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荷風悠香

    因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出自《金剛經》,六祖慧能大師因聽這句話而開悟成佛。色聲香味味觸,六根,六識,貪戀妄想因此而起,如果放下對世間的一切事物的執著。

    無所位而生其本,無所本而生其為。這句話是說人對萬事萬物的認識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不管你認識的深淺程度如何,首要一點,你認知的方法必須是正確的,否則連認知的思路、起點都是錯的,哪裡還能得到正確的結果。無所位而生其本、無所本而生其位,這句話所涵蓋的範圍內容非常的寬廣,包含宇宙萬物,包含了人文社會,一切學說知識的認知之道。

    這兩句話有非常密切的聯絡,第一句講的是隨緣放下,第二句講的是認知過程。

  • 2 # 亦香如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先來解釋下“無所位而生其本,無所本而生其位”的意思。“本”和“位”是可以上下、前後互換的位次關係。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關聯的邏輯性的相生相依。

    位生本,本依位。任何人事物都逃不過從出生到消亡的過程,所以,本位之間亦是同理。這句亦是禪理禪機,在禪師眼中,生生滅滅,初長消亡是大自然的規律,我們最重要的要抓住當下,活在當下,“位“與“本”客觀存在,我們無須過度糾結,因為我們世人永遠逃不脫輪迴的宿命,只有正視當下,把握當下,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而後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是出自《金剛經》,這句佛教術語與“色即是空”同出一理。

    這句話的含義是:我們的心不論處於何境,此心皆能無所執著,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執著,猶如生根不動,則無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論於何處,心都不可存有絲毫執著,才能隨時任運自在。佛陀教導我們莫要將曾經發生過的人事物一直住(放置)在自己的心房,一切盡心盡力即可,在因上努力,在果上隨緣,這樣就不會徒生煩惱和怨憎會。即是空心之態。

    若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自然天下太平,世界大同,一派和諧!

  • 3 # 澡雪堂主談修心

    這兩段話之間的關係不大,舉一個例子來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類似於一個迷途之人找到了回家之路,找到的路是回家的路,所回的家也是自己的家,自己就是這個家的主人。

    “無所位而生其本,無所本而生其位。”這段話則類似於一個演員在琢磨怎樣才能演好角色,比如琢磨怎樣演皇帝,最後終於找到了感覺,結果演的非常好,誰都覺得演得象,但無論他演的再象,他也永遠成不了皇帝,他還是他,皇帝還是皇帝,永遠變不成一個。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心就象是水,水是一直流動的,如果水一旦墉堵,流不動了,那就要變質出問題,所以宋代朱熹在他的詩中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水只有不斷的流動迴圈,才能被稱為活水,也只有活水才能始終保持清澈。

    “無所住”的意思就是不墉堵,要象水那樣不斷的迴圈流動,這樣才能保持我們內心的活力,但這並不是說我們的心因此就可以不停的想東想西,不是這樣的,因為這樣一來,我們的心必然會變得越來越亂,注意力也會越來越不集中,這是對“無所住”的錯解。

    這裡的“無所住”的不墉堵,是指不要執著,執著就是抓住一個東西不放,要知道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是不變的,我們如果在一個不斷變化的東西上產生不變的執著,這就好比是“刻舟求劍”,就會永遠錯失事物的真相。

    所以“無所住”就象是射箭,目標動了,我們的弓箭也要跟著調整,永遠與目標保持一致,同樣道理,如果認知物件變了,我們也不能再執著固有的見解,新的認知也要跟著產生,這樣才能時時把握真相的脈搏,保證主、客觀的一致性,“無所住而生其心”講的是這個意思。

    能夠時時把握事物真實情況的心,才是我們的真心,也就是那個“無所住”而生的心,所以找到這個心,就等於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重新做回了家的主人。

    無所位而生其本,無所本而生其位。

    上面“無所住而生其心”是講怎樣找到自己的真心,還原那個真實的自己,這兩句講的是怎麼去認識事物的真相,捕捉到事物真實的執行軌跡。

    這就類似於一杯渾濁的水,我們看著討厭,就拿著杯子使勁晃,想當然的認為這樣就可以把裡面的雜質晃出去,但我們根本就不知道,我們的這個“認為”壓根就是錯的,結果自然是越晃越渾,越渾越晃,就這樣進入了惡性迴圈。

    “無所位”就是不想當然,不再去晃它,這樣一來,雜質反而逐漸下沉“而生其本”,水越來越清,水的真容慢慢的也就顯現了。所以“無所位”的意思,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不要想當然,不要用主觀干擾客觀,這樣才有利於見到真相。

    “無所本而生其位”講的也是這個道理,這個“本”不是真正的本,而是我們在主觀上刻畫出來的“本”,同樣是想當然,這樣的“本”是不能有的,如果我們想當然的認為某個事物的真相是這樣的,那就會對它的“位”,也就是執行軌跡出現判斷上的失誤。

    “無所本”就是實事求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去想當然,只有這樣才能排除主觀干擾,進行客觀的觀察,才能發現它真實的變化,才能“生其位”,也就是捕捉到它正確的執行軌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周朝起兵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