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話戲說

    事情要從兩方面說:歷史原型文化意象

    陣前決鬥在歷史上還是存在的。除了中國古代會有偶發的將領單挑/勇士單挑之外,歐洲在古典時代到中世紀早期都出現過陣前決鬥,隔壁日本也出現過“一騎討”,甚至東南亞還有過戰象對決,這些都可以算是將領單挑的歷史原型。在尚武、以個人戰鬥力為美德的文化中,一對一的戰鬥作為勇武的表現,都被給予過比較正面的形象。

    當然了,在任何時代,這種將領或者精選勇士之間的一對一搏鬥,都不是作戰形式的主流。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的複雜化、軍隊規模的擴大,這樣的決鬥也越來越少在戰場上出現。

    (上圖應該是基輔羅斯的冠軍和佩切涅格的冠軍決鬥的景象。)

    所以我們可以說,作者們這麼執著於單挑和決鬥,並不是為了還原歷史,而是為了藝術創作而做出的考慮

    可是為什麼呢?

    剛才我們也提到了,不管是在文學作品還是在歷史上,單挑和決鬥都有一個很關鍵的作用:展示勇武。在現實中,決鬥的參與者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勇武(當然前提是自信能打贏,如果明知打不贏還參與決鬥的話,那隻能叫自殺傾向),而在文學作品中,這當然就是為了展示人物的勇武了。

    另外,在雙方實力不明的情況下,決鬥和單挑也是創造戲劇張力的好辦法,因為重要人物之間的決鬥結果嚴重影響故事走向,可讀者一開始並不知道單挑的結果會如何。這種事件會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期待,適時使用有奇效。

    還有,不管是能猜到結果的單挑還是不能猜到結果的單挑,都可以幫助作者塑造人物。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我們因為潘鳳死得太憋屈而不停地玩這個梗,但其實這個情節是很經典的。潘鳳的死首先是凸顯了華雄的強悍,拔高了這個人物,營造了一種“這個人好強啊,是不是打不過”的感覺,後來又間接地突出了關羽的強,給讀者寫了一個“關羽>華雄>潘鳳”的不等式。這是個雖然非常短小、但是其實很精煉、作用很明顯的橋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民工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