾書先生因為工作要“住到城裡”的時候,卻囑咐女兒“好好照管媽媽”。於是懂事的女兒會細心地把煤球裡貓屎摳乾淨,因為媽媽怕觸控貓屎。

    三個人,每個人都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真心地為“我們”付出。這才是“我們仨”。

    2.好的生活需要經營

    錢鍾書先生曾經評價楊絳先生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要贏得這樣的讚譽並不容易。所幸本書是楊絳先生的第一視角,可以管窺她經營家庭生活之道。

    眾所周知,最初錢鍾書先生的父親並不滿意這樁婚姻,後來因為看了二人的通訊才接受了這個兒媳婦。但婚後如何經營才是家庭和睦最關鍵的地方。

    首先,從巴黎回國的楊絳經常帶著女兒去婆婆家“做媳婦”。也就是“帶些孝敬婆婆的東西,過去看望一下,和妯娌、小姑子說說話”。楊絳先生是很愛惜時間的人。在英國的時候,錢鍾書先生來客人害她“犧牲三兩個小時的閱讀,勉力做賢妻”都會讓她“心裡暗暗叫苦”。想必“做媳婦”於她而言也不是什麼輕鬆差事,可那是她的“本分”,她並沒有“暗暗叫苦”,只是本本分分地做了。

    其實,楊絳先生的經營之道與家教是分不開的。當時,錢鍾書先生正在清華教書,父親大人卻向讓他到藍田當英文系主任。楊絳認為從道理來講,在清華尚不滿一年,應該教下去。她想為此事爭執一下,將這打算告訴了自己的父親。父親用“沉默”的方式引啟了她的深思——“一個人的出處去就,是一輩子的大師,當由自己抉擇,我只能陳說我的道理,不該干預;尤其不該強他反抗父母”。這或許是二人恩愛多年的祕訣吧。

    三、一個治癒傷痛的絕妙良方

    楊絳先生用象徵手法構建了“古驛道”這一意象,來治癒女兒和丈夫去世的傷痛。

    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為引子,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多是回憶的甜蜜日常,唯獨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觸及那痛徹心扉的別離。可是在此部分的開頭,她說:“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她用夢給這段痛苦包裹了糖衣,完成了自我保護的隔離。

    1994年,錢鍾書先生生病住進醫院,夢中則是一個惱人的電話將他叫去“開會”。錢鍾書先生纏綿病榻,夢中則是臥在船上,多半時間都是昏昏入睡的。後來女兒也病了,於是在夢中他們腦門“熱辣辣的”。“鍾書手背上有一塊青紫”,也是長期打吊針的痕跡。後來女兒也病倒了,奔波於兩個病人之間的楊絳在夢中化作一個“夢中夢”,女兒和先生一天天病重,楊絳先生從一個輕靈的夢,一天天變成了沉重的噩夢。一直到女兒“回家”了,艄公艄婆擺渡著鍾書走了……

    文中多次提到船號311,那正是錢鍾書先生的病房號。

  • 3 # 蔓萊讀書

    個人覺得,它合適那些不太相信婚姻,甚至有點恐婚的人看。因為《我們仨》主要寫了一家三口特別和諧、幸福的那種相處模式。

    一,《我們仨》裡,錢鍾書先生和楊絳異常甜蜜的愛情!

    說道他們甜蜜的愛情,我們可以僅僅從他們在英國期間的事情來看看。

    楊絳和錢鍾書先生結婚後,她便陪著錢鍾書去英國留學了。很多人都說婚姻的頭幾年是夫妻普遍的一個坎,但是對於楊絳和錢鍾書先生而言,更多的是甜蜜。

    一方面源於他們倆有著共同的愛好,他們都非常喜歡文學,很多時候在家裡的相處情景便是,他們互相都拿著書在品讀著。那樣的畫面讓人想著便有種歲月靜好的感覺。

    另一方面也因為他們很相愛。比如楊絳比較喜歡睡晚些起床,於是家裡的早飯基本都是錢鍾書做的,做好後他便會端到楊絳的床前給她吃。而這個習慣不僅僅限於他們結婚的頭幾年,而是一直延續到他們的整個婚姻生涯。

    在楊絳先生懷孕的時候,錢鍾書像個孩子一樣說:

    二,《我們仨》裡,和諧的親子關係

    楊絳和錢鍾書只有一個女兒叫圓圓,他們一家的相處模式簡直可以說是和諧親子關係的典範。

    楊絳和錢鍾書與女兒的關係更像是朋友,而楊絳和錢鍾書也非常尊重女兒的選擇。比如,在職業選擇上,當時女兒的願望是希望當一個教育界的尖兵,其實憑藉著楊絳和錢鍾書的名氣,女兒本可以有更好的選擇,但他們還是選擇了尊重女兒喜歡的事業。

