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行星探測器是“水手2號”,它於1962年8月27日發射成功,探測的物件就是離地球最近的金星。12月14日,“水手2號”在距金星34838公里處飛過,完成了對金星的逼近考察,成為一顆人造行星,永遠環繞太陽飛行,每346天繞太陽一週。在那之後,人們發射了好幾個金星探測器,其中有的進入了金星的大氣層,有的在金星上軟著陸。它們向地球送回了大量的資料,揭開了蒙在金星表面的那層面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火星是太陽系中一顆迷人的天體。它上面是否有生命,一直是個謎。很自然地,在行星際旅行的最初階段,人們立即想到要去拜訪那些想像中的“火星人”。1965年,人們發射了火星探測器“水手4號”,第一次對火星進行逼近探測。之後,人們發射了好幾個火星探測器,有的在繞火星的軌道上飛行,有的在火星表面上軟著陸。它們發回了大量資料。但是,沒有一個火星探測器找到過火星人的蹤跡。水星探測器“水手10號”於1973年11月3日發射成功。它飛行了506個日日夜夜。在飛行期間,它向地球傳送了4000多幅很清晰的電視照片。根據照片,人們已給水星繪製了地貌圖。水星給人們的印象是:它是多麼像月亮呵!為了考察木星這顆行星,美國在1972年3月3日發射了第一個木星探測器——“先鋒10號”。“先鋒10號”穿越火星軌道後,同年7月進入小行星帶,1973年2月安全地通過了這個危險區域,徑直向木星飛去,開始了對木星這顆太陽系內最大的行星的探索。這位重270千克的“使者”飛行了21個月,行程10億公里,於1873年12月5日風塵僕僕地來到木星上空。從它發回的資料來看,木星上奇異的大紅斑是一個聳立在10公里高空的雲團。這雲團可能是一個強大的逆時針旋轉的長壽命旋渦,也可能是一團激烈上升的氣流。“先鋒10號”被木星的巨大引力加速,終於克服了太陽引力場,成為第一艘逃離太陽系的宇宙飛船。隨後幾年,它將穿過最遠的行星——冥王星的軌道,然後以每小時4萬公里的速度向金牛星飛去。第一艘空間渡船天地之間,茫無邊際;遨遊太空,談何容易?迄今為止,大大小小的運載火箭能使用一次,射入軌道的飛行器也至多往返一趟。在地面與近地軌道之間,一般人豈能遨遊太空呢!即使用最先進的現代飛機,到了35公里以上的高度也無用武之地了。美國國家宇航局研製的航一飛行,給全人類帶來了新的希望:一般身體健康的人也能乘坐它遨遊太空了。美國的太空梭是一種兼有航天器和航空飛機兩者特性的大型運載工具,人們常稱它為空間渡船。1977年8月12日上午,美國宇航局在加利福尼亞莫哈維沙漠上空成功地進行了太空梭的第一次大氣試驗飛行。這架命名為“企業號”的太空梭由一架波音747型飛機馱載飛行,到達6736米的高空,指令長海斯點燃一組起爆器,使太空梭脫離母機。然後,由駕駛員駕駛它繞了一個大圈子。最後,在家德華茲空軍基地降落。空間渡船是一個寵然大物。全長56米有餘,高約24米,有7層樓房那麼高。它主要由軌道器、外燃料箱和兩臺火箭助推器三部分組成。軌道器是空間渡船的主體,也是惟一可以載人的部件,很像一架大型的三角翼飛機。平時所說的太空梭就是指這個軌道器。機長37米,起落架放下時高17米,最大翼展24米,自重75噸,可以重複使用100次以上。軌道器分前、中、後三段。前段是乘員艙,可乘3—7人,特殊情況下可以容納10人;中段是有效載荷艙,可載重30噸左右;後段主要是3臺主發動機。後段還裝有兩臺機動發動機,它們的任務是:在主發動機熄火後,提供推力,使軌道器進入近地軌道,實現機動變軌以至脫離軌道返回地面的目的。軌道器還有反推控制系統,用來保持軌道器的穩定飛行和姿態變換。外燃料箱只負責給軌道器主發動機提供700餘噸的推進劑,是太空梭惟一不能回收的部件。兩臺火箭助推器既是空間渡船起航時的動力來源,又負有特殊的職能。當渡船從發射臺上起波後55秒鐘,推力便降低了1/3,這樣可以確保太空梭在動壓最大時免受巨大的過載。火箭助推器在推進劑燃燒完畢後就與渡船分離,並自動開啟降落傘降落,以便回收供下次再用。它可以重複使用20次。空間渡船的整個擺渡過程可以分為上升、軌道飛行和返回三個階段。軌道器完成任務後,機動發動機便制動減速,使軌道器進入再入軌道,對準跑道返回著陸。爾後只須經過160個小時的維修和加註燃料,便可再次進行擺渡。空間渡船具有耗費少,重複使用;大載荷,方便靈活;低加速,乘座舒適;多用途,神通廣大等優點。今後,凡發射軍用預警衛星、偵察衛星和通訊衛星,均可由它勝任;在未來的空間大戰中,它可以攔截、破壞甚至俘獲敵方的衛星或飛船。在建造大型空間站、軌道結構平臺乃至永久性太空城市的時候,它還能肩負起繁重的運輸任務。
