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淘客衣足
-
2 # 遊歷往事
“邦國制”是指從西周封建到春秋戰國時期所實行的一種特殊的國家制度,是我們國家民族形態的初級階段。當時,中華大地上遍佈著許多大大小小的諸侯國,他們各自獨立,相互交往,又共同擁戴一個作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天子),組成號稱天下的鬆散聯邦或邦聯。這就是邦國制度。
在西周時期,我們的古人認為天是所有生命的創造者,一切生命都是由天孕育的。天下面的這塊地方叫做天下,我們古人認為這就是全世界,於是天要將它下面的這塊地方交給一個人去管理,即天的嫡長子,這就是天子。天子得了天下之後自己不能一個人管理,他需要將天下分封給自己的叔伯兄弟去管理,這些人就是諸侯,封給諸侯的土地叫作“國”。諸侯從天子那裡封得國之後,還要將自己的國在分給自己的叔伯兄弟,這就是大夫,封給大夫的土地叫作“家”(采邑)。大夫再往下就是“士”。士就沒有自己的地盤了,但是有地位,他是貴族。所以在西周時期有四個等級:天子,諸侯,大夫,士。這些都是貴族。士以下就是庶民,庶民就不是貴族了,而是普通的平民。
在西周初年,周武王伐紂,是聯合了當時所謂的各路諸侯(實際是部落和部落國家)。武王伐紂成功以後,為了犒勞聯軍,酬謝功臣和鞏固政權,便“裂土田而瓜分之”,將天下按大小等級分給諸侯,這就是“西周封建”。“封”就是瓜分土地並劃定疆域,“建”就是指派國君並釐定等級。具體地說則有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封有土地,建定名分,於是各得其所,天下太平。這就是邦國制的由來。
邦國制的第一大特點,是在國與國之間犁一條深溝出來作為國界,將土翻在兩邊,並在土上種樹,這個動作叫做 “封”。在指定的一塊土地上指派一個國君建立一個國家,這個動作叫作“建”。“封”是劃定國界,“建”是建立國家,合起來就是封土建國,所以也叫分封制。這是西周時期的一種政治妥協和政治安排的表現。這裡所說的封土建國建的每一個諸侯國其實就是一個邦國。所以,可以說沒有封建制就沒有邦國,封建制是邦國制最主要的特點。
領主制是邦國制的第二個特點,所謂領主制指的是邦國的統治階級是貴族領主階級,邦國制時代的領主對自己的土地是既有產權又有治權,既有主權又有政權,例如國是天子封給諸侯的,家是諸侯封給大夫的,大夫擁有一個家(采邑),這個家就是他的,這個地就是他的,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就是他的子民,他可以統治,可以治理,他享有獨立的主權,所以叫做有產權有治權,或者說有主權也有政權。這就是領主制在邦國中的地位,它突出了邦國制的統治階級的性質。
貴族政治是邦國制的第三個特點,即邦國的政治形態是貴族政治。在邦國時代天子,諸侯,大夫,士都是貴族,治理國家的就是這四個等級,他們都是世襲的,所以是貴族政治。它的特點是自己管理自己。天下由天子去管,國由諸侯去管,家由大夫去管,士因為沒有自己的領地,沒有不動產,只管理自己,所以士的工作是“修身”(管理自己),修身之後去幫助大夫管理他的家叫“齊家”,去幫助諸侯管理他的國叫“治國”,去幫助天子管理他的天下叫“平天下”。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含義。因為貴族政治是自己打理自己的家事,國事,天下事,所以不領薪水,也不是職業。這就是貴族政治。
若用一句話總結邦國制的特點就是:一個天下,許多國家,獨立主權,共奉天子。
進入春秋戰國時期,隨著諸侯國之間血緣關係的不斷淡化,國與國之間為了爭奪霸權相互之間進行戰爭,許多的諸侯國被其他大國吞併。此時諸侯國也不再聽從天子的號召,周天子已經是名存實亡。於是逐漸形成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這樣稱霸的諸侯國。封建制的思想正逐漸被人們所淡化,宗法專制和中央集權的思想不斷加強。使得邦國制逐漸向帝國制過度。
秦朝以後(其實不包括秦朝,秦朝時中央集權制或者是郡縣制)所建立的封建制,是一種政治制度,是社會從奴隸制制度向封建制度過渡的變化,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是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宗室成員、王族和功臣分封領地。其基本形式是封建等級制和莊園制。農民(或農奴)耕種土地所有者的土地絕大部分產品交納給封建主。上層建築主要是以等級製為特點的封建制國家。佔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是以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級制,宣揚傳統道德為主要內容。在封建制度下,社會基本的階層是封建主和農民(或農奴)階層。
