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igerinncai

    臨帖應該是為了以後自己寫,透過臨帖觸控到原帖的筆韻和佈局的意境……。

    如果單純複製不走樣,原帖有塗改或漏字補寫也依樣畫葫蘆的描,那就失去了臨帖的本意。

    現代技術已經發展到機器人寫毛筆字了,把原帖輸入計算機讓機器人寫,一定會"復刻"出幾乎完全一致的作品來……。

  • 2 # 川北武夫白永慶

    怎樣臨好趙孟頫的《聖教序》?

    我的觀點是:

    1,要了解趙孟頫。趙孟頫有不少字號別名,出身名門也歷經滄桑,官品顯赫卻靠書法造詣和成就而千古流芳。《元史》本傳記載:“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

    2,要熟讀趙孟頫版《聖教序》。趙孟頫的書法承襲“二王”,圓潤娟秀,渾厚瀟灑,神采飛揚。他所臨的《聖教序》,不僅有其他版本的勁勢與神韻,更保持了趙孟頫本身的書風和特色。所以,拿到法帖後,不宜馬上動手臨習,而應該先通篇閱讀幾遍,大致掌握法帖的通篇風格;再挑揀帖中的異寫字和生僻字包括自己認為有“毛病”的字,進行分類研折,深化對法帖的認知;最後將法帖化整為零,分解成若干個任務量,按任務的先後順序逐一細讀,要讓每一任務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字的每一筆,濃淡粗細虛實和每一筆劃的位置、走向、運筆軌跡等都爛熟於心,為臨摹書寫做好前期功課;

    3,要流覽其他版本但不要換帖。《聖教序》比較全的名稱是《大唐三藏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的內容,第一個書寫成帖的是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稱之為“雁塔聖教序”,後由沙門懷仁比照唐太宗的內容,從王羲之眾多的書法作品中精挑細選,集字而成並勒石刻碑,稱為《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見附圖三),此碑碑首雕刻著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據稱《聖教序》的版本較多,為便於臨摹趙孟頫版本,可以對其他版本弧光掠影地通閱參考,也可以與子昂版本進行比較研判,但不能將其他版本用於臨摹,否則就不能臨好趙孟頫的《聖教序》;

    4,要堅持逐字逐筆不走樣。所謂臨帖,就是依葫蘆畫瓢,人家是啥樣就是啥樣,不能變,既便是自己也認為這一筆應略改動一下也不能變。所以,要想臨好趙孟頫的《聖教序》,就必須忠於原帖原版、複製式的臨摹。要達到這一要求,功底在讀帖上,功夫在臨帖上。我的做法是:每臨寫一個字,就將自己寫的與法帖中的原字反覆比較反覆修改,直至定型才臨下一個字。

    5,要多背臨。背臨就是要全靠自己的記憶將法帖內容書寫出來,並努力達到“複製”效果,才能沿襲其風格和神韻。透過“背臨”對照原帖找差距、刨緣由,在不斷修正中漸入佳境,應用起來也不易變形走味。

    當然,我們臨摹到“複製”的狀態,只能說明臨摹的成就,也標誌著自己將趙孟頫版本的《聖教序》臨摹好了。但真正衡量書法水平的高低,還要到“書法創作”階段去檢驗。

  • 3 # 翰墨今香

    趙孟頫臨的《聖教序》是一本非常好的行書範本,非常適合初學者臨摹。原來的碑刻版的《聖教序》因為是碑刻,再加上反覆摹刻失真嚴重,很難透過碑刻來分析行書的筆法。而趙孟頫作為後世對二王書風及筆法的最佳繼承者,透過臨摹他的《聖教序》墨跡本,可以仔細揣摩他的用筆之道,進而為後面向二王學習打下好的基礎。

    要臨好趙孟頫的《聖教序》先從分析他的筆法入手,因為趙孟頫是非常重視筆法運用的。趙孟頫在《蘭亭十三跋》中雲:“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就是要學書者除了日常的臨摹,還要反覆的讀貼來了解古人的用筆之意。在《蘭亭十三跋》中還曾有一段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一段書法主張:“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再次重申筆法對於書法的重要性。

    那麼學習趙氏的《聖教序》主要注意哪些筆法呢?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轉折之法,這是廣義是轉折之法,就是當運筆的方向發生變化時,筆勢如何從原來的方向過渡到另一個方向的。這包括了橫折、豎折、橫撇、橫鉤、豎鉤、彎鉤等等筆畫的寫法,有的地方是方折,有的地方是圓轉等等筆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創維淨水器濾芯排列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