第一個行星探測器是“水手2號”,它於1962年8月27日發射成功,探測的物件就是離地球最近的金星。12月14日,“水手2號”在距金星34838公里處飛過,完成了對金星的逼近考察,成為一顆人造行星,永遠環繞太陽飛行,每346天繞太陽一週。在那之後,人們發射了好幾個金星探測器,其中有的進入了金星的大氣層,有的在金星上軟著陸。它們向地球送回了大量的資料,揭開了蒙在金星表面的那層面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火星是太陽系中一顆迷人的天體。它上面是否有生命,一直是個謎。很自然地,在行星際旅行的最初階段,人們立即想到要去拜訪那些想像中的“火星人”。1965年,人們發射了火星探測器“水手4號”,第一次對火星進行逼近探測。之後,人們發射了好幾個火星探測器,有的在繞火星的軌道上飛行,有的在火星表面上軟著陸。它們發回了大量資料。但是,沒有一個火星探測器找到過火星人的蹤跡。水星探測器“水手10號”於1973年11月3日發射成功。它飛行了506個日日夜夜。在飛行期間,它向地球傳送了4000多幅很清晰的電視照片。根據照片,人們已給水星繪製了地貌圖。水星給人們的印象是:它是多麼像月亮呵!為了考察木星這顆行星,美國在1972年3月3日發射了第一個木星探測器——“先鋒10號”。“先鋒10號”穿越火星軌道後,同年7月進入小行星帶,1973年2月安全地通過了這個危險區域,徑直向木星飛去,開始了對木星這顆太陽系內最大的行星的探索。這位重270千克的“使者”飛行了21個月,行程10億公里,於1873年12月5日風塵僕僕地來到木星上空。從它發回的資料來看,木星上奇異的大紅斑是一個聳立在10公里高空的雲團。這雲團可能是一個強大的逆時針旋轉的長壽命旋渦,也可能是一團激烈上升的氣流。“先鋒10號”被木星的巨大引力加速,終於克服了太陽引力場,成為第一艘逃離太陽系的宇宙飛船。隨後幾年,它將穿過最遠的行星——冥王星的軌道,然後以每小時4萬公里的速度向金牛星飛去。第一艘空間渡船天地之間,茫無邊際;遨遊太空,談何容易?迄今為止,大大小小的運載火箭能使用一次,射入軌道的飛行器也至多往返一趟。在地面與近地軌道之間,一般人豈能遨遊太空呢!即使用最先進的現代飛機,到了35公里以上的高度也無用武之地了。美國國家宇航局研製的航一飛行,給全人類帶來了新的希望:一般身體健康的人也能乘坐它遨遊太空了。美國的太空梭是一種兼有航天器和航空飛機兩者特性的大型運載工具,人們常稱它為空間渡船。1977年8月12日上午,美國宇航局在加利福尼亞莫哈維沙漠上空成功地進行了太空梭的第一次大氣試驗飛行。這架命名為“企業號”的太空梭由一架波音747型飛機馱載飛行,到達6736米的高空,指令長海斯點燃一組起爆器,使太空梭脫離母機。然後,由駕駛員駕駛它繞了一個大圈子。最後,在家德華茲空軍基地降落。空間渡船是一個寵然大物。全長56米有餘,高約24米,有7層樓房那麼高。它主要由軌道器、外燃料箱和兩臺火箭助推器三部分組成。軌道器是空間渡船的主體,也是惟一可以載人的部件,很像一架大型的三角翼飛機。平時所說的太空梭就是指這個軌道器。機長37米,起落架放下時高17米,最大翼展24米,自重75噸,可以重複使用100次以上。軌道器分前、中、後三段。前段是乘員艙,可乘3—7人,特殊情況下可以容納10人;中段是有效載荷艙,可載重30噸左右;後段主要是3臺主發動機。後段還裝有兩臺機動發動機,它們的任務是:在主發動機熄火後,提供推力,使軌道器進入近地軌道,實現機動變軌以至脫離軌道返回地面的目的。軌道器還有反推控制系統,用來保持軌道器的穩定飛行和姿態變換。外燃料箱只負責給軌道器主發動機提供700餘噸的推進劑,是太空梭惟一不能回收的部件。兩臺火箭助推器既是空間渡船起航時的動力來源,又負有特殊的職能。當渡船從發射臺上起波後55秒鐘,推力便降低了1/3,這樣可以確保太空梭在動壓最大時免受巨大的過載。火箭助推器在推進劑燃燒完畢後就與渡船分離,並自動開啟降落傘降落,以便回收供下次再用。它可以重複使用20次。空間渡船的整個擺渡過程可以分為上升、軌道飛行和返回三個階段。軌道器完成任務後,機動發動機便制動減速,使軌道器進入再入軌道,對準跑道返回著陸。爾後只須經過160個小時的維修和加註燃料,便可再次進行擺渡。空間渡船具有耗費少,重複使用;大載荷,方便靈活;低加速,乘座舒適;多用途,神通廣大等優點。今後,凡發射軍用預警衛星、偵察衛星和通訊衛星,均可由它勝任;在未來的空間大戰中,它可以攔截、破壞甚至俘獲敵方的衛星或飛船。在建造大型空間站、軌道結構平臺乃至永久性太空城市的時候,它還能肩負起繁重的運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