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客家漁小妹

    比起小時候,現在過年有哪些方式和活動發生變化了呢?

    一 、物質基礎的豐富多彩

    感謝黨和國家英明領導,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努力的成果,全華人民努力向上奮鬥的精神,整個國家、民族、社會、家庭在物質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我們國家長期處於物質匱乏的時代,缺衣少食,生活條件差,所以對過年有一種特別的期盼,特別是對於一些孩子。因為過年能吃到平時吃不到的好吃的,可以穿平時捨不得穿的新衣服,可以放平時捨不得買的鞭炮,能收到可以自己支配的壓歲錢,所以人們都盼著過年。

    如今物質極大豐富的年代,平日裡就可以要啥有啥的孩子們,已經不再如我們小時候那樣盼望著過年了。原來小孩朝思慕想,大人們忙碌準備的年夜飯,也經常被酒樓一桌桌名目繁多,菜式討喜的佳餚所代替。人們的物質生活和娛樂生活都極大地豐富起來,但每逢過年的時候,無論是網上還是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會聽到這麼一句話,“如今這年是越來越沒有味道了,還是以前熱鬧啊!”。

    時代變遷,歡樂打折?不,其實是我們沒有了以前的那種童真,傻里傻氣無憂無慮,快樂的像只永不疲倦的鳥兒在飛來飛去的。深深懷念小時候快樂年的味道!

    二、習俗的變化

    很多曾經的過年元素已經消失不見或者被新的元素所取代,再也找不回曾經過年的感覺。

    總是偶有莫明的感傷,總是會聽到身邊的同事和朋友感慨: 過年了,可是一點也沒感受到濃濃的年味!沒有花花綠綠的裝飾,也沒有挨家串門的熱鬧,好像少了小時候的那種儀式感和期待感。

    還記得小時候年前趕大集真是人山人海的,新衣服,燈籠,糖塊,雞鴨魚肉,春聯,鞭炮,掛曆……集市上熙熙攘攘,擠都擠不動,人們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看見熟人總要寒暄一番。現在人們都湧進了商場和超市,琳琅滿目的商品卻再也無法激起人們的採購慾望,也很難再看到人們臉上純真燦爛的笑容。

    還記得以前小時候過年的時候,春聯是爺爺用毛筆寫,雖然爺爺只上過兩年的私塾,但是寫了一手的好字!現在是機器生產出來的,雖然看著花花綠綠很好看,但少了濃濃的文化氣息。那時候寫春聯、貼春聯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現在貼春聯只是為了好看,只是一種不得不做的習俗。

    三、人情世故的變化

    還記得小時候過年的時候,人們會走街串巷的登門拜年,現在一個電話、一個簡訊或者微信群發全都解決了。原來的拜年是一種人情,現在拜年只是一種簡單的問候,再也找不到原來的那種濃濃的人情味。曾經的親情,是純真的,大家過年聚在一起,互相問候祝福,吃年飯、喝年酒,其樂融融。現在過年聊天,熱衷相互“比較”了,聊的是誰家買了房、買了車,誰家的孩子上了重點學校,讓一些人贏得面子的同時,丟了另一些人的面子。俗話說,酒逢知已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漸漸地,很多朋友過年都不願走訪交朋好友了。

    這也許是因為現在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社會競爭的激烈吧,人們普遍都感覺到壓力,疲於生活,變得更加世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媒體運營,社群運營哪種工作更好更有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