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味影視
-
2 # 影動隨動
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
實為天才之作,當時第一遍看只覺得冗長、莫名其妙,如今仔細重溫後心裡只一個勁的叫道“天才、天才、天才!到底是如何的天賦才能如此構建這音樂與畫面?實在是最偉大的導演,請原諒我把“之一”去掉,因為我覺得這種天才將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部電影就像民眾談起音樂就說貝多芬、談起自家文學就想到魯迅,毫無疑問這就是2001太空漫遊的地位。
毫不誇張的說庫布裡克確實站在了宇宙的上方,其宇宙的浩瀚、瑰麗;生命的神祕、文明的歷程;偉大的、渺小的都透露出統一、和諧的美,庫布裡克對於宇宙和飛船的構圖、剪輯、節奏的把握乃神來之筆,再配以交響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和藍色多瑙河,以後的電影無論技術再如何發展可能也達不到2001的高度,我從未如此感受到宇宙的無窮無盡,以及神祕中讓人感動的莊然、偉大,在影像中我時而將生命和宇宙聯絡到一起、時而由文明歷程而感嘆我們人類創造的幸福、時而由於具有更高智慧的宇宙感受人類的渺小,到最後我總覺得庫布裡克用宇宙和生命的神祕來解釋道不清的真理,甚至比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給我的震撼更大(可能由於我很少將其完整聽完),不過就算是裡面用的其他的音樂我總忍不住想第九交響曲,因為看完這部作品後感到他們都在禮讚生命、未來(宇宙),沒有好壞,只有所有存在的——正在發展的歷史、正生機勃勃的生命體,我覺得正是因為這種嚴肅的神祕才讓人覺得如此“和諧”
天才啊,真的是天才,我也許能胡說八道其他導演,但對於庫布裡克我真的只剩下“天才”。重看了塔可夫斯基、庫布裡克後,我以前看電影簡直在囫圇吞棗。
-
3 # 眾創娛樂八卦早知道
2001太空漫遊是科幻電影裡經典的經典,導演庫布裡克在1968年拍攝出來的電影,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的里程碑),在當時的電影能有這樣的拍攝手法,這樣的電影編劇,這樣的美術指導,讓人稱奇,科幻電影的怪才,他所創作的每一部電影都可以看出他的自負,留給觀眾的是對於人類,人性,還有對自我無盡思考,這部電影在28分鐘才開始出現第一句臺詞,後面的臺詞也是極少的,約88分鐘沒有臺詞,大部分的故事都是通過鏡頭組接而成為,也也說明了,電影創作者對電影的自負,認為電影不一定需要用語言去表達。
《2001太空漫遊》中對人物描寫最為細緻的應該是龐大的機器電腦HAL,甚至是庫布裡克多有電影中人物最為出彩的。
在宇航員與哈爾對話時,影片採用了經典的對話段落的拍攝手法,給與對話雙方正反打鏡頭以表現,這種正反打鏡頭已經暗示了哈爾的人工智慧性已經完全可以等同於人類。
最後致敬經典(2001太空漫遊)別名(2001星際漫遊)
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4 # 老張說電影
最神科幻片神在哪?50年前就預測了今天的手機、視訊和人工智慧
還有20多天,春節就要來了,對於影迷來說,這個春節會格外幸福:有12部大片同時上映。
數量保證了,質量也要跟上:今年春節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兩部科幻電影同時上映。
我對這兩部電影期望很高,《流浪地球》由郭帆導演,主演名單裡有吳京、吳孟達,而監製是原著作者劉慈欣(寫《三體》的大劉);《瘋狂的外星人》則是甯浩導演,黃渤沈騰等主演,也差不了。
【吳京參演《流浪地球》】
這樣的兩部電影,誰不期待呢?但再期待也要耐心等近一個月的時間。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科幻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被稱為“最神科幻片”的《太空漫遊 2001》。
憑什麼被稱為“最神科幻片”?就憑一點:這部電影1968年上映,正好是50年前,50年前電影裡就預測了今天的智慧手機、視訊聊天和人工智慧。
【宇航員吃飯的時候看智慧手機,體積大了點】
更重要的:50年前的預言準了,這部電影對人類未來的這兩項預言不得不防啊!
