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靚媽曉麥
-
2 # 兒童觀察員佳霖
當你看到孩子出現成人所謂的“問題”的時候,你是否第一時間覺察這個問題出現在自己身上。在與孩子分離的那一剎那這種“分離焦慮”是不是也在家長身上體現?透過你的問題我感覺到你對於跟孩子分離的一瞬間也很被動,不願意正面迎接這種焦慮。孩子是天然的智者,他們的洞察力十分敏銳,孩子在分離的過程中出現的反應第一種可能我猜測是共情,我女兒36個月上幼兒園,我快速的跟她做完告別然後躲在幼兒園附近的商場角落裡哭了兩個小時。第二種可能是孩子不清楚自己接下來跟一個陌生的,或者不十分熟悉環境和人怎麼相處,會產生恐懼。這就需要家長在臨進入這種情境之前給孩子慢慢的描述好下面要做的事情,要見什麼人,要做什麼事,媽媽一會會離開,媽媽什麼時候回來都要告訴他。此時孩子可能會有情緒,比如哭鬧,不要去等等,家長要把孩子抱起來,告訴他當下的情緒,比如:媽媽看到了你有點擔心媽媽離開,也有點害怕,還很傷心,難過是嗎?孩子確認就繼續往下說,孩子不確認就是家長沒有說對他的情緒,家長要再更換情緒的詞語。因為對於三歲的孩子來說詞彙量是有限的,可是感受和情緒是存在的。需要成人來幫助他們配對。往下就可以說:沒關係,想哭就哭一會,媽媽陪著。然後家長要做的就是靜靜的陪伴,不去打斷孩子情緒的流淌。第三我猜想家長對於孩子擔心的事情沒有及時的迴應,有一位心理學家說:沒有迴應之地便是絕境。我想家長也就是沒有真正看到孩子更深一層的需求。孩子只是在用“分離焦慮”的行為“喚醒”家長,讓家長看到他。建議家長不要恐懼孩子哭鬧,不要拒絕孩子的情緒,給孩子溫柔的呵護,鼓勵和支援,孩子會感受到。以上拙見!
-
3 # 悟嬗1
看到你問的這個問題,才發現我家寶寶就有分離焦慮症。
今天領著寶寶在路邊玩,剛好他老奶奶騎車去超市,他拉著車子不讓走。奶奶說“你在這玩,我一會就回來了。”說完騎車就走了。寶寶追著車子哭“別走。”我拉住追車子的寶寶抱起來哄了好半天。
中午的時候剛好他奶奶騎車出去又被他看到,又哭了好半天。哭的心疼啊。
往後,大人出門的時候,一定把寶寶抱到一邊去,不讓他看到。
這個問題也很困擾我。你家寶寶三歲多了,什麼都聽的懂了,慢慢的跟他說,開導開導。也許小朋友在大一些就好了。
-
4 # 老庸
三歲多的孩子,正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孩子不願意你離開,即你說的所謂的“分離焦慮症”。焦慮人人都有,但不一定是“症”,焦慮和焦慮症是兩個概念。
孩子在和你分離時的暫時焦慮,你就要找孩子焦慮的原因。孩子為什麼會焦慮?因為你走了以後,孩子的安全感得不到滿足了。孩子由於弱小,他必須仰視父母,所以孩子會對父母高度依賴,只有父母在身邊,也就是說,父母在孩子的視力範圍之內,孩子的恐懼感才會消除。
所以你要考慮到,你離開孩子以後,孩子是這樣的一個環境?是誰帶孩子?帶孩子的這個人,是一個什麼性格?ta會不會給孩子一個安全感?會不會很孩子有效交流?
你要分析到這些情況,找到孩子焦慮的根本原因以後,解除孩子的後顧之憂,孩子自然不會哭鬧了。
-
5 # 我來告訴你
多瞭解下,你去上班後,孩子在家都做了些什麼呀。三歲了,很多東西能表達咯。她在你上班期間並沒有發生什麼問題的話,出門前抱抱呀,但是離開的態度要明顯,不要讓孩子感覺哭鬧就能把你留下來。也明確讓他知道你會回來呀,你很愛他,他會在家表現很好。孩子通過幾次之後會學會友善分離的。
回覆列表
因為孩子不懂分開還可以再見,他理解不了這個因果關係,所以才會有分離焦慮症。他以為分開就見不到了,媽媽不在視線範圍內就焦慮,而且孩子沒有時間概念。
昨天我老公上班前跟我兒子道別,我兒子本來在床上玩的好好的,聽到我老公說那個“走”字,立馬眼淚就出來了。然後一直喊爸爸,爸爸,邊哭邊喊。我老公只好過來安慰他,跟他解釋爸爸今天要上班,假期結束了,只能晚上回來陪你。
就一直抱著他,一直跟他解釋,然後親親他的額頭。一直強調爸爸只是暫時離開去工作,下班就回來陪你。如果想爸爸可以跟爸爸影片,爸爸也很想寶寶。
大概過了十來分鐘吧,他應該是理解了,雖然我老公走的時候他還是一直喊爸爸,但是沒有哭。一整天嘴巴里都是念叨爸爸,每次我都會跟他耐心解釋。有時候也會問他要不要跟爸爸語音,如果要就拿手機讓他講。
孩子就是這樣,誰帶的粘誰,我們只能讓他相信爸爸媽媽愛他,爸爸媽媽不會離開他。只是要去工作,下班了就能見到。只要他心裡相信分開只是暫時的,他的分離焦慮症就不會那麼強烈。當然,這需要父母花很長時間訓練他、告訴他、讓他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