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文行天下
-
2 # 廣東阿俊
一、相互監督,相互牽制
中書省負責頒佈皇帝的政令;
門下省如果發現該政令不符合皇帝的意思,或者沒有可行性;門下省就可以建議皇帝駁回該政令;
尚書省負責具體去落實該政令,但也只有去落實的權力,沒有其它權利。
三省之間,根據這個規則,達到相互監督、相互牽制的效果。
二、分工明確,效率高以皇帝為中心,中書省負責草擬政令;門下省負責稽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每個機構的職能分工明確,大大提高了國家的辦事效率。
三、分散相權,集中皇權三省的設立,將原來完整的相權一分為三,又因為三省的長官品級較低;因此,不但削弱了相權,也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進而鞏固加強了皇權。
三省的設定是為了加強皇權。
隋唐時期設定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就是為了分散相權,加強皇權。
三省六部制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始創於秦。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鞏固統一成果,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職、地方制度三部分。核心是皇帝制度,中央和地方制度都是為皇帝制度服務,體現皇權至上,皇位獨尊。其中,中央官職就是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是法定的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位高權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樣,丞相的存在就限制了皇帝專權。從秦以後,歷朝歷代,皇帝都對中央官制進行改革,以便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漢武帝時,實行中外朝制,削弱相權。就是重用身邊的侍從、秘書等人,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這樣,中朝逐漸取得決策權,而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只有執行權。從而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魏晉南北朝時期,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繼而又有中書省、門下省,逐步形成三省制。唐朝正式形成三省六部制。三省就是中書省,長官是中書令;門下省,長官是納言;尚書省,長官是左右僕射。六部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是尚書省的下屬機構。三省分別負責起草、審議和執行權。三省長官都是丞相,在政事堂實行集體辦公。這樣,丞相人數增加,相權分散,三省之間相互牽制、相互監督,削弱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
具體執行是這樣的:中書省根據皇帝的意願,起草詔書,然後交由門下省審議,如有不合適,駁回中書省重新修改,然後再次交個門下省審議,沒有問題,由皇帝加蓋玉璽,形成正式詔令,交給尚書省具體執行。這樣,可以減少決策失誤。
因此說,三省制雖然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權,但是三省制的設立,最重要的目的為了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秦始皇
三公九卿
漢武帝
中外朝制
唐太宗
三省六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