電影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叫“人類的黎明”,第二部分講太空探險,第三部分講宇宙的終極奧義。
在第一部分,一群猿人躲在山洞裡生活,除了要躲避野獸的攻擊,他們還要跟同類的猿人爭奪水源。這時候,一塊黑色的方形大石碑(以下簡稱“黑方石”)出現在他們的洞穴前。
【黑方石出現在猿人洞穴口】
這些猿人們小心翼翼上前觸控這塊黑方石,他們充滿好奇,但更多的是恐怖,而此時電影的背景音也是恐怖的音樂。
接著鏡頭一轉,一個猿人撿起了地上的一根動物的屍骨,砸向了其餘的骨架。進而,它發現了這塊兒骨頭的威力。然後,他們把骨頭作為武器,獵殺動物、趕跑搶水源的同類。
【猿人發現了“武器”的祕密】
猿人靠著這根骨頭獲得了成功,它非常興奮,於是將骨頭拋向了天空,鏡頭一轉:骨頭變成了人類的宇宙飛船飄在太空中。
電影接著講述宇宙飛船內發生的事情:主人公是弗洛伊德博士,他正在地球前往月球的太空中轉站裡。
【最中間的就是科學家弗洛伊德】
他要去月球做什麼?月球上出現了一塊“黑方石”,正是猿人時代的那塊黑方石,這塊黑方石不停地往木星傳送電磁波。更神奇的是:月球基地的工作人員發現:這塊黑方石是四百萬年前被埋入月球地下的。
以當時人類的科技根本無法理解這一事件,於是由弗洛伊德博士和其它幾個科學家,共同來到月球,實際考察,但考察最終無疾而終:一陣刺耳的聲音震傷了考察隊員。
月球上的考察失敗以後,另外一艘飛船“發現號”,正搭載著另外幾名科學家前往木星,繼續尋找黑方石的真相。
飛船中一共有5名科學家:有3名科學家被冬眠了,醒著的是副船長波爾和船長鮑曼,飛船上還有一臺超級計算機HAL9000,掌管飛船上的一切機器裝置。
【船長鮑曼和副船長波爾】
超級計算機HAL9000必須重點介紹一下,他不僅具有智慧思維,能陪人類宇航員說話、聊天,下棋,還能在無人操作的情況下獨自執行飛行任務。
【超級計算機HAL9000的指示燈】
【鮑曼在和超級計算機下棋】
【弗洛伊德博士與女兒視訊通話】
可以說,在這部電影中,我們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預言到了。每天吃飯玩手機,人與人視訊通話,人與機器人(人工智慧)下棋。
【柯潔與AlphaGo下棋,就像電影中的鮑曼一樣,輸了】
電影繼續進行,超級計算機HAL9000出現了差錯:它判定飛船與地球通訊的元件AE35出現故障,宇航員出艙帶回這個元件仔細檢查,發現元件並沒有故障。
不信任的陰雲籠罩了“發現號”,兩個宇航員覺得計算機HAL可能出現了故障,於是躲起來商議:關掉HAL由人工駕駛飛船。而他們的企圖,被HAL發現了。
【計算機HAL從他們的脣語中讀出了祕密】
然後,悲劇發生了:波爾飛出飛船執行任務,分離艙突然失控,波爾的太空服被撞擊洩露,很快失去生命。
鮑曼知道這是計算機HAL搞的鬼,於是他手動駕駛逃生艙,強行打開了發現號艙門,並關閉了計算機HAL。而飛船上3名冬眠的科學家,也早已被計算機HAL切斷氧氣,很快喪生。
在這裡,影片給我們現代人一個可怕的預警:超級計算機不僅比人類聰明,還可能毫無情感地,悄悄地殺害人類!當然,這一點剛剛去世不久的科學家霍金也預言過。
接下來,鮑曼獨自一人駕駛著發現號去木星執行任務。
在快到達木星的時候,黑方石再一次出現。於是,鮑曼駕駛著飛船去黑方碑上一探究竟,卻掉進了星際之門。各種瑰麗、奇幻的景象出現,奇異的光影劇烈地交織, 既絢爛又恐怖。
【鮑曼在星際之門中看到的絢麗、奇幻景象】
經過10分鐘的這種令人抓狂的景象,世界突然安靜下來,鮑曼發現自己在一個華麗的大房間裡。在這個房間裡,有自己老年時的樣子,也有自己胎兒時候的樣子。
最後,鮑曼變成了一個胎兒,胎兒在漆黑的宇宙中靜靜注視著被太陽照亮的地球,電影結束。
【有黑方石的豪華房間】
這裡是電影給觀眾的第二個警示:既然有高階智慧生物存在,他們的能量塊兒能出現在宇宙中的任何地方,讓人類穿越時空,那麼,人類在宇宙中的種種行動,是不是受這些高階智慧生物的指引?如果真是這樣,人類應該以何姿態存在於宇宙中?
