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小時定律: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週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
-
1 # 人生自由路
-
2 # 怒馬APP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週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這就是一萬小時理論。
這套理論立馬被老闆們用來給新人們灌雞湯,理論的受益者是誰?當然是老闆啦。因為它成功地給員工洗了腦:你只要聽上級的指揮,努力工作,奮鬥滿五年,必定可以升職加薪。現在不給你加薪,是因為你的積累不夠,象老闆我就在這一行積累了十年,想當年,我學藝的時候。。。。
這套理論的受害者是誰?當然是拎不清頭腦把它奉為聖經的打工仔啦。因為他要把自己寶貴的5年青春作為賭注,押在領導指定的唯一一張賭桌上面。只盼著5年之後,當骰盅開啟。自己可以拿到老闆許諾的支票。
一萬小時理論忽略了職場有很多種選擇,片面強調一萬小時理論,實際上是把自己的職業規劃權拱手讓出。
職場人仕的學習黃金時段只有7-8年。這樣做讓下屬錯失了其它更好發展的可能性。
給下屬制定職業發展方向的時候,應該先負責地做職業生涯規劃,感覺契合了,才會對他說:
以我對你的瞭解,結合同事們反饋,你的特性是這樣這樣的,你是不是認同?
公司在今後的五年內對XXX這項技能是極其需要的,資源也會往這個方向傾斜。
放眼整個社會,隨著經濟的進步,也是越來越需要你的這項才華,你同意嗎?
所以我認為你應該朝這條路上努力。
公司對你的定位是半年內做到XXX業績,升任XXX職務,薪資水平大約會是XXX。
一年後做到XX業績,開始帶5-9人的團隊,升任XXX職務,薪資水平大約會是XXX。
你不用擔心公司食言,因為到這個時候,以你的水平,也足以在社會上找到類似的薪資,我當然啦,我更願意你留在公司長期發展。因為接下來幾年我對你的安排是XXXX這樣的。
一萬小時理論的信徒最大的特點是隻顧埋頭拉車,不會抬頭看路。每個專案都必須設定CHECK POINT。比如每努力500小時就要停下來檢討一下:
自己是否擁有這方面的天份?
自己的學習方法是不是最佳的?
有沒有可以改進的餘地?
我的競爭對手進展如何?
環境有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因為在現在這個時代,知識的消亡是非常快的,當你埋頭鑽研錄影帶技術的時候,競爭對手已經採用VCD了,國外已經有DVD面世了。千萬不要在滿大街都是藍光DVD的時候,你仍然在自嗨:我已經鑽研九千小時的錄影帶技術啦!
它只說了努力1萬小時必有回報,但它不會告訴你一個真相:在某些新興領域,只要努力三千小時甚至更短就會對公司有更重大的貢獻,對個人有更豐厚的回報。尤其是一些有時間窗的領域,千萬不要錯失良機!
比如,當年的第一批淘寶賣家,抓住了中國電子商務興起的時間窗,絕大部分只需要投入五百小時以下,學習一些基礎的淘寶知識就賺得盆滿缽滿。相反,現在的淘寶大學,阿里大學,電商大課堂滿天飛,結果是絕大部分賣家虧本,甚至有賣家過勞死。
再比如,目前很多企業最緊迫的任務是做網際網路+轉型,需要新媒體運營人才,需要移動網際網路產品設計人才,需求急,薪水高,老闆還要看你臉色。
所以大家不妨把注意力轉移到這幾類需求上,不必等到一萬小時努力就會在本公司佔有一席之地,或者外面有大把企業高薪聘請你。
一萬小時理論還基於一個前提,即人人都能無門檻地努力一萬小時。
注意,無門檻這個字眼。比如當年某些地區的高考有加分項,什麼加分項呢?航模,或者機器人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的中學生。
這貌似很公平,對吧?但細想一下,對於很多貧困生,是不是一輩子都玩不起航模,從來沒有聽說過機器人?
比如公司即將從德國引進一臺價值幾千萬的關鍵裝置,那麼你只要事先收到風聲,提前練習德語,以此拿到去德國裝置商學習的機會。那麼將來在貌似公平的競爭中,那些從來沒有到過德國,從來沒有見過這臺機器的同事們,怎麼會比得過你呢?
