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歷史書上說蘇聯的建立是歷史必然的情況。
14
回覆列表
  • 1 # 段宇宏

    其實真實的歷史,瞭解得越細會發現越沒有什麼“必然性”,只是勝利者們喜歡說自己的成功是必然,而他們掌權後佔據了話語權,大家就習以為常了。因為這種解釋也不費腦子,人們容易接受既成的事實,而偶然性與技術性操作對歷史程序的影響卻非常大,但要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太費腦子,需要太多時間去了解細節。

    沙皇俄國的羅曼諾夫王朝存在了304年,什麼大風大雨都經歷過,最終的覆滅,主要就是一次世界大戰導致的財政、經濟大崩潰;二是末代沙皇尼古拉確實也不是個雄主,性格上還是比較寬厚懦弱。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與皇后和兒女們的合影。

    既然三百多年經歷那麼多戰爭,為什麼偏偏一戰卻對沙俄的傷害那麼大?一戰是人類進入工業時代後第一場全球性戰爭,戰爭模式自法國大革命後已經逐漸被改變了,從貴族戰爭、王朝戰爭變成了“民族戰爭”,進入全民總動員時代,國家機器空前得以強化,對國家的財政金融能力、工業實力、科技實力和社會動員能力都有了更高要求。武器更先進,殺傷力更強;民族主義主導著西方強國,戰爭很狂熱;國際協商體系和包容性價值觀沒有建立,都不惜代價摧毀對方;所以,戰爭的規模、慘烈程度在一戰都創造了空前的紀錄。

    先來看看一戰的總體傷亡狀況,軍人和平民大約有4100萬傷亡,其中有1800萬死亡,2300萬負傷。俄國死亡人數280至330萬,傷殘370餘萬到490萬,總傷亡人數在參戰各國中應該排在第一位。主要是沙俄作為西方大帝國中工業實力最弱,經濟最落後的一國,受到的衝擊最為嚴峻。戰爭爆發前的1913年,沙皇政府的財政收入約34億盧布,參戰之後,軍費開支節節攀升,沙皇政府透過增稅、舉債等措施增加財政收入,但仍然入不敷出,負債累累,只得把手伸向印鈔機,結果造成常見的戰時惡性通脹。

    參戰的1914年,沙皇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加到45億盧布,軍費開支25億盧布;1915年,財政收入暴增至112億盧布,但軍費開支也漲到88億盧布;1916年,財政收入178億盧布,軍費開支飈到145億盧布。1917年沙皇政府和俄國臨時政府收入191億盧布,軍費開支增長到驚人的252億盧布。財政盤子每年在30億盧布左右的俄國,四年間各種戰爭總開支達到 510 億盧布,財政早已崩盤。

    坦能堡戰役中被俘虜的俄軍。

    要知道即便在一戰剛爆發時,全民多麼的熱血沸騰,沙皇接見群眾時那山呼萬歲的景象讓人震撼,幾乎沒有人不熱愛君主。結果,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俄國物價飛漲,物資短缺,底層怨聲載道。推翻羅曼諾夫王朝的二月革命來得非常突然,沒有一個黨派做好準備,這次革命其實也無任何有組織的領導核心,幾乎可以說,這是一次突然間自發的革命運動,連派去鎮壓計程車兵都站到了示威民眾一邊,最終僅以1000餘人的傷亡,花了四天時間,就推翻了存續300多年,統治1.7億人口的羅曼諾夫王朝。

    二月革命中的俄國軍人和群眾。

    沙皇尼古拉二世要想救自己的王朝,唯一的辦法就是不參加一戰,或者參加後見勢不妙能及時退出止損,哪怕所謂揹負與了盟友的條約,最多捱罵好了,罵又罵不死人。列寧等人革命了多年,力量仍然非常微小,可以說對沙皇政府沒有什麼撼動作用。二月革命發生時,列寧等人流亡在國外,一戰前他們也曾表達過對革命的悲觀,都以為要一輩子呆在國外當“寓公”了。沒想到一戰嚴重摧毀了沙皇政府的經濟、財政、軍事和社會基礎。以前各種反沙皇的組織,由於受到強大沙皇政府的嚴格管控打壓,根本發展不起來,包括布林什維克黨。列寧等人聽說發生了二月革命,趕緊回國,獲得了組織與宣傳的時間空間,成員規模很快擴充到數萬人,建立起了各級組織和宣傳體系,也發展了一些武裝力量,為後來的十月革命做好了準備。

  • 2 # 浩漢防務論壇

    當一個政權倒下之時,該政權往往會透過戰爭來轉移民眾對政權的不滿以及注意力,沙皇俄國在1905年,就曾爆發過紅色革命,但是由於日俄戰爭的爆發以及尼古拉二世的鎮壓,國內的起義行動在1906年幾乎已經消聲滅跡。然而,雖然起義活動已經被鎮壓,但是日俄戰爭的失敗卻又給沙皇政權增加了更多的不穩定性,蘇維埃主義的抬頭已經難以避免,政權只是時間問題,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則更多的可以看做是蘇維埃主義推倒沙皇政權的一個小小的突發事件罷了。 蘇維埃政權雖然最後起義成功,但卻讓俄國在東線丟失了相當面積的工業區以及糧食種植區域,直到兩個五年計劃後,蘇聯的經濟和農業生產水平才有了較大幅度的進步。那麼,假如沙皇俄國沒有倒下,那麼擁有波蘭大部分領土的俄國,是不是就會有更大幅度的發展潛力呢?要讓沙皇俄國避免重蹈覆轍,就必須從更久遠的1895年進行改變。眾所周知,1895年,沙皇俄國聯合英法兩國將日本趕出了遼東半島,並在隨後租走了旅順港,又控制了東四省鐵路的控制權,可以說“黃俄羅斯的”形式一片大好。 然而,在“黃俄羅斯”的美好願望下,卻是日益加深的民族矛盾。尼古拉一世再任期間,由於不注重對領土的開發,沙皇俄國的平民生活水平並不比清朝好到哪裡去。很簡單,只要從1895年開始,尼古拉一世就將俄羅斯人強制投入到大開發中,就可以以少數人換多數人生活水平的方式,牢牢控制住自己的政權和威望,到了尼古拉二世時,其兒子也會有一張好牌,而不是一片爛攤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小時候你的父親打過你耳光,你會原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