這部電影根據著名科幻作家克拉克的小說改編而成,在原小說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內容。
克拉克是儒勒·凡爾納之後最偉大的科幻小說家之一,他以對科學發展的準確預測而聞名。他有一句流傳甚廣的名言:“在一個落後時代的人看來,現代科學與魔法無異。”
【科幻小說家,本片編劇克拉克】
《太空漫遊 2001》這部電影是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他的經典,除了在50年前就對今天的生活精準地預言,還在於:將科學的精確與宇宙的神祕不可知巧妙融合。
一方面,50年後的今天被當時預言出來了,另一方面,電影也告訴觀眾:宇宙還有更高階、比人類更先進的智慧生物,至於這種智慧生物是什麼樣?不知道。
四百萬年前的黑方石怎樣被埋入月球?不知道!為什麼要用一個黑方石在宇宙中穿梭?也不知道。16年後,《太空漫遊2001》的續集《2010》上映,克拉克也擔任了該片的編劇,對黑方石的謎團進行了一定揭示,但一些終極的祕密依然保留。
不管是偉大的電影導演庫布裡克(《太空漫遊 2001》導演),還是偉大的科幻小說家克拉克,他們都給現在人類一個終極啟示:宇宙中生命很珍貴,要珍惜、熱愛宇宙中的生命。
生命這一大主題,是很多科幻電影的終極主題,也希望在中國科幻電影元年能看到,大家跟我一起來期待吧。
↓↓↓↓↓↓
-
5 # 潛水哥講電影
自看過《閃靈》這部小說改編的恐怖片,打從心底佩服史丹利·庫柏力克,運用演員、配樂與背景等元素,所結合出的畫面與劇情發展,可引起觀眾有心注意放在電影的任何細節。即便是一顆球,照樣能在電影角色身上,暗藏一察覺而感到驚人的事實。有意思的點在於,影響往後看任何影視作品,養成劇中有否留下線索,供予觀眾自行解讀的啟發點。
開場作用何在?開場一片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畫面,搭配一段詭異的4分半演奏樂,無疑如《閃靈》那樣,在心中醞釀出,潛入電影營造的氛圍中,慢慢體會的滋味。只是,和《閃靈》不同的點在於,沒隨音樂步調,藉運鏡漸漸地往前移動,而是維持同樣畫面,試圖帶領觀眾在進入正式劇情前,培養出期待與耐心,甚至是得凝聚精神而來的觀察力。
輪到《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後面簡稱《查》曲)首度登場,當下情緒激動到,想當場開口大聲呼喊一番,卻礙於有其他觀眾在看,只好壓制下來,以免引來麻煩。不過,就在用鼓聲呈現太陽往上升的步調時,被壓制的情緒,迅速地爆發,而讓我感動到差點要流下二行眼淚。
開端無對白場景重點 - 進步第一幕“人類的誕生”沒出現半句臺詞,即便有講話聲,也無法領悟對話內容。或許在懷疑這幕有人類登場,為何會有解讀語言的障礙呢?理由簡單,出現的人類是猿人。所以,就算他們開口講話,仍被當今的我們,聽到的視為吼叫聲。
聽不懂對話是不要緊,導演依然藉猿人、道具、場地和配樂等,結合成起承轉合這套劇情發展模式,引導觀眾從中探索,導演要詮釋的觀點。在這四段發展中,最振奮人心的部分,無疑是在“轉”那出現。當猿人拾起骨頭,往眼前動物骨骸,開始進行敲打的那刻起,二度演奏《查》曲,且同時以摧毀骨骸與畜類被打而倒,進行畫面交替。這銜接後面的啃食與襲擊同類,解釋猿人已進步到如何學以致用,又反映適者生存的現實面。
猿人退場後,換到人類在外太空,搭著飛機漫遊的場景,呼應到上一幕所表達的進步。這場景步調緩慢,卻是隨《藍色多瑙河》演奏走簡直恰到不行。更重要地,這引領著邊聽邊看的我,沉浸在此段饗宴的甜蜜感受。
科技愈發達愈是危險太空旅行、視訊電話和人工智慧,這三項說明片中對於想像的未來發展,人類在科技研發,已來到能在外太空實現的頂尖層面。尤其是最後一項,明顯是導演最花心思,打算給觀眾思考的焦點。此外,以哈爾9000這人工智慧,在一艘大型飛船的一舉一動,闡釋先進科技帶來的優勢與風險。
優勢方面,哈爾不單單擔當整艘船系統維護,還可替待在船內的太空人,傳送來自地球親戚給的影片,甚至是陪人玩虛擬西洋棋。上述這些事,通通交給它獨自運作,能輕鬆迅速地處理。
