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尚本谷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而唐太宗總把魏徵比作鏡子,是因為魏徵是一個諍臣,從來都是直諫無懼,據理力爭。

    太宗很怕他,因為很多時候在他面前沒面子。唐太宗也很煩他,因為只要他的建言,唐太宗如不採納,他就反覆提,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可是,唐太宗也絕對離不開他,因為唐太宗知道,這個人雖然耿直,但他所說的幾乎全都是對的,這樣一個大臣,可以讓他成為真正的明君。

    同在朝堂之上,面對魏徵,唐太宗透過他的諫言,知道了應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

    民間有說他倆是政治作秀,但不管怎樣,此舉為兩人的關係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從此,明君直臣的形象流傳千餘年!才有了天下百姓的樂業安居和大唐盛世的長久繁榮!

  • 2 # 老友迷

    李世民和魏徵當得起君明臣直,是君王納諫的典範。李世民有很大的抱負,拼命想做個好皇帝,為弒兄殺弟逼父退位洗地,你看讓我當皇帝是正確的吧,所以他能剋制自己的慾望,他知道魏徵的諫言是對自己有利的,所以原意聽。魏徵也並不是個愣頭青,他幾換門庭還都能被重用,可見政治智慧很高的,他很懂得怎麼去撩撥李世民,知道李世民想要什麼,所以既能夠完美上演政治秀,又能達到諫言的目的,還知道李世民的底線在哪裡,不至於找死。他兩個的關係也不是傳的那麼融洽,李世民多次恨得牙癢癢,揚言要殺魏徵(只是說說而已),後來魏徵死了,聽說魏徵把李世民擅改起居注的事情寫在日記裡,氣的砸了魏徵的墓碑,氣過了又修好了。後世李世民有很多粉絲,幾乎所有當官的都希望遇到李世民這樣的老闆,虛懷納諫還能建功立業,言聽計從不打我板子,所以都在美化李世民。當然本身貞觀就是治世這中間李世民和魏徵之間的佳話是貞觀之治的一個體現而已。

  • 3 # 足球盛典吧

    確實如此,魏徵曾是太子李建成的手下,甚至還一度向李建成建議過要除掉秦王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被殺,但太宗卻留了魏徵一命,而魏徵也果然不負太宗皇帝的厚看,作為諫臣,不遺餘力的向皇帝提意見,甚至有的時候太宗皇帝都怕他提意見。

    據說,番邦曾進貢一隻金絲雀,太宗皇帝甚是喜愛,常常把玩。一日,魏徵入奏,太宗皇帝遠遠見魏徵過來,趕忙把鳥藏於袖內,怕魏徵說自己玩物喪志。實際上魏徵來的時候,已經看到了,便故意跟太宗皇帝泡蘑菇,一個小時能說完的事,故意拖成三個小時。等太宗皇帝好不容易把魏徵打發走了,再一看袖子裡面的鳥,也悶死了。

    自古主明臣直,太宗皇帝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怕魏徵,再者又不是幹什麼大奸大惡之事,就是玩個鳥而已,之所以會有如此表現正因了他那句話: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 4 # 飛天ZY漫雪

    是否千古佳話,魏徵喪葬日,京官文武官司吏臣九品以上,皆送至開遠門外。太宗親赴苑西樓,望哭盡哀,令晉王宣敕祭文,太宗因望遠作詩曰:

    閶闔總金鞍,上林移玉輦。

    野郊愴新別,河橋非舊餞。

    慘日映峰沉,愁雲隨蓋轉。

    哀笳時斷續,悲旌乍舒捲。

    望望惰何極,浪浪淚空泫。

    無復昔時人,芳春共誰遣。

    御撰碑文及輓歌詞,仍親為書。太宗思之不己,逐登凌煙閣觀其書,又賦七言詩送靈座焉。辭曰:

    勁簍逢霜摧美質,臺星失位夭良臣。

    唯當掩泣雲臺上,空對餘形無復人。

    唐太宗臨朝對群臣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復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已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魏徵死後,唐太宗曾遣人至魏徵家中,求魏徵遺書,找到一紙草稿,字雖難認,但有少數仍能辨認,徵雲,天下之事有善惡,任善人國安,用惡人則國亂,公卿之內,情有爰憎,憎者唯見其惡,愛者唯見其善。愛憎之間,所宜詳審,若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賢勿貳,可以興矣!其遣表如此,何必多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知而即諫也。後有學者論魏徵,後晉.劉煦《舊唐書.列傳第二十一》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九十七,日.細井德民刊《群書治要》考例,日.山本七平《帝王學》(1983),都留有對魏徵評文。還有,英.威廉.託索斯《皇帝的一面鏡子》,言:中國是世界上君主官僚制傳統持續時間最長的國家。所以,毫不奇怪,其君臣關係是中國歷史中的主要關係之一,魏徵為臣17年,其君臣合作則變成了,貞觀之治,的主要動力。研究他的平生業績。首要的一個更是他作為代表平民的,真誠的與皇權的莊嚴與有實力抗衡的官僚力量的有力像徵。這些足以證明,唐太宗和魏徵,君臣誠待,傳頌千古的佳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伊索寓言鹿角和鹿腿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