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52號渡老師張南

    只有自卑的人才會有前進的動力,只有有創傷的人才更懂如何不帶給別人傷痛,帶著你的自卑,與創傷一起,向著更好的自己前行!

  • 2 # 胡文生心理

    《把所有創傷都裝進原生家庭的"筐“裡,實質是拒絕成長。》

    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一個人的自卑來源於潛意識中的人格分裂和情緒壓抑,但最初的分裂和壓抑則是為了自我防禦,為了保護自我的感覺良好而不致於使自己的人格分裂,避免自己情緒的呈現而受到打壓,在分裂的恐慌和無奈壓抑下,潛意識宣佈自己的弱小,這就是自卑。要解決自己的潛意識中的分裂和壓抑,就要使潛意識衝分裂的部分得到整合,抑鬱的情緒得到呈現,這就涉及到所謂的心理成長,但很多想透過心理成長的人都把問題的矛頭指向原生家庭,但成長了許多年卻不見效,與原生家庭的糾纏卻越來越深了,這是為什麼呢?

    一,雖然潛意識中的分裂和壓抑,主要與成長過程中周圍人(父母)的迴應不當、不足或者錯位有關。但過度關注原生家庭的問題,其實是過度簡化了問題,就算這樣過度的關注本意是為了解決問題,但過份重視問題,視野中就只會看見問題,一直陷在與問題的糾纏過程中,與解決問題和處理問題會漸行漸遠。就像要學某領域的知識,然後買了該領域知識的一堆書,認為自己有了這堆書就掌握了知識,實際上過了很長時間,自己一本書甚至一頁書都沒看。

    所以“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乍聽是個令人滿意的答案,其實只是一個藉口,讓我們順理成章地不去處理自己的問題。

    二,對自己諸如自卑、抑鬱等心理歸罪於原始家庭,實際潛意識裡是想改變生命早期養育者對待自己的方式和看法,但時過境遷,就算自己以成人心態去看過去自己幼稚的理解,但過去的客觀永遠不會改變,也就是就算改變了對以前創傷的看法,但創傷客觀性的陰影依然客觀存在。

    三,當一味地歸罪於原生家庭的缺失,並且將自己的創傷缺失歸咎在父母身上,所看到的只有更多問題,卻忽視了家庭成員之間同時存在的愛、情感與一同走過的波折。忽略過濾掉所有正性的東西,只去觀注那些對自己不利的負性的問題,這樣在潛意識中就減少了自己需要對自己負責的衝突。

    所以說一個人想心理成長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的陰影,不是一昧地去和原生家庭糾纏,去厭惡仇視原生家庭,這只是一種偏執的執著,因為人從小長大,從幼稚到成熟,很難找到一個明確的界線,也就是很難找到什麼時候才算成熟的時間點,但一個人從出生那一刻就決定了要做父母,也就是不能完全準備好,就不得不去做,學著成長,學著做父母,學著老去,這是一生都在做的功課,直到生命結束。因而必須清楚,父母也曾為人子女,你的原生家庭也有他的原生家庭,你在糾纏面對自己早期創傷的同時,父母同時也在面對他們日漸老去時所要面對的病痛、離婚、喪偶與死亡等生命的考驗。所以不能把自己所有的缺失都歸咎於原生家庭,都歸咎在父母身上。

    只有勇於為自己負責,勇於完善自我,讓潛意識中分裂的部分得到整合,壓抑的部分得以呈現。生命力才不會無休止地去糾纏原生家庭和被用來誇張的追求卓越,或者飲鴆止渴般的尋求關注而深陷在理想化自我中不可自拔,而是應該去腳踏實地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相信成年後的自己,是有能力做自己父母、補足心理營養的。

  • 3 # 大羽君

    我也有類似經歷吧。不過沒有那麼不堪 ,小時候總會因為小事無端被訓斥,長大當外人面也一樣,從來沒有正常交流,都是一方訓斥加口頭教育一方默默挨訓結束,這就是交流的模式,我現在在家不愛說話,表情也不愛笑,不過我在外面還算活潑,不知道是不是變成了雙重人格

  • 4 # 胡慎之心理

    實際上,原生家庭確實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一份經歷。

    也因為是第一份,這些經歷在我們身上留下的印記會更深,影響更大,就像你走在沙灘上,就一定會留下深深的腳印。

    如果你現在還受著原生家庭的影響,可能是你沒有辦法做出選擇。但我想說的是,有時候不是原生家庭主動影響你,而是你選擇了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

    阿德勒說:“有的時候我們人是有選擇的,當我們在原生家庭中不願意出來,其實也是一種選擇。如果你要出來的話,需要一些勇氣,你可以選擇另一種方式去過你自己的人生。”

    如何選擇,沒有人可以幫助到你,但是在選擇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勇氣。或許有一天,你選擇了真正離開,那麼你才能和自己和解,和原生家庭和解,和過去和解。——by 胡慎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獵殺對決怎麼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