    再說說他們彼此之間的依戀,平時他們仨中,有誰外出的話,都會把在外面的經歷見聞給記下來,然後回家的時候,就會全部講給另外的兩個人聽。這個習慣他們也一直保持著。

    到了圓圓晚年期間,得了重病,但對她而言對美好的回憶,依然是他們仨這個溫馨的家庭。所以她在病床期間,還寫了很多關於他們仨的回憶錄。

    所以通過《我們仨》我們可以看到一對非常幸福的夫妻,也可以看到非常和諧的親子關係,於是也就有了特別幸福的一家三口。相信這本書對於那些不相信愛情,不想走進婚姻的人會有一定的治癒作用。

  • 4 # 最多打匹配-從不玩排位

    審視了一下自己,大約這輩子都學不來楊絳女士那般的相處哲學。她曾說,自己一個重要的貢獻就是保住了錢鍾書的一團痴氣,錢先生做一個文人很合適,做一個丈夫,愛老婆這一點是做到了,可生活裡大大小小的瑣碎雜事卻是一竅不通,即便這樣,楊絳卻從未此苦惱過,錢先生寫《圍城》一書歷時兩年,楊絳就任勞任怨地包攬了家務等所有俗事兒。我想,若是某個人要求我包攬下家務孩子還要工作賺錢,任勞任怨就為了他能好好的做自己的事業,實現自我價值從而擁有滿足感,我肯定是做不到的,還覺得對方大男子主義。我只想有個小家,過小日子,能共同分擔家務,養育孩子,《我們三》裡描述的生活與感情,我很羨慕,卻還是想當一個凡人,錢鍾書為楊絳做了一頓早餐,她記得那麼久,並從這麼偶爾的小事裡就得到滿足,我就算修養高几個層次後,再想象一下這樣一個場景:我做家務累了,而我的老公專注於做自己的事兒,既想不到幫我,也未曾心存感激覺得幸福,我肯定是要大大的生氣的。。我從這本書中感受到以楊絳女士為代表的那個時期的新女性美德,然而作為一個難養的普通小女子,我只能坦誠的說我做不到~

  • 5 # 李婷婷33

    我最近讀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一書,從最開始讀第一部和第二部雲裡霧裡,到讀了第三部一切就都理解了,先生用了夢境和隱喻寫了鍾書和錢媛生病期間的事情,想想用夢境來寫,應該就是不想相信那時發生的一切,彷彿一切都像是在做夢,寫出了悲傷的心境,而家也成了她的客棧,因為沒有丈夫和女兒的家就像是客棧。

    整本書描述的是楊絳一家三口人平淡無奇的生活經歷。他們的經歷平淡但是很讓人感動,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的楊絳和錢鍾書是門當戶對,才子和才女的組合,他們都是熱愛文學,都鍾愛讀書,對權勢地位看的很淡,他們有知識分子的傲骨。他們的愛情故事很是令人羨慕,錢鍾書先生在生活中是個不能自理的人,而楊絳卻什麼都會,他們都能欣賞和包容彼此,尊重對方的選擇。他們無論在同城工作還是異地工作,他們都會通過書信或是電話告訴彼此發生的事情,他們永遠保持溝通。他們的女兒繼承了鍾書了文學造詣,他們經常用文學知識來開玩笑。雖然生活給了他們不少考驗,但是他們都一起挺了過來,在錢媛生病期間,她依然還在做著老師的工作批改作業等,還在堅持讀書,還在想著寫我們仨。他們積極生活,忠於自己,永不放棄自己的愛好。

  • 6 # 白若姝

    無論身處何種境地,有家人的地方就是溫暖的港灣,有家人的地方就是真正的天堂,有家人的地方就是人生的歸宿。而人世間最令人痛苦的事情莫過於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失散了。

    薄薄的一本書,九萬多字,楊先生的筆調平靜而溫暖,沒有著重地渲染悲傷,然而,卻就著對美好時光的念想把自己滿腹的心酸與悲愴一絲一縷地浸潤到了書中那質樸的字裡行間裡。 這讓多愁善感的我,看著看著情不自禁地就沉溺了進去,鼻子發酸,淚水亦是難以自抑,它讓我更加懂得了家的意義所在。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加上附錄,在此,可以將其分為四個方面。