然而,再怎麼厲害,早晚會出毛病,連哈爾不例外。於是,用哈爾誤判元件狀態,作為後續引發骨牌效應的起點,並以遭人類終結運作來收尾。這段不只清楚交代高科技產物必然會出狀況,更強調它們造成重大傷害的風險。其中,當大衛進入系統中心,要停止哈爾的運作系統時,藉他急於動手的神情,與哈爾苦求他住手的懺悔,顯然是相當矛盾。畢竟,彼此因任務,相處有段時間,多少會有情誼在。所以,對大衛要做這檔事,完全出自情勢所逼而痛心行動。
磁石在電影出現的定位磁石在整部電影,可說是相當神祕的存在。儘管每回出現時間不長,但一現身就響起令人毛骨悚然的詭異配樂,且隨後會帶來相當震撼人心的轉折點。不論是在猿人棲息地、木星或大衛獨自過活的居所,與磁石所發生的橋段,呼應19世紀德國哲學家尼采的超人說。
就最後部分來看,躺在床上而無法動彈的大衛,一看到磁石後的下個鏡頭,變成與一般人類不同的全新生命體,而表達在超人說真正追求的人類理想典範。換句話說,磁石實際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執行人類在演化中的推動計劃。
《2001太空漫遊》在史丹利·庫柏力克的執導生涯中,具有多方面思考的代表作品。不管是在生存學、生物演化、科技,甚至是哲學,皆能從中單獨,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與討論,且沒有任何橋段是隨便處理,看得出導演在領導團隊上,花盡最大極限,投入在片中運用的各種元素,構成非得觀眾用心觀察不可的鉅作。
-
6 # 迷影映畫
毫無疑問,影史最偉大的科幻電影,沒有之一。
要知道,庫布裡克導演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還是上世紀1965年。
當時人類尚未登月成功,還沒有親眼見識過外太空當中的浩渺壯觀景象,而是完全依靠特效團隊的後期製作和手繪出來的場景,完成了這樣一部在當時幾乎不可能的科幻史詩探索。
電影故事由著名科幻小說家克拉克和導演庫布裡克共同創作,克拉克之後還以此創作了小說系列《太空漫遊四部曲》。
整部電影時長88分鐘,全片無對白。
主要的情節都以高度凝練和視覺化的視聽語言風格來完成了對人類生命起源的思考。
電影的英文片名直譯為“太空ODYSSEY”,所探討的也是經典的哲學三問:
我是誰?從哪兒來?將去往何處?從電影開場第一個畫面原始人猿手中拋向天空的骨頭到現代高階文明的宇宙飛船的轉變,標誌了影片對於生命起源的思考。
而電影中預言的科幻構想,在五十年後的今天,不少早已成為現實,比如,電腦的普及、聲控輸入、人工智慧等構想。
此外,這部電影被成為硬科幻電影的里程碑式作品,也是因為它對於人類在太空中狀的態描繪格外真實。
如電影中關於地球的全貌第一次誕生在大銀幕上,寂靜無聲的太空,宇航員在飛船中的失重狀態、太空工作站內的人工重力和失重場景等等,這種既符合科學規律但又非常依賴想象的創作,在今天是難以想象的。
回覆列表
整整半個世紀,距離斯坦利·庫布裡克所遙想的未來,已然過去17年。
不同領域,各有堪稱神話的代表。雖自有對神話一詞不同理解,但針對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沒人可否認它的高度。
正如伍迪·艾倫所言,“在導演的萬神殿中,最高的兩個位子屬於奧遜·威爾斯和斯坦利·庫布裡克。”
在第71屆戛納電影節德彪西廳中,諾蘭與華納合作修復的《2001太空漫遊》70mm初版,正式重映。
緣起於一次意外收穫的重映,僅修復了原始膠片上的損傷,未做任何其他改動。大師傑作以最貼近原初的方式,重新回到世人面前。
談論這部電影,小十君也猶豫再三。我們是否有資格有能力,揣測真正無愧於大師稱號的庫布裡克,實在令人為難。
所以今天,小十君並不打算如其他影迷一般,或以全景視角概述,或以微觀探頭深入,全方位乃至系統地評價這部作品。
我們只想談談——
《2001太空漫遊》到底在科幻型別片領域,開闢了怎樣一片疆土,供各色信徒頂禮膜拜,成就後世諸多五彩斑斕。
什麼是科幻?
