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普及知識1
-
2 # 孫志超說
可以透過其他各種途徑多瞭解對方的套路。
————————————————————————————————————
-
3 # 凡凡Ava
如今網路上流行販賣焦慮。
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背後,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北京,有2000萬人在假裝生活;年收入超過100萬才剛剛脫貧。
他們善於把社會精英個例和普通人作比較,產生巨大的差距來製造焦慮。
不得不說,這種差距產生的威力確實不小,很多人因此產生了焦慮感。
一、焦慮,其實是一個非常正常的心理現象。人一出生就有焦慮,焦慮能使我們成長。
比如:嬰兒會為夠不到玩具而感到焦慮,因此他們會努力順著自己的手臂,以此來消除心中的焦慮感。
在適當的焦慮下,嬰兒學會了爬行、走路、說話。
對於我們成人來說,焦慮是一種壓力。在適度的壓力下,我們迫使自己做出改變,讓生活過得更好。
但當我們的期望值過高,自身能力又不夠時,就會產生過度的焦慮。過度的焦慮,才會對我們造成傷害。
過度的焦慮,容易使我們否認自己,產生消極心態。
儘管過度焦慮危害不小,但網路上的商家、自媒體等卻樂此不彼的不停宣揚,其中自然是利益的驅使。
賣英語課的這樣宣傳:不懂英語的人,職位選擇會比別人少、工資會比別人低,就連找女朋友也會比懂英語的人難。
賣理財課的會這樣宣傳:別人早就用錢賺錢了,而你還在靠出賣勞動力賺錢。
還有一些文章這樣寫道:
“曾經理想開的越野車環遊世界,現實卻是,每天早上7點擠地鐵送孩子上學。”
“你曾經渴望在這個城市有一扇落地窗,可以看繁華的街景,現實卻是即在5人的出租屋裡吃泡麵。”
他們把理想的生活和現實的困境作對比,滿滿的套路。但是,願意買單的人卻不少。
二、面對販賣焦慮,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專注自己的目標。
比如:你現在的工作跟英語其實根本掛不上鉤,並且你明確知道只有提升專業技能,才能得到晉升的機會。這時不管你對英語多感興趣,也要考量自己的精力和時間,而不是盲目掏錢。
我的侄女,是會計專業大三的學生。她已經非常明確規劃好自己的職業路線,要做一名金融行業的優秀財務人員。
她本來鬥志滿滿,準備和幾個室友一起備考CPA。
但男朋友跟她分析說,如今較大的金融機構對英語的要求很高,建議她先學好英語。於是她權衡之後便放棄考CPA,改為學英語。
後來,她的班導師又跟她分析說,學校統計近幾年應聘進好金融機構的學生,都有較好的面試技巧,建議她專門學習。她想了想,又決定放棄的英語,改為學習面試技巧。
再後來,那幾個堅定考CPA的室友,考過了好幾科目,她卻在搖擺不定中越來越焦慮。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容易被販賣焦慮忽悠,並不是因為商家們的宣傳技巧多麼厲害,而是我們沒有足夠堅定的決心。
當我們對自己的目標搖擺不定時,販賣焦慮就能輕易得逞。
因此,對抗販賣焦慮,清醒的頭腦有必要,堅定的目標更有必要。
三、接納自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容易被販賣焦慮所影響的人,其實是自我不接納的表現。
販賣焦慮的人慣用製造差距的伎倆。
他們喜歡用在金字塔頂尖的人和普通人做比較,放大少數人的能力、金錢等等,以此來引起普通人的情緒波動。
面對這種巨大的差距對比,我們正確的做法是擺正自己的心態。
但事實是,許多人的情緒很容易就被調動起來,因為他們能產生強烈的共鳴感。
曾經的理想是開的越野車環遊世界;是在這個城市有一扇落地窗,可以看繁華的街景;是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但現實卻是每天早上7點擠地鐵送孩子上學;是和5個人一起擠出租屋;是每天準點到公司報到。
其實現實的這些情況,都是我們為夢想生活所必須的付出,怎麼就讓人覺得焦慮呢?
歸根到底,是我們過於低自尊的表現。
因此,只有接納自己,才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焦慮。
願我們,都能在販賣焦慮的社會中,堅持自我,堅定前進。
新媒體的發展使得資訊傳輸越來越迅捷,各種各樣的資訊流不斷湧入我們的視野。可是資訊流裡面包含太多以關心、督促為賣點為論點的雞湯了,最常用的做法大概是偷換概念、轉移中心。我們應該怎麼才能避開這些雞湯?
回覆列表
雞湯就像廣告 本身的作用就是阻礙你看的或得到你想真正看到理解的東西,一般情況你換個臺 或者 關掉就好了,但對於那種總出現總重複的廣告 你最後妥協了,很噁心的接受了,所以說:忽略就好了,別放在心上...無法制止廣告的植入,只能剋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