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取代不了教師,但不會使用科技的教師會被取代!
在全國中小學校長秋季論壇上,談論最多的是人工智慧會不會取代教師?許多到會的校長老師都感到有危機感,也有對未來教育的無可適從。
“人工智慧”一詞,伴隨著多次人機圍棋大戰中機器人勝出的事實而一路走熱。有人曾預測:“未來10年,大部分人類只需思考5秒鐘以下的工作都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從比例上來說,未來10年人類50%的工作都會被取代,如助理、翻譯、保安、前臺、護士、記者、會計、教師、理財師……”面對陣勢強大的人工智慧,教師是否真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認為:“未來是‘人機共教’的時代。教師作為一種職業不會被取代,並不意味著所有教師都不會被淘汰。重複性、機械性工作都可以交給人工智慧,但是教師仍然需要不斷學習,及時關注最新技術進展,掌握如何運用人工智慧技術來分析教學過程中的案例和問題的能力。”
由此可見,未來教師要想不被人工智慧取代,關鍵是要熟練掌握人工智慧技術,從而讓技術為己所用。未來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不懂得運用人工智慧的技術,讓人工智慧服務於自己的工作,那麼他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一定會大打折扣,最終也一定會被淘汰出局。正如英國語言學家雷•克里弗德所說的那樣:“科技不能取代教師,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師卻能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師。”
毫無疑問,在未來教育中,人工智慧可以把教師從繁重的工作負擔中解放出來。比如,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教師備課、上課、批改作業、閱卷、分析試卷,機器人助教還可以代替教師管理學生、打理日常事務、回答學生提出的疑問……但是,人工智慧也並非無所不能,教師要想真正不被人工智慧取代,除了要熟練駕馭它,還要做人工智慧無法企及的事情,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
一是立德樹人,促進學生精神發育。無論技術怎樣發展,教書育人的本質不會變,立德樹人的目標也不會變。教師的作用也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且要透過情感的投入和思想的引導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促其精神發育。英國教育家懷特海曾經說過:“在教育過程中,一旦你忘記了你的學生是有血有肉的,那麼你就會遭遇悲慘的失敗。”學校是塑造學生心靈的地方,心靈的塑造要靠心靈來滋養,學生的精神發育需要教師適時走進學生的心靈,進行情感交流和人文關懷,而人工智慧不具備人的情感,難以實現這樣的育人目標。因此,未來的教師要更加關注學生人生目標和價值觀的引導,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人生導師。
二是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儘管人工智慧在一些工作領域已經做得比人類優秀,但不可否認,人工智慧缺乏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它可以按照人類規定的程式工作,但不會主動工作,更不可能創造性地工作,而這種創造性對學生而言卻是十分重要的。有了這種創造性,學生可以製造出更加先進的人工智慧。因此,未來的教師要改革教學方式,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引導學生進行專案式學習和混合式學習,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和創造,注重學生審美能力和創美能力的提高。
三是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幾乎所有教師都懂得因材施教的道理,但在傳統班級授課制模式下,因材施教的理念只能是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及。然而,隨著人工智慧、分析技術、虛擬現實和網際網路等技術的應用,這一理念有可能變成現實。教師透過對學生在各項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特徵進行大資料分析,可以判斷學生的潛能和素質,據此實施個性化教育。因此,未來教師要學會使用大資料分析學習結果,透過跟蹤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發現學習的難點、重點,為每個學生量身定製個性化的課程和學習進度安排,從而幫助學生及時調節學習程序,讓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實處。
人工智慧取代不了教師,但不會使用科技的教師會被取代!
在全國中小學校長秋季論壇上,談論最多的是人工智慧會不會取代教師?許多到會的校長老師都感到有危機感,也有對未來教育的無可適從。
“人工智慧”一詞,伴隨著多次人機圍棋大戰中機器人勝出的事實而一路走熱。有人曾預測:“未來10年,大部分人類只需思考5秒鐘以下的工作都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從比例上來說,未來10年人類50%的工作都會被取代,如助理、翻譯、保安、前臺、護士、記者、會計、教師、理財師……”面對陣勢強大的人工智慧,教師是否真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認為:“未來是‘人機共教’的時代。教師作為一種職業不會被取代,並不意味著所有教師都不會被淘汰。重複性、機械性工作都可以交給人工智慧,但是教師仍然需要不斷學習,及時關注最新技術進展,掌握如何運用人工智慧技術來分析教學過程中的案例和問題的能力。”
由此可見,未來教師要想不被人工智慧取代,關鍵是要熟練掌握人工智慧技術,從而讓技術為己所用。未來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不懂得運用人工智慧的技術,讓人工智慧服務於自己的工作,那麼他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一定會大打折扣,最終也一定會被淘汰出局。正如英國語言學家雷•克里弗德所說的那樣:“科技不能取代教師,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師卻能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師。”
毫無疑問,在未來教育中,人工智慧可以把教師從繁重的工作負擔中解放出來。比如,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教師備課、上課、批改作業、閱卷、分析試卷,機器人助教還可以代替教師管理學生、打理日常事務、回答學生提出的疑問……但是,人工智慧也並非無所不能,教師要想真正不被人工智慧取代,除了要熟練駕馭它,還要做人工智慧無法企及的事情,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
一是立德樹人,促進學生精神發育。無論技術怎樣發展,教書育人的本質不會變,立德樹人的目標也不會變。教師的作用也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且要透過情感的投入和思想的引導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促其精神發育。英國教育家懷特海曾經說過:“在教育過程中,一旦你忘記了你的學生是有血有肉的,那麼你就會遭遇悲慘的失敗。”學校是塑造學生心靈的地方,心靈的塑造要靠心靈來滋養,學生的精神發育需要教師適時走進學生的心靈,進行情感交流和人文關懷,而人工智慧不具備人的情感,難以實現這樣的育人目標。因此,未來的教師要更加關注學生人生目標和價值觀的引導,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人生導師。
二是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儘管人工智慧在一些工作領域已經做得比人類優秀,但不可否認,人工智慧缺乏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它可以按照人類規定的程式工作,但不會主動工作,更不可能創造性地工作,而這種創造性對學生而言卻是十分重要的。有了這種創造性,學生可以製造出更加先進的人工智慧。因此,未來的教師要改革教學方式,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引導學生進行專案式學習和混合式學習,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和創造,注重學生審美能力和創美能力的提高。
三是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幾乎所有教師都懂得因材施教的道理,但在傳統班級授課制模式下,因材施教的理念只能是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及。然而,隨著人工智慧、分析技術、虛擬現實和網際網路等技術的應用,這一理念有可能變成現實。教師透過對學生在各項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特徵進行大資料分析,可以判斷學生的潛能和素質,據此實施個性化教育。因此,未來教師要學會使用大資料分析學習結果,透過跟蹤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發現學習的難點、重點,為每個學生量身定製個性化的課程和學習進度安排,從而幫助學生及時調節學習程序,讓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