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背實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史家多稱他為先主。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因此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等多個諸侯。後透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和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後因關羽被東吳所害,不聽群臣勸阻,發動對東吳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龐統和發正都投奔過劉備,但投奔劉備後,龐統活了四年,發正活了九年,為何跟隨劉備的人多短命?
劉備
龐統字士元,荊州襄陽人,早年便以“鳳雛”之名與諸葛亮齊名於荊州。赤壁大戰後,龐統來投靠孫權,由於龐統太小看周瑜,而孫權平生最喜歡周瑜,所以孫權發誓不用他。
龐統
魯肅推薦龐統去劉備那,龐統聽取建議,前來投靠劉備,但並未得到重用。劉備佔據荊州,任荊州牧,龐統以從事的身份試屬耒陽縣令,在任不理縣務,治績不佳,被免官。魯肅寫信給劉備,推薦龐統,諸葛亮也對劉備說起過龐統,劉備方才再度召見龐統,與他談論軍國大事,兩人縱論上下古今,劉備對其大為器重,於是拜龐統為治中從事,此後,劉備倚重龐統的程度僅次於諸葛亮,龐統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諸葛亮和魯肅舉賢薦能的寬廣胸襟固然令人欽佩,但龐統本身具有的非凡才華,才是龐統最終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
最重要的是,龐統正是實現隆中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為劉備集團提供了進一步飛躍的契機。龐統的之位變化,透露出一個重要資訊,軍事中郎將不是一般的軍師,後者止絕軍謀,而前者既參謀決策,有統御兵權。劉備設兩個軍師中郎將,意味著要將兵力分為兩部分,去執行兩個大任務了。
龐統協助劉備進佔益州
不久之後,經過精心策劃,再加上益州內部張松、法正、孟達等人的策應,入川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諸葛亮、龐統各司其職,進戰佔益州。
在入川過程中,龐統不但協助劉備作出了幾次意義重大的正確決策,而且以其獨有的聰明才智。是劉備擺脫了信義寬仁等觀念的束縛,為日後平定西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龐統被飛箭射中而死
214年,劉備調諸葛亮、張飛等人帶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陽。不久劉備包圍雒城,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死去,時年三十六歲,劉備極為痛惜,為表彰他的功勳,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
龐統死後,劉備追賜龐統為關內侯,定其諡號為靖侯。葬於落鳳坡,據說這是劉備為其親選的墓地。
法正字孝直,扶風郿人,他出身名士家庭,為名士法真之孫。建安初年,由於天下饑荒,法正與好友同郡的孟達一起入蜀依附劉璋,但劉璋不是善於用人的人。
法正
建安十三年(208年),法正的好友張松出使曹操,歸後勸說劉璋與曹操斷絕來往與劉備交好。不久後曹操在赤壁戰敗,劉備勢力壯大。張松向劉璋舉薦法正出使劉備。法正見得到劉備後,覺得他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輔佐的明主,回到益州後,與張松密謀協規,決定暗中戴奉劉備為主。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聽聞曹操欲遣司隸校尉征討張魯,他懼怕曹操得漢中後兼併益州,便任命法正為使者,與孟達各率兩千人出使劉備,迎請劉備入蜀。法正暗地裡背叛劉璋,向劉備獻策,讓劉備奪取益州。諸葛亮的隆中對認為想要奪取天下就得佔據荊州和益州,法正和張松的倒戈實乃天賜良機,於是劉備應允,隨即率軍入蜀。
法正獻計使夏侯淵被斬首
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後又和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的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深受劉備的信任和敬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不得已而引軍還,劉備遂佔據漢中,自立為漢中王,任命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的死令劉備十分感傷,一連哭泣數日,隨後追諡他為翼侯,賜其子法邈爵為關內侯。法正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
關於跟隨劉備的人多短命,有人認為是劉備因他們功勞太大,害怕功高蓋主,設計除掉他們,但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畢竟龐統和法正去世的時候,劉備還大業未成,他不會為此自斷臂膀的。何況若說功高蓋主也應是,關羽、張飛和諸葛亮才對。
那他們短命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其一:他們並沒有安全保障。所謂謀士,應是一個幕後的角色,但龐統作為一個謀士,卻要獨率大軍前去攻城,這才導致龐統不幸身亡的。華夏曆史上下五千年,沒有幾個謀士是戰死沙場的。
龐統和法正投奔劉備後都短命
其二:勞累致死的。雖然法正的死因並未有明確記載,但法正不僅要為謀取漢中之事操勞,還得制定律法,管理劉備入主西川之後,放任士兵搶掠而引起民憤,導致益州的混亂,所以法正有可能是勞累致死的。
綜上所述,投奔劉備後,龐統和法正的早逝,與劉備沒有為他們營造一個很好的壞境,一直在顛沛流離有關係。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同見解,請勿噴!
