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28021938244

      出土的玉都有沁色。

      由於沁色是由外而內沁入玉內的,有沁色的古玉一定會在玉表留下一些自然的痕跡。一般說玉器入土的時間越久,沁色也會重,但西北地區的土質乾燥,玉器入土不易受沁;東南地區的土質溼潤,玉器入土易被浸蝕。因此,古人有“東土不如中土,中土不如西土”之說。當然不管東南西北,這裡也有入土地點具體環境的問題,一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2005年冬天,在中國玉器考古論壇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首發座談會上,山西的考古學家介紹了他們發掘的西周□國墓葬,墓坑在地下17米,但是卻沒有受到地下水的浸蝕,可想而知墓葬裡的玉器將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而考古學家卻在清代墓葬裡發現了受到較重浸蝕的玉器。

      我們判斷一件古玉器的真偽,需要的是將材料、器形、紋飾、雕工和沁色這五方面的資訊加以組合,這種組合必須是十分和諧的組合,不應該出現互相牴牾的現象,即所有的資訊都明確無誤的告訴你,這件玉器只應該是某個時代的產品,而不是其他。如果出現互相牴牾的現象,就是“資訊紊亂”,“資訊紊亂”的“古玉”一定是偽古玉。

      清末民初的古玉鑑藏家劉大同先生在《古玉辨》中這樣說過:“夫寶玉之可貴者,晶瑩光潔,溫潤純厚,結陰陽二氣之精靈,受日月三光之陶熔。其色沁之妙,直同浮雲遮日,舞鶴遊天之奇致奇趣,令人不測:較之寶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韻,能奪人之目,而不能動人之心者,則遠勝十倍矣!”古玉之所以“能動人之心”,就是因為它在地下沉睡幾百年、幾千年之後,會因為受地下各種化學物質的影響,從而產生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色彩、質地的變化。這種變化古人稱之為“沁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蕨菜粉的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