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最有才情的小編
-
2 # 走過路過邂逅過
讀了萬卷書,怎樣行好萬里路?
讀書,是在他人的思想的花園裡行路。行路,則是在大地上讀書。
讀了萬卷書,滿腹經綸,如果不去實踐,不去體驗,不去踐行,不去驗證,不去求索,那就是死書,你充其量是本詞典,是本字典,最多是本百科全書。讀書是在別人的思想裡行走,獲得的是別人的底料,只有踐行,思索,內化,融合,才是自己的。為何古人把讀書和行路並列,就是擔心讀死書,那就是呆子了。古人有“遊學”的傳統,今人丟擲“研學”的大詞兒,其實是一回事兒,一點不新鮮。孔子則在幾千年前說:“學而時習之”,這裡的“習”就是實踐的意思,不實踐讀書就是僵死的行為。
齊桓公在堂上讀書,輪扁在制車輪,輪扁問:“您讀的是什麼書啊?”“是記載聖人之言的書。”“聖人還在嗎?”“死了。”“那麼您讀的書不過是聖人留下的糟粕罷了。”《莊子》中的話,總是利用生動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讀書,就是咀嚼別人的東西,不去踐行,就是相當於在咀嚼沉渣,被人牽著,匍匐了聽,跪著聽,益處是有,害處也是極大的。
所以,讀萬卷書,別忘了行萬里路。且讀且行,在讀中行走,在行走中讀書。
啥叫行萬里路?不是叫你去旅遊。不是叫你去計步,不是叫你去攢里程。春節去了趟海南,去年去了趟美國,前年去了趟法國,旅遊玩得真高興,但這不是行萬里路。當然,行萬里路也包含旅遊,但真實的含義是去實踐,去向大自然實踐,去向社會實踐。高爾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高爾基的大學,沒上帶圍牆的大學,而是指社會實踐。這就是行路。
怎樣行萬里路?
高爾基可學,到社會中去,到芸芸眾生中去。
孔子可學,周遊列國,是把自己的見解和列國碰撞。
徐霞客可學,在名山大川中做學問。
司馬遷可學,“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樑、楚以歸。”
毛澤東可學,走遍湖南,探索農民運動。
馬可波羅可學,遊是為了記。
李時珍可學,攀山涉水,為了嚐遍採遍百草。
哥倫布可學,駕船航行海上,為了發現新大陸。
-
3 # 藍羽LY
古人認為一個人要成才,必須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且認為這兩者不可偏廢。古人的觀點,對現在的教育仍有重大的意義。
先說這句話的含義。
讀萬卷書,是指要多讀書,讓自已的才識過人,用現在的話說,要努力讀書,除了要有高學歷外,知識面要廣。
行萬里路,是指讓自己的所學能得到印證和實踐,學知識的同時,也能在生活中增長見識,也就是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
再說二者之間的關係。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是相輔相成的。讀萬卷書就是行別人的萬里路,行萬里路就是讀別人生活中的萬卷書。
最後說說,在讀好萬卷書的情況下,如何行好萬里路呢?
一,多調查研究。
司馬遷為了寫《史記》,參考了眾多典籍,同時參考檔案、民間古文書籍,可謂讀萬卷書,但他為了對材料的真實進行甄別,而行萬里路進行採訪和實地調查,這樣才有了這“史家之絕唱”。
二,多遊覽經歷。
徐霞客遊歷山水百川,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才有了著名的《徐霞客遊記》
三,多實驗驗證。
愛迪生實驗了6000多種材料,實驗了7000多次,電燈才會走進尋常百姓家。
四,多閱歷總結。
華佗不但熟讀醫書,又經常在外遊學,鑽研醫術,行醫足跡遍及安徽、山東、河南、江蘇等地,才有中國這一偉大名醫。
總之,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也要經歷感悟。
-
4 # 汗王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理解
首先,這句話的意思是文人要有獨特的思想。文人不但要詞句用得好,用得貼切,用得華麗,用得有韻律,更重要的是要自己的思想,或者更進一步來說,是要有好的思想,思想貼近事實,理要高於事實。他們雖然書讀得多,但也只是道理明白得多,還要在具體的生活中,工作中去學習,去體會。
其次,在所經過的路上可以採風,就是將自己置於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事件中,或者觀者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事上所表現出來的情態。有了這樣的經歷,寫出來的東西才有血有肉,容易產生共鳴!
另外,現在意義上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已經有所引申了,並不單指路和書了。
回覆列表
古人云:讀萬里書,行萬里路。是啊!書已讀了萬卷,但是該如何走萬里路呢?
相信現在網上有很多關於讀書無用功的言論常常在我們的社交軟體上出現。但是,讀書無用的理論真的成立嗎?我已經讀了萬卷書,該怎麼行萬里路?
其實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然而自己悟,又該怎麼悟?這才是真正的重點!讀萬卷書”乃極言多讀書,“行萬里路”是講多遊歷,這是求知必不可少的兩個方面。
首先要我們讀書,增高視野,其次是行萬里路,要我們多出去闖蕩,遊歷江湖。孔子年輕時讀書極勤奮,《論語》裡講:“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