只有五個字的問題,足以讓無數人抓耳撓腮。
無論學者、影人還是影迷,都曾連篇累牘,試圖為其提供通行定義,用以涵蓋已然存在或即將出生的種種樣本,但往往都因科幻內在的混雜與多變,陷入各自的死結。
但無可否認,科幻與“變化”二字息息相關。無論這場人間之戲伴隨笑容亦或苦痛,都不曾垂青那些死氣沉沉的靜止狀態。
上世紀60年代,是一段隨時處在變化中的歲月。當時成就的種種科學事實,可輕鬆超越僅數十年前,那些異想天開的頭腦中,最為瘋狂的幻夢。
太空競賽,核子陰影,兩個超級大國間劍拔弩張的比拼,讓肯尼迪總統向NASA承諾,他們的預算將不設上限。
那時庫布裡克也剛好完成了《奇愛博士》,正與一位名叫亞瑟·克拉克的英中國人,共同構思一部新作品——《2001太空漫遊》。
但此前,或者說僅二十年前,科幻這一術語還不曾存在。
60年代之前所謂科幻電影,大多隻是借科技發展之勢,向觀眾賣弄奇巧淫技的圈錢之作。通常以外星人入侵,瘋狂科學家等如今看來爛俗至極的面目出現。
換句話說,要麼是為滿足在太空冒險漫畫書裡泡大的少年;要麼就是撩撥在冷戰隱喻中惴惴不安的中產。
沒人在意,也沒人有能力改變現狀,直到《2001太空漫遊》出現。
出於政治理想與宣傳考量,被登月攪得焦頭爛額的NASA找來了庫布裡克。
許以重金支援,要求影片能儘可能寫實,向觀眾展現登月的真實情況。還派專家加入製片,甚至如通用電氣與波音等品牌裝置也任其選用。
由此,這部前後花費四年時間,投資過千萬,在當時已算天價的作品,真正初露端倪。
而擺在庫布裡克面前,還有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他到底要把這部電影,拍成一個怎樣的故事?
就像所有真正對型別起到推動作用的偉大作品一樣,一個僅在小銀幕就能完整展現的故事,即使足夠精緻自洽,也無法比擬真正的龐然鉅著。
於是,庫布裡克和克拉克一起,把目光投向宇宙。
但作為歷史上最偉大導演與最偉大科幻作家的兩人,他們從未打算重複前人傳唱的舊戲。
他們在意的是人類的終極命運,及在如今看來依然前沿的命題,人類起源、生命進化、智慧AI等一系列哲學思辯。
正是如此,那些嫁接於地攤文學與幻想雜誌,用低劣特效和膠皮玩偶,巨型怪獸與大頭外星人,如同在鋼絲繩上拉來拉去的宇宙飛船,來糊弄與娛樂觀眾的幼稚幻想,對比之下就如夢幻泡影一般。
開頭整整五分鐘黑場,在很多版本中都被刪減,恰好模擬出了一種進入未知空間的沉浸體驗。
《2001太空漫遊》出現之前,人們很難想象古典樂能與科幻融匯到珠聯璧合的境界。
隨著第一抹Sunny出現在黑暗天體上方,由理查·施特勞斯譜寫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樂章,讓其象徵意味格外凸顯。
一曲終了,迎來開篇“人類黎明”。
一群南方古猿,我們的老祖先,茹毛飲血愚昧野蠻。黑色石碑的出現,讓這群猿猴心智初開。
狠狠揮下的骨棒,象徵著智慧曙光漸明,一次次敲擊,一次次進化,最終被扔向天空。
於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蒙太奇之一就此誕生。骨頭跳切飛船,天空化作蒼穹。
僅數秒鏡頭,簡潔到極致卻不乏優雅,濃縮了數萬年文明史。
有人說這部電影節奏太慢,恰恰相反,如果只把目光投射在鏡頭外部時間上,自然難以體會其內在跨度之猛烈。
時間跳躍到太空時代。
《藍色多瑙河》搭配現在看來也足夠精緻的場景,觀眾也第一次以肉眼欣賞到,如此逼真的視覺奇觀。
