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我很喜歡,因為我很喜歡他的電影
對於喜歡熟悉昆導的影迷來說,《好萊塢往事》並不是一個他們很喜歡的作品,因為喜歡他的人太瞭解他了。暴力血腥是他的拿手好戲!
《好萊塢往事》是根據一個真實事件改造的故事。本片來源於美國六十年代真實的惡性案件“曼森殺人案”。如果大家對於這個案件不是很熟悉的話,那麼我提一點,羅曼波蘭斯基的妻子被人殺害這個事情很多影迷應該有所耳聞。而釀成這一慘劇的真凶就是這個“曼森”。怎麼樣?是不是很刺激。
當然,本片改編的故事雖然有著大體的輪廓,但是並不完全重合那起案件。《好萊塢往事》是以一個過氣的男演員以及自己的替身演員為藍本,最終來呈現出上世紀六十年代,大眾對於嬉皮士文化的崛起所展現出來的態度。怎麼樣?這個故事簡單吧,而且這樣具有深度的故事,在昆汀的鏡頭中看上去並不是很出色,究其原因,昆汀可能更擅長視覺刺激,在剖析深度的問題上,大家可能高估了他的執導能力。
多數人對於本片的爭議來源於對李小龍的抹黑,且不說這種抹黑是不是具有惡意,結合本片來看,這種抹黑其實是某種刻意為之的必然結果。本片的核心就是大眾對於嬉皮士文化的態度。而李小龍在片場的那場戲其實與後來結尾的大開殺戒並無二致。從為李小龍設計的臺詞就能看出來,他在片場的角色一定意義上也是一種嬉皮士的形象。而美國六十年代的嬉皮士代表的是一種反叛,是一種特立獨行,是一種不滿足於現有的規章制度的內在形象。從這一點來說,李小龍在片中的形象是符合這部影片的。而關於李小龍被小角色擊倒,其實就如同片尾皮特和小李大開殺戒後,將來犯的嬉皮士一網打盡是一樣的,因此,李小龍能出現,然後能說出那番話,他的結局就已經被寫死了。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真實形象並不是昆汀所在意的,昆汀只不過將李小龍拿來在本片中用了一下,就如同當初在殺死比爾中那種消費是一樣的。在他看來,這樣使用這個形象並沒有什麼不妥。但很明顯,影迷們不買賬。一方面是李小龍的象徵意義,另一方面則體現出來了中西方文化差異。當然,這種差異下,昆汀絕對和莫雷的做法一致,他們都是不會為你考慮的。
所以我個人覺得本片可以說是昆汀比較平庸的一部作品
這個問題我很喜歡,因為我很喜歡他的電影
對於喜歡熟悉昆導的影迷來說,《好萊塢往事》並不是一個他們很喜歡的作品,因為喜歡他的人太瞭解他了。暴力血腥是他的拿手好戲!
《好萊塢往事》是根據一個真實事件改造的故事。本片來源於美國六十年代真實的惡性案件“曼森殺人案”。如果大家對於這個案件不是很熟悉的話,那麼我提一點,羅曼波蘭斯基的妻子被人殺害這個事情很多影迷應該有所耳聞。而釀成這一慘劇的真凶就是這個“曼森”。怎麼樣?是不是很刺激。
當然,本片改編的故事雖然有著大體的輪廓,但是並不完全重合那起案件。《好萊塢往事》是以一個過氣的男演員以及自己的替身演員為藍本,最終來呈現出上世紀六十年代,大眾對於嬉皮士文化的崛起所展現出來的態度。怎麼樣?這個故事簡單吧,而且這樣具有深度的故事,在昆汀的鏡頭中看上去並不是很出色,究其原因,昆汀可能更擅長視覺刺激,在剖析深度的問題上,大家可能高估了他的執導能力。
多數人對於本片的爭議來源於對李小龍的抹黑,且不說這種抹黑是不是具有惡意,結合本片來看,這種抹黑其實是某種刻意為之的必然結果。本片的核心就是大眾對於嬉皮士文化的態度。而李小龍在片場的那場戲其實與後來結尾的大開殺戒並無二致。從為李小龍設計的臺詞就能看出來,他在片場的角色一定意義上也是一種嬉皮士的形象。而美國六十年代的嬉皮士代表的是一種反叛,是一種特立獨行,是一種不滿足於現有的規章制度的內在形象。從這一點來說,李小龍在片中的形象是符合這部影片的。而關於李小龍被小角色擊倒,其實就如同片尾皮特和小李大開殺戒後,將來犯的嬉皮士一網打盡是一樣的,因此,李小龍能出現,然後能說出那番話,他的結局就已經被寫死了。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真實形象並不是昆汀所在意的,昆汀只不過將李小龍拿來在本片中用了一下,就如同當初在殺死比爾中那種消費是一樣的。在他看來,這樣使用這個形象並沒有什麼不妥。但很明顯,影迷們不買賬。一方面是李小龍的象徵意義,另一方面則體現出來了中西方文化差異。當然,這種差異下,昆汀絕對和莫雷的做法一致,他們都是不會為你考慮的。
所以我個人覺得本片可以說是昆汀比較平庸的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