所以這個問題的本身是存在誤導的,先秦時代的封建邦國制,應該是一種邦國制度,和秦朝以後的封建制是一種政治制度,這種制度所對立的是夏商周時期的奴隸制度。
-
3 # 江湖有約
1、郡國並行制
漢代實行該制度,除了延續秦朝的郡縣制外,還設定了封國,初期漢朝疆域偏小,全國只有四十多個郡縣,初期的郡國權力地位都十分大,而自漢景帝后,大多數諸侯國都收歸中央管轄,王國地位降格,與郡同為一級行政區劃,行政區劃遂行郡(國)縣兩級制,與秦代的郡縣制實質上沒有什麼差別,漢景帝時,郡國有二十多個,郡縣四十餘個。
意義:
①增強了各國發展地方經濟的積極主動性,因封國封域大多以歷史、地理諸因素形成的地域為界,每一王國成為各具特點的經濟區域,故為當地政府發展地方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特別是諸侯王在國內有治民和財政自主權,大大加強了各國政權發展本地經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②便於各國因地制宜地發展地方生產漢初諸侯王國政治、經濟權力的擴大,也利於各國因地制宜發展生產,充分開發各地的自然資源。
④漢初因諸侯王地位權力巨大,導致形成了地方割據勢力,文帝景帝之後,削弱諸侯王勢力,縮小封國範圍,大大鞏固了中央集權,也同時推動了地方的發展。
2、分封制
分封制是一種以血緣關係為紐帶而形成的一種制度,主要作用就是為了鞏固王室的地位和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其本質是君主將領土以小國的形式分別賜給上古王室後裔、功臣、宗親,一方面,這些封國是為了獎勵他們,穩固中央的統治,而諸侯王在自己的封國能享有巨大的實權,另一方面,封國也成為了鞏固地方的屏障,在享有權力的同時,諸侯王們需要拱衛中央。
意義:
①積極作用:分封制在王朝初期,對拱衛王室,維護中央起到極其巨大的作用,由於諸侯王絕對的自主權力,對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諸侯國內的軍隊對保衛王朝邊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②消極作用:由於諸侯王的巨大權力,使得中央統治到了後期漸漸失去作用,地方割據勢力的崛起,將王室架空,加速了王朝分裂和動亂,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戰爭不斷,國家陷入動盪,對人民生活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兩種制度的區別:
1、疆域:分封制中,諸侯國大都疆域遼闊;郡國並行制中,封國相對較小。
2、諸侯王權力:分封制中,諸侯王具有絕對的自主權,並可以再次將封國分賜給士大夫;郡國並行制中,諸侯王權力較小,不能二次分封。
3、作用及後果:二者都是為了鞏固中央,穩定王朝,但分封制因為諸侯王絕對的權力而極易導致地方割據,不利於國家的穩定;郡國並行制雖然存在封國,但基本權力均有中央轄制,諸侯王權力較弱。
-
4 # 楓香子
先秦時期的封建邦國制,指的是分封制。秦朝以後的封建制則指以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為主體的政治制度。
從存在的社會屬性上來看,分封制主要盛行於中國的奴隸社會,而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盛行封建社會。
從國家政權組織形式上來看,分封制將國家權力分散於各地,諸侯擁有地方上的行政、財政、軍事等各項大權,具有一定獨立性,國家權力尚未形成高度集中。
從官僚體制特徵上來看,分封制下屬於貴族政治,官員的權位世襲;郡縣制下屬於官僚政治,郡縣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員權位不可世襲,並且主要靠功績來授予權位。
-
5 # 修手機的騷年郎
簡單說:先秦時代的封建邦國制,屬於奴隸社會的行政形式,是類似於國家管理的一種形式。而後來從秦始皇開始的封建制則是一種制度,一種國家形態或者說社會性質。
-
6 # 郭的堡
秦朝以前沒有皇帝,先秦也就是夏商周時期,夏朝君主稱“後”,商朝君主稱“帝”,周天子稱“王”。秦始皇是中國第一個皇帝,所以稱始皇帝。先秦沒有皇帝也沒有中央集權,實行分封制。這導致天子能控制的土地極其有限,大部分土地都分封給了諸侯王。周朝後期,秦國壯大滅掉六國後秦始皇嬴政建立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權制,此後一直延續到清朝。總結一下,秦朝以前天子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和國家象徵,擁有相對的權力,與各諸侯共治天下。秦朝以後,國家以皇帝為中心,皇帝擁有國家統治權和皇權至上的絕對權力,這也是古代中國朝代頻頻更迭的根源。