如今司空見慣的失重場景,對於展現太空環境至關重要。但當時技術條件下想實現則需要一些奇思妙想。
特效部門找來一大塊圓形玻璃,再用剛發明不久的雙面膠粘住筆,慢慢轉動玻璃,便成就了這一著名鏡頭。
接下來,全片首次展現地球外的世界——登月。
從登月艙設計到整個登月流程實現,所有細節都與未來的真實登月計劃環環相接。某種意義上來說,1968年的觀眾,提前整整一年看到了人類最偉大一步的預演。
藉助克拉克的人脈,庫布裡克得以在前期大量參考真實的裝置圖紙,甚至包括處於絕密狀態的登月裝置原型,由此讓電影中展現的細節真實可信。
在庫布裡克還沒確定要把鏡頭對向哪裡之前,主要道具就已設計成熟。太空船各個模組,都需通過科學家檢查才得以通過。
更具戲劇性的是,因為影片“過於真實”,從電影上映開始,就有陰謀論者聲稱——
庫布裡克拍過兩部科幻片,一部《2001太空漫遊》,另一部就是《阿波羅11號登月》。
他們認為,在美國政府威逼利誘之下,庫布裡克在影棚中為其拍攝了足以以假亂真的登月錄影。
更有甚者根據《閃靈》的幕後紀錄片,聲稱自己找到了隱藏其中的暗示:丹尼穿著阿波羅11號毛衣。
登月本身不是關鍵,關鍵在於人類第二次接觸黑色石碑。突破了重力束縛的地球人,終於跑完一程,面對新的起點。
第二章“木星任務”,全片的重頭戲,人工智慧“哈爾9000”正式出場。
這個只以機械聲線與紅燈示人的AI,成為歷史上首個被重點塑造的他者形象。也提出科幻電影史上最主要母題之一——
對“後人類”的憂慮。
本質上說,科幻作品都以讚美理性的姿態登場,但對理性失控風險的擔憂無處不在。
哈爾9000的出現,提醒了一個人類無法忽視的問題——被替代。
當心智精神等一切定義人之為人的概念,都被沒有人類形體的東西繼承,傳統的“人”的概念便有過時的風險。回想觸手可及的當代景觀中,虛構與現實的邊界正愈發模糊。
在其後的《銀翼殺手》《霹靂五號》與《人工智慧》等作品中,這一追問也得到進一步呈現。
飛行途中,哈爾9000意外發生預測錯誤。驚訝於這個永不出錯的電腦,居然生變的船員,私下計劃關閉哈爾9000。
已經擁有了部分人性的它,在自保衝動驅使下,設計殺害了其他船員,只留下了飛行員大衛·鮑曼。
這一幕中,庫布裡克創造性地使用了寬屏畫幅。呈現飛行員於太空中的工作狀態。
這種寬銀幕技術運用,也讓本片成為之後科幻電影的技術準繩。恰如其分地展現空間感,將抽象的空曠無際,具象為銀幕上的浩瀚蒼穹。
只剩底噪與喘息聲的畫面,營造出無人深空的幽邃壓抑。慘白航天裝置對襯漆黑背景,讓觀眾意識到,看似無限空間,也能成為逼仄囚牢。
當宇航員離開飛船正式進入宇宙時,我們方才真切體驗到,狹窄閉塞的太空艙,實則穩固安全。
同時,電影中的星空場景也為後來者提供了典範。製圖部門人員一邊呼吸著塗料的餘韻,一邊一格一格在膠片上畫出星辰,每顆星星都必須完美無缺,能夠經得過天文學家的檢驗,而不像是隨意揮灑的塗鴉般混亂。
在表演上,《2001太空漫遊》也有獨到之處。
為體現人物精神層面的機械化,庫布裡克要求演員儘可能收斂自己的表演。
這也為後來許多科幻電影所借鑑,如《太空運輸》中,長期處於鋼鐵囚牢中的主角,行走坐臥僵硬虯結,只有轉動的眼球尚存一絲人氣。
人類對抗人工智慧,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切斷能源。鮑曼通過緊急密封艙來到哈爾9000的中樞,哈爾居然有如垂死之人般求饒,還向他唱起了歌。