雖然你也只是喝著德國啤酒,努力學習了三個通宵,僅僅努力了60個小時而已。
而這60個小時將是你生命中努力回報最大的60個小時,只要你不斷地抓住這60個小時產生的優勢,不斷把優勢象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你的車間主任----技術副廠長----集團總工的職業發展之路將會走得非常順利。
再比如有兩份工作:
一份工作是操作縫紉機制作西裝月薪一萬,操作越熟練產出越多,五年以上的熟練技師最高可以達到2萬。
第二份工作是做銷售月薪八千,負責要帶10個人的團隊,丟到一個空白的省份去做業務。業務提成不確定。
聰明人會選擇第二份工作。因為學縫紉機是無門檻的,什麼時候你不想做業務了,回過頭來想學都行。
但銷售劃片區是獨佔式的,機會窗難得。(一般企業不可能在一個片區再多配一個銷售團隊)。所以反過來,縫紉機操作崗想轉崗做銷售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管理經驗,管理實操,管理權力有一個門檻,即練習機會稀缺的門檻,學縫紉機可以很輕易在網上百度視訊自學十萬小時,但是你不可能在網上百度出來十個下屬,陪你練習1小時的領導力。
當你走到“努力一萬小時”這個人生十字路口前,我會
一停(做好人生規劃)
二看(有沒有更好的道路,甚至更好的目的地)
三反省(在每經過一個check point時候更要反省一下)。
-
3 # 小蔣姐
首先,要改變一個思維的誤區,一萬小時定律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定律”(定律是一種客觀事實規律),而是心理學家歸納演繹出的一種現象或結論而已,所以我寧可將其理解為“一萬小時現象”而不是“一萬小時定律”。
其次,一萬小時現象並不適合所有領域,理由如下:
1、一萬小時現象最初是從一些偏技能型、體能訓練的專案中總結出的,但是在一些抽象思維領域並沒有出現一萬小時的例項一萬小時現象最初是美國的心理學家對於很多體能競技專案長達數十年的觀察和分析而得出,最典型的如:國際象棋、體育競技等,但是在其他抽象思維領域,比如:數學、哲學、管理等領域並沒有出現一萬小時的例項。
2、滿足一萬小時的練習並不能百分百保證卓越,還需要正確的方法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些例子,比如工作了十年的護士中有一部分人的專業水平還不如剛工作護士,教書教了二十幾年的老師或許還不如剛上崗的年輕老師受歡迎,這是為什麼呢?
那是因為在很多崗位上,很多人或許工作的時間滿足了一萬小時的條件,但是缺少了合適的練習方法,加之自己的惰性,也很難取得極大的成就。
3、有的領域取得成就或許可能並不需要一萬小時,因為會有天賦、機遇、時代趨勢等變數因素的影響有的領域比如網際網路領域,很多人不但沒有滿足一萬小時的條件,反而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屌絲逆襲、彎道超車,這是為何?那是因為除了個人的勤奮,還有自己的天賦、貴人相助的機遇、時代的趨勢等外在變數因素。
所以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對一萬小時理論照單全收,而是找到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有反饋、有目的的練習,才能在某一領域取得優秀的成績。
-
4 # 土木50269518
我要講的是它的原理。這是目前絕大部分哲學家、心理學家、科學家按照常規的思維沒有能力涉足的領域:
任何一個定義,都是無中生有,原本,除去定義的本體——思維之外,什麼都不存在。
任何一個定義,必須在初始階段,就具備“有——無”的連續的二元對立結構!
這種“元結構”,可以被無限等級細分。
它的迴圈、對稱的來回震盪,疊加到一定程度,也就是符合我們能感知的程度,才形成了我們認為的“有”。
於是:
重複、對稱迴圈地重複,是感知和再現“有”的絕對普遍模式!
——任何範疇的學習、孰能生巧,都必然地表現出這種過程。
上述觀念,作者很誠實地告訴看眾——正是理解並因循了佛學的“萬法唯心造”的原理,方得以發現、表述。
不理解佛學的“萬法唯心造”原理的一切人類,都不可能理解。
所以,作者不做過多的解釋和理辨。
對於看眾,不管是1萬小時或者是2萬小時,你只管伏下身去,照做便是。
-
5 # 金牛座黎叔
在我看來,“一萬小時定律”核心是 “ 積累 ” - 厚積,以待薄發
至於是一萬小時,還是一千小時,需要看結合不同的行業,還有就是個人的悟性。
但是現實當中,太多人卻總是追求更好的“方法”,已求更“快”的成長,也就是所謂的“速成” - 沒有紮實的基本功,可能會贏得一時,但很難持續。
比如每次在分享演講和表達技巧時,學員都會問我:怎麼能快速提高?怎麼能讓我不害怕?怎麼能像你一樣,講的那麼順?
我的回答都是:練習、練習、練習。
是的,之所以今天在培訓過程中,能做到快速整理課件、捋順邏輯思路、組織語言等,很大部分源於過去10年的積累。按每年100天,一天6小時算的話,那就是6000多小時了,還不包括以一對一輔導。
當然,也不得不提到,還要做的是:在大目標之下,多做一些總結與分析。
這10年裡,一些朋友轉身開公司,做起了管理;一些朋友進了銀行,做起了人力資源管理等等吧。我可能比較固執,就這麼一直坐下來,既是喜歡站在講堂的感覺,也因此定了大方向
同時,每次課後,都會回想整個過程,儘可能總結出三個不足的地方,以便下次改進。
一萬小時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是經歷過“一萬小時定律”的打磨才最終呈現在人們的眼前。日常生活細節中所有的理所應當,其實都是在享受別人“一萬小時定律”精益求精的成果。
擴充套件資料:
“一萬小時定律”的例子,在音樂領域,莫扎特是公認的神童,據說他4歲就開始學習鋼琴作曲,6歲就開始隨父親到世界各地演出。在他短短的35年人生裡,一共創作了將近600部作品,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成了後世經典。
但是,有人仔細研究了莫扎特的生平,發現所謂的“神童”其實並不是天賦異稟,而是經過了大量刻苦的訓練。
早在莫扎特4歲的時候,他父親就已經全職教他音樂了,每天訓練的強度非常大。在他6歲生日以前,他已經練習了多個小時。所以,人們看到的天才背後,其實是辛苦汗水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