    一:我們都老了

    這一部分講述了錢鍾書先生在世的時候,耄耋之年的楊絳先生曾經多次做過一個老人常做的夢。黃昏薄暮中,她與錢鍾書先生一同散步,錢鍾書先生突然消失不見,她獨自一人站在荒郊野地裡,蒼茫天地間,孤立無助,茫然無錯。 這樣的夢悽悽惶惶,似乎早就預感了他們一家人的命運一樣,讓人心生淒涼。

    二:我們仨失散了

    這部分楊先生採用似真似幻的萬里長夢的方式講述了他們一家人最後在一起的那段艱難而又痛苦無奈的日子。

    原本其樂融融,充滿了歡聲笑語的一家人因為猝不及防的疾病而逐漸死別,曾經的預感變成了事實。

    風燭殘年的老人眼睜睜地看著不惑之年的愛女先自己而去,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傷口還未癒合,摯愛的丈夫病重遭此沉重打擊,無力承受,亦是撒手人寰,接連不斷的沉重打擊讓八十多歲高齡的楊絳痛到麻木,只想變成一塊石頭。

    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 不過三里河,自己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 茫茫的天地間,就只剩下她一個人煢煢孑立,踽踽獨行,那種無助感非常人所能及。 三: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楊絳先生回顧了與他們生前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1.國外求學,伉儷情深

    1935年楊絳先生與錢鍾書結婚以後,才子佳人比翼雙飛,一起遠渡英法求學。

    剛到牛津的那段日子,雖然他們經濟上很不寬裕,寄居別人家,伙食也不好,又多次搬家,夫妻倆常常一起摸索著做飯,但是他們精神上卻很愉悅,一心向學,情深意重。

    後來楊絳在牛津產女,連自己都不會照顧自己的拙手笨腳的錢鍾書卻在一個人過日子的時候學會了做飯。

    每次到產院探望,錢鍾書都會苦著臉告訴楊絳說:“我做壞事了,打翻了墨水瓶,弄髒了房東家的桌布。”

    楊絳先生總會說, “不要緊,我會洗。” 他就放心地回去,再來醫院的時候,他又會告訴楊絳,他把檯燈砸了。她問明是怎樣的燈,依舊會說, 不要緊,我會修。

    下一次他又滿面愁慮,說是把門軸弄壞了,門球脫落了,門不能關了,她還是會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

    楊絳出院回家以後,他為她燉了雞湯、剝了嫩綠的嫩蠶豆瓣,煮在湯裡,盛在碗裡,端給她吃。而她自然是把她住院時錢鍾書先生做的種種的“壞事”,全部修好。

    他們在生活的點滴,細碎而美好,他們在異國他鄉相互照顧,相互包容,一家三口生活得自由自在,和和美美。

    這就是家庭幸福的模樣。

    2.歷經磨難,不離不棄

    祖國戰亂,家人逃亡上海。因為擔心國內的親人,他們匆匆忙忙的攜幼女歸國。

    楊絳帶著女兒圓圓,跟著老父寄居在親戚家。剛下船的錢鍾書則立刻前往外地教書。

    後來,歷經種種原因,他們一家人終於又聚在一起。淪陷區裡的上海,物價飛漲卻又物資匱乏,他們生活得愈來愈艱苦,常常吃不飽,卻也從未向生活低頭。

    有一次,他們買到三百斤的煤粉,就幸福的不得了,因為煤粉純度高,抵得上四五百斤煤球。 那時候錢鍾書在教會大學教課,楊絳在一所小學教課,同時寫著劇本,只是為了每個月的柴和米。

    錢鍾書的學生送給他們一擔西瓜,就能讓他們一家人高興很久,女兒竟然因為此而為爸爸感到自豪。 解放沒多久,生活的磨難亦接踵而來。先是轟轟烈烈的思想改造活動,爾後又是黑白模糊的文革動盪,他們沒有哀怨,而是在風雲變幻的時局裡,自娛自樂,相濡以沫。

    後來,錢瑗長大, 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身一變,可變成好幾個人。

    錢鍾書不在家的時候,會囑咐女兒錢瑗好好照管媽媽,錢瑗會像姐姐一樣幫媽媽摳煤球裡的貓屎。媽媽怕鬼,不敢走夜路,錢瑗會像好姐妹一樣陪著媽媽,即便發燒不敢忤逆媽媽讓她休息的意願,亦是會悄悄地牽掛著走夜路的媽媽,當媽媽半路折回家中,很乖巧的,不願說破。

