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止水如心

    個人淺見。

    曹操的聰明之處,就在於“挾天子以令諸侯”,因此,他名義上就是輔佐漢朝天子統一國家。假如他個人廢除漢室皇帝,立刻就有了禍亂朝綱的口實,會引起所有人的討伐。曹操是一個軍事家、政治家,他不會不懂得這樣的厲害關係。因此,在他有生之年,他儘管有很多種方法,自己坐皇帝,但他仍然沒有這麼做。不過,他一直在向著這個方向努力,在給他的子孫打基礎。因此,在他死後,才有了他兒子曹丕登基坐殿的可能。

  • 2 # 暗物質中國龍

    首先曹操出身並不好 乃閹黨之後 在古代 出身是很有講究的 其次曹操年輕時也並沒有特別大的志向 僅僅只是覺得把朝廷交代的事做好就行 這點可以從晚年寫的述志令中可以看出 真正思想其變化是在封了魏公 作為人臣達到頂點之後 此時已有皇帝之實 只缺皇帝之名 但仍有一絲忌憚 而這一切在其子曹丕身上得到實現 曹丕在廢漢之後封其為太祖武皇帝 所以 並非沒有取天下之量 只是時機並不成熟以及心中僅存的一絲為漢臣的正統之心

  • 3 # 李好趣說史

    歷史上,曹操的問題在於缺乏制度綱領上。從內因上看,曹操和劉邦李淵朱元璋是有區別的,他起兵之處是真心想討賊扶漢的,而另外三位起兵時就是要推翻舊王朝統一天下的,所以曹操集團是有一個從匡扶社稷到謀求篡位的變化,這導致了內部意見不統一,引發了三個後果:第一,曹操對親族以外的其他人都不太放心,親族的能人又不夠用,遇到打仗就只能親征。第二,曹操不斷受到後院起火的困擾,總是有人想,經常要回頭安定後方。第三,集團內部重臣因為立場變化和自己決裂(以荀彧為代表),影響了運轉效率。

    從外因上看,曹操沒有一個好的處理豪族的方針,他既不敢和豪族決裂,走底層路線;也不願意全面投靠豪族,效仿他兒子和司馬家。結果就是被壓制的豪族充滿了不滿,而未受益的民眾也缺乏認同。呈現在外就是,第一,一遇外敵煽動或內部事端,地方豪強就叛變不斷。

    第二,地方勢力對他一直不歸心,不能充分呼叫當地資源(李典家族一直到官渡結束河北安定才全面投靠)。這內外因素的缺憾綜合來看就是制度綱領的缺乏。劉邦的制度綱領是什麼,一開始是起兵誅暴秦;入關中後是約法三章;與項羽爭雄時是為義帝報仇。李淵的制度綱領是什麼,對外是揭竿而起兵匡扶隋室,對內是圖謀天下。朱元璋的制度綱領更簡單,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所以他們更容易調動一切能團結的力量。

    而曹操恰恰做不到這一點,所以三國的出色人物各擇明主,給統一帶來了巨大的阻力,也造成了這一為人津津樂道千年的大亂世時代。因軍中大量士兵出現疾病,曹操只能撤退。回去後修生養息,平定了北方的韓遂馬超,劉備孫權爭奪荊州雙方講和之後,劉備又乘機爭奪漢中,關羽看到大哥得漢中,自己也按奈不住,攻打襄樊,曹操又與孫權聯盟,關羽大敗被斬。再之後曹操就掛了。從東漢末年黃巾揭竿而起到曹操的死,曹操最有機會一統中原的時候就是赤壁之戰。

    在赤壁與孫劉聯盟對峙的時候,想不輸,個人認為,不應急於攻擊孫劉聯軍,應該先解決內部問題和疾病問題。修養一段時間再打,不至於輸這麼慘。其次,不要站在事後諸葛亮的上帝角度看曹操戰敗赤壁,當時的情形北方一統,正準備南征時劉表逝世了,次子劉琮舉州投降,兵不血刃收納荊州,天下只剩益州揚州未降伏,益州劉璋守成之主,關鍵在江東。

    而東吳朝野主降派竟然能夠堂而皇之的討論投降的事,說明主張投降的人佔大部分,代表人物有張昭,謀主秦松。赤壁大戰扭轉的局面不假,但是赤壁大戰是一場大戰役還是一場小型遭遇戰都不一定,但是當時曹操攻打東吳,的確操之過急,他手下謀士也不是沒說過,只不過有人說應該速戰速決,有人說緩緩,就後世而論,他當時進攻的確太著急了,就當時而論,就沒什麼對與錯了。

    綜上,我認為戰略決策問題,曹操太急了,賈詡勸過他但是不聽。換做是我,拿下荊州後,以荊州為餌,消耗孫劉兩家的兵力和時間。同時引兵北上,收復西涼。然後威壓東川,逼降張魯,料理劉璋,進一步壓縮劉備的發展空間。雖不能一舉消滅孫劉兩家,至少剪斷其發展機會,從而保證自身立於不敗之地。所以,曹操應該在保證自己的有生力量的同時,儘可能的為自己謀取戰略空間,壓縮對方的活動空間,這才是可行的取勝之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幫忙推薦個家用電焊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