由此,一個比人更像人的人工智慧,正式定格在電影史。
此前,大多數人都認為電腦只是依命令列事的機器,其複雜性只體現在其能夠處理工作的難度上,不會也不曾想象到,它們也能發展出自我意識。
同時,電腦合成語音也成為後來電影營造科技感的必備要素。由貝爾語音實驗室創造的合成聲音,被引入了哈爾9000的設計理念中。
在哈爾9000即將被拆除時,它唱起的“小雛菊”,也正是第一首由電腦合成語音造就的歌曲。
第三章“木星與超越無限”。
哈爾徹底偃旗息鼓,飛行員也發現自己抵達了任務目的地。黑色石碑再次出現,帶領飛行員穿過佈滿奇異色彩的時空隧道。
這條能引人超越無限的通道,如今只需電腦特效便可輕鬆實現。而50年前,沒有任何特技可用,其難度可想而知。
庫布裡克在加拿大找到兩位動畫師,他們製作的太空題材紀錄片《月球之外》吸引了庫布裡克的注意。
於是,年僅23歲的道格拉斯·特魯姆布,成為本片的特效總監。他們原本計劃只在片場待上半年,最後卻足足待了3年。
片中大名鼎鼎的隧道場景,就出自其手,其學名為“柵縫掃描”。
此後,這位特效總監,又憑藉《第三類接觸》《星際旅行1》與《銀翼殺手》拿下奧斯卡獎。
甚至50年後,在布拉德·皮特主演電影《生命之樹》中,也用了同樣方式打造視覺景觀。
穿過隧道的飛行員,發現自己置身於一間明顯出自地球人之手的房間。隨即,他如早衰症兒童般迅速老去。
想要伸手觸碰的飛行員,突然轉化為一名胎兒,也有了一個新名字——
“星孩”。
庫布裡克曾專程請教天體物理學家卡爾·薩根。對方認為以人類形象描繪外星人,是出於人類中心論的傲慢與一廂情願。
庫布裡克接納了他的建議,只在情節中暗示外星人存在,但絕不具體呈現。
於是便有了最後的鏡頭,人類面對真實的地外文明,就像我們給動物園裡的猴子修建猴山讓它們感到安全一樣。飛行員所經歷的一系列幻象,也是同理。
最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再次奏響。
最終樂章的映襯下,不知能否稱為人類的星孩,注視著宇宙與銀幕前的觀眾,良久無言。
一直拒絕解釋自身的庫布裡克,從未對這個結局給出任何明示。
這個劃時代且造價昂貴的奇觀之作,把科幻作品的主題重新拉回群星,給出具體的太空旅行與未來圖景。
但也因其神祕主義傾向與晦澀哲思,讓它成為一座孤立的豐碑,為後人敬仰,而難以超越。
我們這裡就不對結尾做過多解讀,有機會單拎一篇從頭講來。
如此不明所以的劇情,也讓本片在公映第一天就飽受爭議。
影評人斥之為充滿假道學且冗長失控的催眠曲,甚至影片成名還有賴抽嗨了葉子的嬉皮士慕名前來。
但不消多時,《2001太空漫遊》的價值便為認可,最有力的聲音贊其——
讓電影這一載體,終於有資格站在與文學、戲劇等前輩同一高度,來探討任何深刻與未然。
即使爭論《星球大戰》到底是否為科幻到臉紅脖粗的人,也無法否認,正是豐厚的票房潛力贏得了好萊塢的垂青,帶動了大批作品湧現,讓科幻電影在經歷了隨後的“百家爭鳴”,才成長為如今的參天大樹。
如果說之前的好萊塢是一種流水線,用以提供可預期的愉悅,與大量動作場面,以及重複使用的科幻元素拼湊的產物。
那麼在50年前,橫空出世的《2001太空漫遊》,則是有意設計的超感官體驗。
它突破了傳統敘事的一切框架,毫不留情駁斥了人類的有限認知,把詩意與深沉,投影到了未來。
只可惜事到如今,雖有人依然仰望星空,但沒人敢再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