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彎鬚穇鰳觽皪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學者,也是儒家學派的開創人。

    孔子的先世本是宋國貴族,在宋國的內亂中,孔氏受到迫害,孔子的曾祖孔防叔逃至魯國。至孔子之父叔梁紇做了魯國陬邑大夫,孔子就生於此。據說他小時候很愛學禮節,愛讀書,時常模仿大人們祭天祭祖的禮儀。孔子17歲時母親去世,他把母親同父親合葬在一起。從此,他更加發奮讀書。沒過幾年,他的才學便遠近聞名。

    他在外蕩遊14年,先後到過衛、曹、宋、鄭、陳、蔡、楚等國,受到各國國君的冷遇,屢次碰壁,歷盡坎坷,始終沒有人重視他的主張,沒人重用他。他最後還是回到了魯國,時年68歲。從此,他把時間和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學生上面。

    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復禮”,但他絕不主張簡單地恢復周禮,而主張採擇各代制度之長。一次,弟子顏淵問他如何治國,孔子說,用夏代的歷法、殷代的車子、周人的禮帽、虞舜的音樂。由於他對西周文化的推崇,使他在政治上表現出保守傾向。在周遊列國的過程中,有不少避世的隱者勸諭他遁世歸隱,孔子慨嘆道:“人是不可與鳥獸為群的,如果不與人群為伍那怎麼能行呢?假若天下太平,我就不會這樣參與改變社會了。”

    孔子的一生在政治上是失意的,但這卻促成了他在整理古代文獻和教育事業上的巨大成就。

    孔子一生學無常師,先後向多人求學,所以學問淵博,並首開私人聚徒講學之風。他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廣收學生,據說他門下弟子3000人,賢人72名,最著名的學生有顏淵、曾晳、子路等。他在教育思想與教學方法上,有很多地方可供後世借鑑,如注意因材施教、採取啟發式的教學方法等。還有“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類的論述,至今仍有一定意義。

    他還整理了《易》《禮》《樂》《詩經》《尚書》等古代文獻,並把魯國史官撰寫的《春秋》進行刪訂,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記載著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間發生的大事。《尚書》是中國一部上古歷史文獻的彙編。《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西周、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其中有不少民間歌謠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它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現存《論語》一書,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談話的記錄,充分體現了孔子的思想。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後,他的弟子繼續傳播他的學說,形成了一個儒家學派。自漢武帝以後,儒家學說成為中國2000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孔子也因此被後人稱為“聖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領養的狗竟會這樣?你有和“他(她)”的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