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陰曆以月為基本單位,一個月以新月出現的那一天為始直至下一個新月出現的前一天。由於月亮公轉的週期介於29到30天之間,陰曆的一個月也就由新月出現時刻的早晚或是29天或是30天。大月為30天,小月為29天。與陽曆不同的是,大小月在不同的年中不固定。如春節的前一天常稱為大年三十,但有不少年如2000年的陰曆十二月只有29天。由於十二個月的時間較陽曆年即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時間短11天左右,為了使陰曆年與陽曆年保持相對穩定,每隔兩三年就需要加入一個閏月。大約每十九年要加入七個閏月。而二十四節氣則是由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確定的。以每年的冬至為始,每15度為一個節氣。是故二十四節氣在陽曆的每月中有大概固定的日期。古時以二十四節氣指導農耕,這就是陰曆又稱農曆的原因。其中陽曆下半月的十二個節氣又稱為中氣。中氣出現的時刻和閏月的確定有直接的關係。
陰曆的計算有下列四條規則:
1.所有新月和節氣出現的時刻的計算以東經120度即東八區標準時為準。但計算1929年以前的陰曆時應以北京即東經116度25分的當地時為準。
2.新月出現的一天為一個月的第一天。如某個節氣的出現時刻也在這一天,則不論該節氣的出現時刻是否比新月晚,一律算落入新的一個月中。
3.每年的冬至總是落在這年的十一月中。從一年的冬至的第二天起到下一年冬至這一天止的這段時間稱為一歲。如一歲中有十三個新月出現,則這一歲為閏歲,要加入一個閏月。
4.閏歲中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為閏月。因為一歲中只有十二個中氣,所以閏歲中至少有一個月沒有中氣,也存在有兩個月沒有中氣的可能性。但這種情況下只有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為閏月。閏月的前一個月為幾月則該閏月稱為閏幾月。
以上所列的陰曆的計算規則是在清朝順治年間,即公元1645年,開始採用的。
首先陰曆以月為基本單位,一個月以新月出現的那一天為始直至下一個新月出現的前一天。由於月亮公轉的週期介於29到30天之間,陰曆的一個月也就由新月出現時刻的早晚或是29天或是30天。大月為30天,小月為29天。與陽曆不同的是,大小月在不同的年中不固定。如春節的前一天常稱為大年三十,但有不少年如2000年的陰曆十二月只有29天。由於十二個月的時間較陽曆年即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時間短11天左右,為了使陰曆年與陽曆年保持相對穩定,每隔兩三年就需要加入一個閏月。大約每十九年要加入七個閏月。而二十四節氣則是由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確定的。以每年的冬至為始,每15度為一個節氣。是故二十四節氣在陽曆的每月中有大概固定的日期。古時以二十四節氣指導農耕,這就是陰曆又稱農曆的原因。其中陽曆下半月的十二個節氣又稱為中氣。中氣出現的時刻和閏月的確定有直接的關係。
陰曆的計算有下列四條規則:
1.所有新月和節氣出現的時刻的計算以東經120度即東八區標準時為準。但計算1929年以前的陰曆時應以北京即東經116度25分的當地時為準。
2.新月出現的一天為一個月的第一天。如某個節氣的出現時刻也在這一天,則不論該節氣的出現時刻是否比新月晚,一律算落入新的一個月中。
3.每年的冬至總是落在這年的十一月中。從一年的冬至的第二天起到下一年冬至這一天止的這段時間稱為一歲。如一歲中有十三個新月出現,則這一歲為閏歲,要加入一個閏月。
4.閏歲中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為閏月。因為一歲中只有十二個中氣,所以閏歲中至少有一個月沒有中氣,也存在有兩個月沒有中氣的可能性。但這種情況下只有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為閏月。閏月的前一個月為幾月則該閏月稱為閏幾月。
以上所列的陰曆的計算規則是在清朝順治年間,即公元1645年,開始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