劉背實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史家多稱他為先主。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因此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等多個諸侯。後透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和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後因關羽被東吳所害,不聽群臣勸阻,發動對東吳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龐統和發正都投奔過劉備,但投奔劉備後,龐統活了四年,發正活了九年,為何跟隨劉備的人多短命?
劉備
龐統投奔劉備後,僅活了四年龐統字士元,荊州襄陽人,早年便以“鳳雛”之名與諸葛亮齊名於荊州。赤壁大戰後,龐統來投靠孫權,由於龐統太小看周瑜,而孫權平生最喜歡周瑜,所以孫權發誓不用他。
龐統
魯肅推薦龐統去劉備那,龐統聽取建議,前來投靠劉備,但並未得到重用。劉備佔據荊州,任荊州牧,龐統以從事的身份試屬耒陽縣令,在任不理縣務,治績不佳,被免官。魯肅寫信給劉備,推薦龐統,諸葛亮也對劉備說起過龐統,劉備方才再度召見龐統,與他談論軍國大事,兩人縱論上下古今,劉備對其大為器重,於是拜龐統為治中從事,此後,劉備倚重龐統的程度僅次於諸葛亮,龐統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諸葛亮和魯肅舉賢薦能的寬廣胸襟固然令人欽佩,但龐統本身具有的非凡才華,才是龐統最終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
最重要的是,龐統正是實現隆中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為劉備集團提供了進一步飛躍的契機。龐統的之位變化,透露出一個重要資訊,軍事中郎將不是一般的軍師,後者止絕軍謀,而前者既參謀決策,有統御兵權。劉備設兩個軍師中郎將,意味著要將兵力分為兩部分,去執行兩個大任務了。
龐統協助劉備進佔益州
不久之後,經過精心策劃,再加上益州內部張松、法正、孟達等人的策應,入川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諸葛亮、龐統各司其職,進戰佔益州。
在入川過程中,龐統不但協助劉備作出了幾次意義重大的正確決策,而且以其獨有的聰明才智。是劉備擺脫了信義寬仁等觀念的束縛,為日後平定西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龐統被飛箭射中而死
214年,劉備調諸葛亮、張飛等人帶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陽。不久劉備包圍雒城,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死去,時年三十六歲,劉備極為痛惜,為表彰他的功勳,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
龐統死後,劉備追賜龐統為關內侯,定其諡號為靖侯。葬於落鳳坡,據說這是劉備為其親選的墓地。
法正投奔劉備後,僅活了九年法正字孝直,扶風郿人,他出身名士家庭,為名士法真之孫。建安初年,由於天下饑荒,法正與好友同郡的孟達一起入蜀依附劉璋,但劉璋不是善於用人的人。
法正
建安十三年(208年),法正的好友張松出使曹操,歸後勸說劉璋與曹操斷絕來往與劉備交好。不久後曹操在赤壁戰敗,劉備勢力壯大。張松向劉璋舉薦法正出使劉備。法正見得到劉備後,覺得他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輔佐的明主,回到益州後,與張松密謀協規,決定暗中戴奉劉備為主。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聽聞曹操欲遣司隸校尉征討張魯,他懼怕曹操得漢中後兼併益州,便任命法正為使者,與孟達各率兩千人出使劉備,迎請劉備入蜀。法正暗地裡背叛劉璋,向劉備獻策,讓劉備奪取益州。諸葛亮的隆中對認為想要奪取天下就得佔據荊州和益州,法正和張松的倒戈實乃天賜良機,於是劉備應允,隨即率軍入蜀。
法正獻計使夏侯淵被斬首
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後又和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的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深受劉備的信任和敬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不得已而引軍還,劉備遂佔據漢中,自立為漢中王,任命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
法正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的死令劉備十分感傷,一連哭泣數日,隨後追諡他為翼侯,賜其子法邈爵為關內侯。法正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
為何跟隨劉備的人多短命關於跟隨劉備的人多短命,有人認為是劉備因他們功勞太大,害怕功高蓋主,設計除掉他們,但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畢竟龐統和法正去世的時候,劉備還大業未成,他不會為此自斷臂膀的。何況若說功高蓋主也應是,關羽、張飛和諸葛亮才對。
那他們短命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其一:他們並沒有安全保障。所謂謀士,應是一個幕後的角色,但龐統作為一個謀士,卻要獨率大軍前去攻城,這才導致龐統不幸身亡的。華夏曆史上下五千年,沒有幾個謀士是戰死沙場的。
龐統和法正投奔劉備後都短命
其二:勞累致死的。雖然法正的死因並未有明確記載,但法正不僅要為謀取漢中之事操勞,還得制定律法,管理劉備入主西川之後,放任士兵搶掠而引起民憤,導致益州的混亂,所以法正有可能是勞累致死的。
綜上所述,投奔劉備後,龐統和法正的早逝,與劉備沒有為他們營造一個很好的壞境,一直在顛沛流離有關係。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同見解,請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