-
7 # 日月昭昭兮
中國先秦時代分封制,由周天子把王京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別授予貴族、功臣之後 ,建立諸侯國,諸侯要服從周天子的命令,為周天子 鎮守疆土 、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 ,受封諸侯在自己領地內也可以對自己臣下實行再分封,形成貴族統治階,這也是國中之國。
而秦朝以後制度是大一統王朝,中央集權制,首創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縣制,徹底打破自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度,強有力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
-
8 # 西餐劉顯琨
封建一詞,原本意義為:封邦建國。
先秦時代的分封制,主要就是指周朝一種獎勵功勳,氏族,用於穩定王室統治的封邦建國手段。
既有同姓宗室,也有舊朝,功勳。
而秦國所說的“封建”,則是指“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大一統政治。
而到了秦國,“廢分封,立郡縣”。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員,把各地貴族豪紳遷於都城,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
加上地方設定很多檢查機構,都是直接隸屬於中央,地方的權利就被中央牢牢的控制住了!
兩者的優劣
分封制:分而治之,地方處置效率更高,變通性高,若有國家重大決策,再召集諸侯商論。
封建專治:中央專治,國家更加的統一高效,政策的貫穿性也更好。若有天災,戰事,國家反應能力更快,處置會更加果斷,統一。
相較於分封制來說,極大的提升了社會的穩定性。
皇帝也是人,也有錯誤與人性弱點,這就導致,一個失敗的政令,就可能導致誤國誤民,甚至萬劫不復的情況。
-
9 # 欲雲談史論今
所謂“封建”,最早就是周人的“封建親戚,以番屏周室”。因此,“封建”一詞最早就指分封制。只不過,在馬克思主義史學觀引入中國之後,又出現了諸如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等人類歷史發展階段的劃分。馬克思史學“封建社會”中的“封建”,與“封建”的原始含義已經不一樣了。
把先秦“封建”與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封建社會”混為一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引發了中國學術界的巨大爭議,更不用說普通的歷史愛好者了。但在個人看來,奴隸社會的“奴隸”、封建社會的“封建”、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其實都是各個歷史階段的外在表現形式,決定社會發展程度的根本,還是在於生產力發展水平。
因此,先秦的“封建”,就是分封制;當今的所謂“封建社會”,實際上是代表著特定生產力水平的一個人類歷史階段。雖然自秦朝以後,中國歷史就進入了郡縣制為主體的階段,可分封制並沒有完全絕跡。事實上,從郡縣制被創造出來的那刻起,就沒能完全取代分封制。
郡縣制之所以被創造出來,是因為相比封建制(分封制),它能夠增加中央集權。
正因看破了西周覆滅的根因,楚武王才另外創立了縣制,以增強中央集權:在攻破權國後,他改權國為權縣,將其納入了楚國領土。“滅國為縣”,從此成為楚國對外擴張的主要手段。
相比於分封制,縣制究竟改變了些什麼?
核心差異在於,縣制下的官長採取任命制,分封制下的官長卻是世襲制。任命制下,職位不可世襲,官長升遷、任免、甚至生死大權都完全由國君操控。世襲制下,如果諸侯不稱職,國君最多隻能廢黜他,改而任命他的親戚或是兒子來繼位,卻不可改任他人。萬一諸侯不服氣,還能據城而叛,與中央政權進行長期對抗——這是因為諸侯國長期獨霸一方,本身就相當於獨立王國,完全有實力來抗拒中央政權。
即便縣制對楚國的貢獻巨大,可楚人並沒有完全廢除分封制。楚莊王之時,他的弟弟子重曾請求把申縣作為封邑,楚莊王差點就答應了。後來還是申公巫臣及時提醒,楚莊王才在最後關頭放棄了這次分封之舉。後世楚靈王執政時,滅蔡之後將幼弟棄疾封為蔡公,駐守陳、蔡之地。結果兩年後,棄疾與兩位庶兄作亂,推翻了楚靈王的統治,楚靈王被迫自殺。這充分證明了分封的負面影響。
既然古人們對分封制的弊端已經看得清清楚楚,那他們為什麼不完全廢除分封制呢?
