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箭箭4819

    肇慶七星巖出米洞位於星湖東北面,是一座地表高約三十米的獨立石灰岩體。出米洞為石獅巖中的一大溶洞,南北兩門。洞頂崩落見天,光線可垂直到洞底。洞底地勢較高,比現洞外湖水高出三米多,因此洞內石筍地貌特別發育。石洞內面積足有近三百平方米,是一個光線充足,南北對流,冬暖夏涼的寬敞石洞。

      有關七星巖出米洞,早在七百多年前《輿地紀勝》中就有記載:“南北兩門,上虛通天,與星巖相去不遠,西水泛漲,巖之沒者數丈,帷洞隆然,屹立水中”今洞內還有不少明、清碑記。

      出米洞內有一人形石筍面北而生,其下有一小洞,洞口光滑。傳說有米從中流出,是上蒼救助逃難於此地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榔的。此乃傳說,不必較真。

      出米洞頂有個天窗,位於溶洞的中部,是由於溶洞頂端區域性岩層不厚,頂板崩塌後成為通天的落水洞,隨著落水洞不斷擴大,形成天窗了。

      近年,廣州五羊天象館館長齊步雲先生組織有關天文、地理、氣象、曆法等專家、學者來到出米洞考察,他們認為,“出米洞”名字的來歷有著十分厚重的文化內涵,很有可能是廣東遠古先民開始研究天文曆法,用以指導科學種地的天然設施,是一個極其稀有的天然科研文物勝地。

      齊步雲先生認為,出米洞位於北緯23°08′,在北迴歸線(23°27′)以南,剛好在地球北迴歸線上。每年夏至日前後都可以觀察到太陽直射現象。到了這時的正午時分,太Sunny柱從天窗垂直投射到洞底地面,約半小時後消失。肇慶遠古的先民們很有可能就住在這個天然山洞裡,他們除了打獵之外,還學農耕。那時候,刀耕火種又無曆法,怎麼耕作?怎樣掌握季節呢?當然要研究四季變化,於是乎,出米洞就成了先民研究天文曆法的天然設施。

      按照目前廣東種植水稻的情況看,早稻大收割正好在小暑與大暑之間,現有“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的民間諺語。而小暑前是稻穗開始成熟的時候,但也是青黃不接求米心切之時。住在出米洞裡的先民們這時突然見到了太陽直射奇觀,知道盼望已久的收穫季節就快到了。此乃夏至日前後,也就是一年中的太陽直射洞底之時,正好將是收割“出米”高潮之預兆。於是乎“出米洞”的名字不就很自然地產生了嗎?現洞內供奉的周氏農神不正是先民的代表的化身嗎?如果是這樣,那麼出米洞很可能就是華南肇慶先民用來指導耕種,鑽研曆法的地方。

      這一見解,不由得使我聯想到我和謝子熊從1970年——1985年長達十多年間調查收集,相繼在出米洞所在的石獅巖相鄰的獅崗溶洞以及閬風巖、石室巖、蟾蜍巖、仙掌巖等處挖掘到不少華南地區第四紀“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化石,其時代為更新世晚期。其中以出米洞北側獅崗石灰岩溶洞的動物化石存量和種類尤為豐富。計有靈長類:猩猩、獼猴。食肉類:豺、熊、虎、沙貛、水獺、大熊貓。齧齒類:豪豬、竹鼠。奇蹄類:中國犀、巨獏、中國獏。偶蹄類:野豬、黑鹿、麂、羊、水牛。長鼻類:東方劍齒象、納瑪象等。這些動物群距今十多萬年,它同韶關曲江馬壩人屬同時期物種。眾多動物群的活動,也說明這裡地處地球北迴歸線地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十分適合動植物生長。那不就是肇慶先民打獵、耕作、繁衍生息的好地方嗎?

      “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在華南分佈很廣,雖然過去發現過不少化石,但能在一個好像獅崗洞穴儲存如此種類眾多的化石實不多見,可惜在附近未找到古人類遺物。這也可能與七星巖一帶唐代以前就已經被開發利用,且歷代不斷擴建有關。加上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大面積築堤建湖,把肇慶城區以北七星巖四周的水塘、農田,低窪耕地等廣闊地帶都歸入星湖範圍,即使有古人類活動的遺址、遺物都很有可能埋在水下了。希望今後能在巖前崗(象崗)、獅崗、石牌村、北嶺山腳下的扇形地帶等山丘上有新的發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單身和沒手機,哪個比較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