    患難之中,居無定所,而他們竟然還有心繫無意中遺留在舊居里的小貓。他們一起抽空返回舊居,把貓裝在一隻又大又深的布袋裡。楊絳揹著,他們兩個一路撫慰著貓兒。後來,貓兒不適應新的地方,逃跑了,他們一家人都很傷心。

    他們一起出去吃館子,在等待上菜的時候,他們一家人觀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楊絳聽到的只是他們的一言半語,也不經心。錢鍾書和錢瑗耳朵特聰,都能聽到全文。然後楊絳就能從他們連續的評論裡,邊聽邊看眼前的戲或故事。

    菜上來了,他們就一邊吃一邊看。吃完了,有的“戲”已經下場,有的還演得正熱鬧,還有新上場的。

    他們吃館子,是連著看戲的,他們在一起,總有無窮的趣味。 他們會把出門散步當成“探險”,彼此的所見所聞當成“石子”把玩欣賞。

    他們就是這樣的一家人,面對劈頭蓋臉的暴風驟雨,他們始終相互扶持,相互溫暖,自得其樂。

    四:溫情滿滿的附錄

    後來局勢穩定,他們回京,平靜的日子沒過多久,錢鍾書和錢瑗相繼生病住院。三個人,三個地方,楊絳先生做他們之間的聯絡員,經常傳遞訊息。

    附錄一,錢瑗未完的遺稿《我們仨》,樸素的文字讓人動容。當她病重無法進食時,卻依然寫信教媽媽楊絳先生做飯,那份孝心,讓人感動;

    附錄二,錢瑗與錢鍾書生病以後,三個人分離,但是他們卻始終保持聯絡,仍舊互通書信,相親相愛;

    附錄三,錢瑗為父親畫的一張張充滿童趣的素描,讓人心生溫暖。 一頁頁地翻看,我既被他們之間那親人之間濃濃的情意所感動,亦為他們後來的天人永隔而心痛的淚流滿面。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字字泣血,讓人揪心不已。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曾經的歡聲笑語不復存在,曾經的家亦是沒有了,只有一個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有人的地方,就是家,沒有了人,家也只不過是一間形同虛設的屋子、冷漠無情的驛站而已。

    我想起了多年以前,我那如花似玉的小姨因為一場意外而突然離世,姥姥悲慟過度,隨後仙去,行將就木的姥爺,看著空蕩蕩的房屋,他那渾濁的眼睛裡緩緩流淌著的絕望的淚水。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願我們都是知福惜福之人,不為生活中家人之間瑣碎的煩惱和不愉快而彼此怨恨,而是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彼此寬容,彼此愛護,彼此陪伴和關注。

  • 7 # 好一點的名字

    這是一本極好的書,但不願意再看一遍,太悲傷了。

    女兒和丈夫同時住院,因為住在兩個不同的醫院,她兩頭跑。最後先是送走女兒,不久又是丈夫。這一段描寫處理得特別好,虛實結合,因為無論是作者本人或是讀者都不願相信那是真的,然而,他們仨終於還是走散了。

    楊絳瘦瘦小小,一直微微笑,但卻那麼堅強,最後一個人留下來,不接受採訪和任何訪談,因為怕沒有時間整理丈夫留下的書籍和資料。

  • 8 # 素眼看人間

    非常的有教育意義。記錄了一家人的平淡生活,我們看到的是滿滿的愛。而且還告訴我們無論你失去了誰都要好好的活著,就像楊絳一樣。他活了100多歲。雖然女兒去世了,丈夫也去世了,但是他並沒有因此消沉。反而在這種濃烈的愛當中伴隨他走到了人生的盡頭。也留下了很多的感悟,這些人生感悟也是指導著我們的人生,給我們一些慰藉和人生航向的幫助。

  • 9 # 仰望人生星程

    不敢妄評大師之作,命運多舛中保持堅強樂觀,反右文革中的風雨飄搖,到一家三口生離死別,楊絳先生超俗的超人品質很感人。

  • 10 # 肉霖是個小瘦子

    本書以敘事為主,用平淡的語言為大家講述了一個學術之家平平凡凡的生活。他們真的很普通,像每個平凡的家庭一樣,夫妻關係融洽,有時錢鍾書也會和女兒打趣,他們也會為生活奔波。他們又不普通,為國家的學術研究不斷奉獻著。

    除了能夠深切地體會到楊絳先生失親之痛,我也十分羨慕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的愛情。有一種愛情叫做:你叫楊絳,我叫錢鍾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去鐵路工作,選哪些專業錢多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