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hongyuron
-
2 # 天和Auto
“吉利收購賓利”被否定——意料之中
吉利汽車是一家年輕的自主品牌汽車製造商,主品牌產品均以輕奢級及以下普通代步車,面對的消費群體是主流的大眾消費者。其品牌定位以及集團形象定位短期內不需要大幅升級,當然核心問題還是技術儲備不足以走向高階;這樣評價吉利汽車也許有人會不認可,因其旗下已經收購了諸多豪華品牌汽車,然而對其合作模式真的看得透徹嗎?
1:吉利與沃爾沃的關係是合資而不是純粹的收購,其合資品牌定位【沃爾沃亞太】。沃爾沃轎車業務仍有獨立運營權利,從產品規劃到生產工藝流程與標準,亞太版沃爾沃仍然是沃爾沃,吉利有建議權卻無決策權。技術方面吉利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援或共享,但是核心技術可用卻不一定能掌握,這就是吉利與沃爾沃的關係,簡而言之只能用以提升集團形象。
2:吉利與Smart的關係不是隸屬,為吉利與戴勒姆的1:1合資。Smart由於連年虧損數十億已經是個“大雞肋”,戴勒姆與斯沃琪的合作依然成為失敗的案例,此時的smart除了品牌價值以及一些車型文化以外不再有其他價值。而吉利汽車再一次看中其品牌價值,因為這種A000級超微型車是汽車電動化轉型後的理想選項,對於吉利主攻的共享出行新能源領域會有很大的幫助,然而油改電汽車的技術升級難度有多高又是人所共知,能夠預測到有最夠大的市場份額是會合資smart的基礎。
3:吉利與寶騰和路斯特(蓮花汽車)同樣是合資關係,股權佔比為寶騰49.9%、路斯特51%。寶騰對於吉利汽車的價值是拓展東南亞市場(主要為大馬),中國產車貼上馬來西亞中國產車的車標自然更容易得到認可,這種合資對於吉利汽車的全球戰略有一定幫助但對品牌形象的提升並無價值。但路斯特蓮花跑車卻反之,因其銷量非常之低迷並不能為吉利創造很大的價值,甚至會帶來負擔;不過路斯特在高度垂直的跑車領域知名度很高,用以提升吉利的集團形象還是很有些價值的,所以路斯特被寶騰收購之後,寶騰與吉利的合作也順稍了這一品牌。
參考這三家車企的合資(非一般理解的收購),其共同特點基本都是豪華汽車陣營中的邊緣品牌或者過去式,重點是這些品牌都是“帶藝拜師”,多多少少都能為吉利帶來一些技術或影響力的價值。而賓利汽車即使被大眾收購,其英系奢侈級汽車定位也過於高了,同時也不能期望大眾汽車集團會為吉利汽車共享哪些技術;且即使共享了這些技術吉利也消化不了,因為吉利的品牌定位決定了在內燃機時代用不到那些高階的大排量發動機,在轉型之後的新能源汽車時代賓利也不會為吉利帶來很大的加成,反而有可能在收購之後因吉利拉低賓利的定位。
賓利對於吉利而言是一把難以控制的雙刃劍,用得好則所向睥睨,用不好則兩敗俱傷;然而以吉利目前的技術與定位肯定是用不好的,所以收購賓利並不是明智之舉。重點是大眾汽車集團公佈的資料僅僅是保留斯柯達、西雅特、奧迪、保時捷品牌,是否會拋售賓利汽車尚未可知;大眾汽車在海外的市場定位並不高,這一集團也需要一個豪華品牌去提振集團形象,賓利未來會是什麼結果還不能確定,現階段猜測誰會收購為時過早了。
-
3 # 車識界
吉利否認收購賓利,應該說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分析其中原因,首先要先分析吉利的前兩次收購,吉利得到了什麼?
先說吉利在收購沃爾沃的時候,吉利購買了沃爾沃100%的股權,但是吉利收購股權其實就夠了:
1,上個世紀,福特收購沃爾沃花了60多個億(據說),而吉利出手花了18個億,這算不算抄底!
2,吉利收購完成後,給了準備購買吉利汽車的朋友更多無限的遐想,這算不算購買之外的紅利!
3,現在沃爾沃估值下滑很多,藉著吉利的政治影響力,使得沃爾沃品牌在中國市場發展迅猛,估值修復,這一筆投資肯定會增值很多!
4,合資開發CMA架構,吉利作為出資方是有權利使用研發技術,應用在自己車型上,這算不算這筆投資產生的優先權呢?
再說說吉利入資戴姆勒!我注意到,在國內媒體,大提收購,這其實是一個誤區,吉利入資戴姆勒其實是從二級市場上購買股票獲得的投票權,而並非要約收購!吉利入資戴姆勒更像是一種財務投資,因為股東的優先權,不排除會有更多的合作動作!這對吉利來說真的是正正好:
1,戴姆勒風頭正盡,決然不會沃爾沃可以比擬的,全面收購代價太大,吉利恐怕吃不下
2,成為投票股東,無論取得不取的董事席位,都是很重要的一環,更何況,戴姆勒的股權非常分散!想一想著名的寶萬之爭!
3,借入資事件聯動國內品牌,是不是如出一轍!
再看看賓利能為吉利帶來什麼?
1,賓利是大眾旗下虧損品牌,是大眾要甩賣的資產之一!
2,作為國際高階品牌,賓利的估值已經很高了,吉利有沒有能力幫助賓利完成估值修復?
3,賓利的核心技術被英國和大眾把握,收購完賓利會不會引起聯動反應?看看印度收購路虎就明白了!
最後各位還覺得,吉利現在收購賓利是不是時機成熟呢?
回覆列表
踏實造車,不要好高騖遠。那些洋鬼子粘上毛比猴還精,沃爾沃不是收購了嗎?技術讓你隨便用了嗎?這種級別豪車,就是造出來華人也沒幾個人消費得起。珍惜這個十幾億人的市場,善待自己的消費者,別在華人身上掙點錢,拿到國外擺闊。那些洋品牌讓他自生自滅,除非他求你了,省的高高在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