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敏兒聊情感
-
2 # 王小麗89
父母從小把子女培養成人,當父母到一定年齡就需要子女的照顧,突然兒孫要離開父母單住就覺得心裡面空蕩蕩的不習慣了,老人家是捨不得得你們離開,還要你的父母年齡有多大,像我們50幾到60的很願意自己單過,也願意幫助帶孫兒孫女的,孫子就是老人的精神寄託。年輕人要單獨過只有慢慢來,晩飯吃了多帶老人去跳廣場舞,時間一長她會喜歡的
-
3 # 雨荷微觀
和公婆說開,不是不想和你們一起生活,小夫妻倆只是暫時搬出去過,享受一下二人世界,新婚燕爾畢竟人生只有一次。再說年輕人的生活習慣與老年人不同,晚上不睡早晨不起的懶蟲,這樣都不方便。以後有孩子了,一定讓老人享受天倫之樂。媳婦這樣敬著老人,老人也不會不講理。
我說句公道話,覺得老人要求在一塊過,也有他們在理的地方。現在年輕人有幾個會做飯的,就會叫外賣,亂七八糟的東西對身體不好不說,還花不少錢。老人也是想讓你們吃好喝好,真是從關心孩子們的角度考慮的。這點往往孩子不領情,還招人煩。
過日子和氣生財,建議多換位思考。多交流多包容。現在的公婆都拿媳婦當閨女疼,丈母孃對女婿像兒子一樣待,無論伴隨哪方父母,只要以一顆感恩的心與老人相處,結果都不會差。
-
4 # 茹雅依然
所以,我的答案是,如果你的選擇,可以讓自己和配偶身心愉悅,就大膽邁出這一步吧。
當然,因為你的細節描述不多,我就暫且當作你倆是正常結合,不是上門女婿這一類的吧。
西方業界中,曾經在家庭關係的領域中,提出過家庭三角關係理論(Triangulation)。
三角關係,指的是當二人關係產生矛盾時,很自然的就會引進第三人,形成一個三角鼎立的形勢,穩定了二人矛盾所帶來的危機。因此,當父母關係產生不和時,最容易加入為他們帶來平衡的就是孩子。在三角關係內的孩子,最典型的象徵就是不能分化,他們往往會以父母的感覺為感覺,父母的經驗為經驗。與此相對的,很多隻愛孩子,不愛配偶的父母,會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把孩子”禁錮“在原生家庭之中,因為至於這樣,他們才不用面對慘淡的家庭和婚姻。
所以我大膽推測一下,你物件的原聲家庭,父母的關係,應該不是很和諧。
但是,這是他們父母的事情,真的與你們無關。
如果你們提出的正常要求,他們橫加干涉地話,那就是利用情感勒索,逼你們就範,以滿足自己的利益。
蘇珊·福沃德著寫的《情感勒索》中,就說情感勒索的本質,就是一方為了一己之需,利用情感迫使對方讓步。
針對情感勒索,蘇珊·福沃德給出了一個“SOS”的解決方案,即:停下來(Stop)、冷靜觀察(Observe)、制定策略(Strategize)。
你們可以先停下來下來,給自己更多的時間、空間,冷靜觀察現有的情況,再做出合理的判斷與選擇。
導演李安就曾經說過,父母或者其他人際關係,有愛就可以了,不要生生搞出一個尊卑等級來。
願家庭和睦,各歸其位!
回覆列表
那我們該怎麼樣才能平衡這樣的事情呢?
首先,我在第一年是沒有要求和婆家分開住的,因為這是彼此相處瞭解的一個過程,如果立即分開住,這不僅造成很多誤解,都是一家人,沒必要弄得彼此尷尬,畢竟以後生活一輩子的家人。
一年時間你可以對老公家的一個生活環境,親戚朋友,婆婆家的整體氛圍有個深入的瞭解,以後不管要生孩子,分開住都可以打個良好的基礎。
一年時間,你可以明白小事家裡誰說了算,大事誰做主;老公在你與家人之間是如何平衡關係的,是向著他家裡,還是向著你,或者讓彼此關係緩和,這都是一個考察期,不要等到懷孕生子才說婆媳不和,生活習性不同,老公不支援等等這些問題出現。
這就是女人的智慧,未雨綢繆,雖然說有點小心機,但都是為了彼此家庭和諧。
我一個朋友,和你們一樣,一開始就要求單獨住,買了房子在城市,還沒住進去,懷孕了,然後讓婆婆來幫忙,孃家沒有外婆,婆婆不願意來,說你們自己過就別想讓我幫忙,你們請保姆都幾千,後來兒子答應每個月給三千,婆婆來幫忙了,還是各種甩臉色,每天過得憋屈的慌。
她說我要早知道婆婆這種人,我怎麼也不嫁過來,結果老公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選擇沉默誰也不得罪,其實老婆埋怨,婆婆生氣。
沒有早知道,只有你提前去了解,自然就有對策。相處的好,彼此就少很多事,也可以和婆婆老公一起溝通,老人其實就是想被人需要,而不是覺得老了你們就不管不問。
你們要自由,也可以和婆婆商量,說懷孕前過過兩人生活,等著懷孕了希望大家一起住,這兩年你們多擔待一點,經常回家,給父母買東西,讓他們有面子,讓他們去旅遊,就算再不講理的人也會被你們感染,沒有一開始不講理的人,只有不會做的人。
希望你們幸福滿滿,好好處理一定能解決問題的,這都是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