這是因為人性的自私一面所導致。
古人常說“家國、家國”,對那些身處高位的帝王將相來說,某種程度上家就是國,國就是家。既然如此,私心上就始終不希望家國為外人奪走。
分封制雖然存在種種弊端,但其核心思想卻是“封建親戚,以番屏周室”:把叔伯兄弟分封到四面八方,來確保國政不會被外人搶奪走。
關鍵時刻,分封制為保住劉家天下立了一次大功。可漢文帝之後,諸侯王對於漢皇室的掣肘效應越來越強大。到漢景帝時,因為矛盾激化,就爆發了著名的“七國之亂”,讓漢皇室對諸侯王的忌憚心越來越重。後來還是漢武帝繼位,在主父偃建議下實施了“推恩令”,終於徹底解決了諸侯王掣肘的難題。
可不想,漢皇室又遭遇了另一禍亂。
所以,分封制雖然對中央集權形成了強大的制衡,但也能有效地防止異族、異姓竊取國政。這是後世帝王們沒有完全放棄分封制的根本原因所在。雖然都是“封建”,但西周封建(分封)與秦以後的封建(分封)還是存在顯著區別的。
在談及二者之間的區別時,錢穆先生曾說過:“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侵略性的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與後世統一政府只以封建制為一種政區與政權分割者絕然不同。”
後世雖然也有因戰功而得到分封的諸侯,但後世中央政權的地位已遠高於西周初的周王室。在郡縣制為主體的前提下,後世中央政權的集權程度要遠高於西周初時。
以漢武帝的推恩令加以說明。
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了讓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庶子也可在原來的封國內封侯;但新封侯國不再接受舊侯國的管轄,而歸於漢皇室各郡來管理,相當於一縣。推恩令一出,原本龐大的諸侯國經歷了數代人之後,就大大縮小,絕大多數土堆都回歸到漢皇室有效管轄之下。
先秦封建邦國與後世分封的最大區別也在於此:主導分封中央政權的中央集權程度存在根本性差異。 -
10 # 樑文慶2
先秦時期邦國制完全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實現國家的地域屬地管理,秦王朝用郡縣制取代邦國制是以地緣而非血緣為社會紐帶,這是人類社會從群體協同型別的部落社會向真正社會協同型別社會的過渡!秦王朝的"書同文,路同軌,統一度量衡",這乃是遠古時代一個最偉大的國家制度創新!郡縣制讓秦王朝能夠最終脫離原始部落社會的血緣遺留,進入地域化社會發展階段。中華民族的後來的歷史輝煌是郡縣制奠定的。秦漢時期的華夏大地國家組織創新讓中華文明進入人類文明的最前列!中華文明能有今日,全部基礎是秦漢王朝奠定的。中華文明由此開創了地域性的歷史輝煌!
回覆列表
秦朝之前是封建制度,秦以後是郡縣制。這兩種制度的差別很大的,秦朝以前實行的是分封制度,君主會分封土地給有功的臣子或者分封土地給自己的親族,被分封的人,對分封的土地和人民有治理的權利,也就成了他們個人的財富,君主只是象徵形式的主人,好比晉國經過幾百年晉國君主的分封,國內變成幾大家族勢力,他們都有各自的土地人民和軍隊,各大家族互相兼併,君主無力控制,最後造成三家分晉,晉國滅亡。秦之前周天子更多的是象徵意義的天下之主,實際控制的土地和軍隊都是有限的,周朝武王時期分封天下,封了很多諸侯國,實力各不相同,周朝是實力最強的,後來諸侯國之間相互兼併,周朝內亂,實際衰落,無力號召天下,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愈演愈烈。秦國商鞅變法後實行郡縣制,國家統一由君主派遣官員管理,實行中央集權,削弱了士大夫的勢力,收回他們手裡的土地和人民,統一歸國家所有,不會由其他家族相互掣肘,國力大增,這也為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和秦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楚國,國土面積六國裡面最大,但是在戰國時期大而不強,就是因為楚國的分封制,國家裡面幾大家族相互掣肘,楚國君主無法調動國家全部力量,最終失敗,以上就是先秦和秦統一後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