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嗯了
-
2 # 北國有四季
中國是講究階級等級的,這種等級的劃分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人的穿著打扮。不同等級有著嚴格的規定,這種規定的目的在於,鞏固上下尊卑的封建秩序,維護皇帝至高權威和即得利益者的根本利益。
以宋代為例,宋代冠服種類繁多,有朝服,公服,祭服,時服,喪服等,對顏色也有具體的劃分,公服三品以上用紫,五品以上用朱,七品以上用綠,九品以上為青色。
宋代汪洙《神童詩》中就對宋代官服顏色進行了生動描述,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朝堂之上,入眼皆是紅色和紫色,這是五品以上官員才能進入的場所,因為他們都穿著紅色或紫色的衣服。
但在記載中,沒有白色,白色應是居家服或喪服。另,與服飾匹配的還有帽子,即我們常用以指待官位的烏紗。
-
3 # 夢似彩虹畫
和陰陽五行說有關,
戰國鄒衍提出的陰陽五行始終說,把每個王朝都配以金、木、水、火、土(就是所謂的五帝)。具體說就是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秦始皇開始就採取這個系統來證明秦朝的正統性,所以秦尚黑為水德,漢朝起先也尚水德(解釋是秦朝只是一個過渡期,所以不算),漢武帝又改為土德(土克水),來繼承秦的水德。
到了王莽,劉向父子又經過一系列手腳,定漢為火德,以後基本按此排序(其實主要也是做輿論宣傳)具體來說就是:
東漢(火)——曹魏(土)——晉(金)——北魏(水)——北周(木)——隋(火)——唐(土)——後梁(金)——後漢(水)——後周(木)——宋(火)——金(土)——元(金)
自元之後,又變為相剋說:
元(金)——明(火)——清(水)
宋朝排下來就是火德了,自然尚赤了
-
4 # 為國釣魚
題主的印象是一種錯覺
宋朝皇帝穿紅色衣服的確很普遍
(建隆元年三月)壬戌,定國運以火德王,色尚赤。~《宋史》卷一
趙匡胤為什麼會定國運為火德,以紅色為尊呢?
有司言[國家受周禪,周木德,木生火,當以火德王,色尚赤,臘用戌。]從之。~《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
但是宋朝也沒有就此全國山河一片紅。我們知道,陳橋兵變時,趙匡胤的手下強行拿一件黃顏色的袍服替他更衣,黃色仍然是皇權象徵,宋朝建立後也沒有放棄這個傳統權力,狄青就是因為穿了黃色僧袍而遭到彈劾。所以宋代朝堂的主色調應該是紅色和黃色。
宋朝是漢、唐的延續,沿用周禮,加上一幫充滿浪漫情懷的文人,宋朝的色彩就更豐富了
宋朝皇帝的禮服有三種
大裘冕:功能是“祀昊天上帝,祀五帝”,衣服的傳統材質是黑羔皮,後來哲宗嫌熱捂得慌,就改為黑繒
袞冕:功能是“祭天地宗廟,朝太清宮、饗玉清昭應宮、景靈宮,受冊尊號、元日受朝、冊皇太子”,皇帝在比較大型的儀式中會穿戴袞冕
宋朝皇帝們都曾有過以上兩種造型,只是畫像沒能留傳下來,幸好我們還可以看到宋朝皇帝穿戴第三種禮服通天冠的樣子
畫中人物名叫趙弘殷,他活著的時候沒有做過一天皇帝,因為他是趙匡胤的親爸爸,所以趙匡胤登基後追贈他為“宣祖”,並命畫工按宋代通天冠的服制PS了一幅宣祖真容
通天冠:是皇帝在“大祭祀致齋、正旦冬至五月朔大朝會、大冊命、親耕籍田”時的標準打扮
這些禮服看起來花哨,穿起來又重又笨很不舒服,再說皇帝也是人,他們也不願意成天沒事穿著唱戲的衣服到處晃悠,何況萬一內急的話,要脫下這身行頭也太耽誤時機了。所以皇帝們平常都穿衫袍和窄袍
衫袍。唐因隋制,天子常服赤黃、淺黃袍衫,折上巾,九還帶,六合靴。
宋因之,有赭黃、淡黃袍衫,玉裝紅束帶,皂文囗,大宴則服之。又有
赭黃
淡黃衤癸袍
紅衫袍,
常朝則服之。
以上三種顏色的袍服是宋朝皇帝正常工作日的工作服
又有窄袍,便坐視事則服之。皆皂紗折上巾,通犀金玉環帶。
畫像帽子上的長耳朵就叫做“折上巾”,又叫“幞頭”,五代時期幞頭就已經硬而平直,稱為“展腳幞”。宋朝皇帝平常上班的時候戴這種帽子顯得比較正式。但是皇帝有特權
窄袍或御
烏紗帽。
~《宋史》輿服.三
只要不是正式的公開場合,皇帝覺得怎麼舒服怎麼弄,因為是“隨便坐在那裡批閱檔案處理公事”,趙光義戴了頂沒有幞頭的烏紗帽上班也沒人敢說什麼。
窄袍就相當於休閒服,休閒服的顏色就沒那麼多講究了,所以也就有了穿白色窄袍的畫像。
董事長敢穿著背心褲頭到公司巡視,他就不怕你們議論褲頭的顏色是不是合適。趙光義這幅休閒打扮其實體現的是一種特權
回覆列表
宋朝官服,紅色是最高階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宋朝的皇帝都少穿龍袍,多穿官服。
有許多宋朝的畫像,皇帝穿的就是紅色的官服,頭戴的也不是CROWN,就是官帽。
為什麼宋朝皇帝穿官服,因為宋朝立國,就是與士大夫共天下,趙匡胤黃袍加身,其實就是篡位奪權,為了穩住局勢,親口說出與士大夫共天下。整個宋朝,也一直貫徹這個治國方針政策。對於讀書人極為優待。甚至穿的衣服都跟官員一樣。
便是連皇帝的稱呼都叫“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