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君一易經大義
-
2 # 水到渠成lin
人的認知不同,知識也有限。曾看過篇文章,講的是電腦程式碼裡的0和1的組合,起源於最早期的計算器,因為有了0和1的排列組合和運用,讓電腦有了神奇的功能,個人認為,這才是破解和解讀易經的方式。
-
3 # 影視新家
《易經》是一部總結預測規律的書,學習易經,能夠對未來的事態進行正確的預測讓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易經又是一部哲學著作,學習易經,人們能認識更多的深奧道理,掌握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但是,人們在解讀《易經》的過程中存在很多誤區。例如:
1.天機不可洩露。
天機的最終命運就是被洩露的。洩露利人利己利國利民的天機是一種本事。
2.命運不可改變。
命雖相同,但運中作出了不同的選擇,其命運自然會產生一定差異的。即命運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的。
3.易經屬於道教還是佛教?
易經是學術而不是宗教。易經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建立的,距今5000多年。道教創立於東漢時期,距今1800多年。佛教來自古印度,距今3000多年。
4.生肖代表自己。
在八字命理中,是以求測人的出生日幹代表自己的。
5.姓名決定命運。
不可能只要改名什麼願望都能實現。
6.學習易經瞎眼。
學習易經會瞎眼是從事算命的盲人編出的瞎話,其意圖顯而易見,不言而喻。
7.預測是靠揣測。
易經預測具有較為嚴密,完備的理論體系,組成透過不懈的學習和歷練方能掌握。
8.為人解災生災。
解災之道,在於化腐朽為神奇,變不利為有利,化敵為友,為我所用,災從何而生?
9.解災靠信鬼神。
儘管易經可以解釋包括鬼神在內的一切自然現象,但是,易經從來不拿鬼神來說事。所以就有了“易不言鬼”之說。
10.小孩不宜算命。
其實,算命就像解一道方程式,解析方程式的過程和次數多少對方程式本身並沒影響。同樣算命過程和算命次數多少與當事人的生辰八字的好壞毫無關聯。
-
4 # 命理創論
研究《周易》哲學思想有沒有誤區我不知道,但研究預測我敢說存在很多誤區。
命理學中的‘神煞’、‘斷語’就搞的烏煙瘴氣。表面上看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實際是‘各持己見’。
地球只有一個太陽、一個月亮,大規律應該是一致的。理學原理應該是相同的,比如說;西方人定七天為一個星期,中國《周易》有‘七日來複’這就是‘智者略見所同’,共同來源於月球的‘恆星月’運動週期。現在很多人盲從非說,拿著不是當理說?這是典型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糊塗理論!
自然是很有理致規律性的,《周易》講的就是理。為啥很多就不能從理字上學習和研究呢?
-
5 # 和樂親比
那有分什麼誤區和正解,只要符合個人的理解就是正解,因為易本身就包含了正反兩個大層面,一卦通八卦,站在乾卦看山,則山是天下最大之物,而稱大畜,站在艮卦看天,則天永不可及也,天地定位八卦則各有其位,得位則得解
-
6 # 趙日金141
《易》本身是卦符。儒家推崇周文王,把六十四卦的卦辭爻辭認為是周文所作,稱《周易》,又稱《易經》,以區別於《易傳》。但事實上,後儒把《易經》與《易傳》都認作《易經》。道教為爭話語權,全面否定周文王和孔子,只承認是伏羲作的八卦。於是,後人把伏羲八卦稱先天八卦,文王八卦為後天八卦。即使周文王的《易經》,也沒有什麼太極,太極圖,陰陽,五行,奇門遁甲,梅花易數,,,,。這些都是後人新增附會上去的,。
-
7 # 懂佳1
《易經》是一部難得的文化寶庫,不能要求解讀者心領神會,隨著個人對自然科學的認識解讀的層次隨之提高!《易經》涉及巨多學科知識,解讀時先選其一專心攻之,逐漸提高對自然與時空的認識必有收穫!
-
8 # 平靜64643908
一本書而已,你認為是巫書它就是巫書,你認為聖賢書,它就是聖賢書,你認為哲學書它就是哲學書,你認為算命書他就是算命書。子曰:仁者見之為仁,智者見之為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愚蠢的人見了會認為是鬼畫符書。
-
9 # 有話少說
《易經》即《周易》,儒家四書五經之一。
《易經》在《史記》中稱《易》,據說周文王所作,故有後來的《周易》之稱。孔子為之作《易傳》。
通行《周易》,周文王的《易經》和孔子的《易傳》合為一書。
周文王的《易經》包括,六十四卦卦符,卦辭,爻辭。卦辭爻辭盡是占筮吉凶之辭,別無其它。
孔子的《易傳》包括,《彖》、《象》、《文言》、《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
人們解讀《易經》,最大的誤區,認為“陰陽、太極、河圖、洛書、五行”出自自《易經》,其實大多出自《易傳》。
《易傳》有“陰陽、太極、河圖、洛書”,但沒“五行”。有“太極、河圖、洛書”文字,但沒太極圖,沒河圖洛書之圖形。
太極圖,河圖洛書圖形,是道教的,不是《易傳》更不是《易經》的。
回覆列表
前人解《易經》有四大誤區。
古往今來,一些權威學者、理學大家、易經名流,或風水師,離象解《易》,不得要領,反導後人以入“誤區”,主要表現在:
1、“四象誤區”。前人以“老陽、老陰、少陽、少陰”,解釋《易經》之“四象”。子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說明《易經》之象,為自然之現象,即天象、地象、物象、理象;“老陽、老陰、少陽、少陰”,不倫不類,怪異荒謬,不見於經傳,不知其象何物,於解易無作用,於經文無依據,實為後學者自創之迷宮。而四象之內容,本文定為陰陽四象。
2、“變卦誤區”。前人因不識象,不知理、象、卦、辭的邏輯關係,以致無法解通《易》辭與卦爻象的關係,如是採用“變通”之法,透過變卦來解易。即將☰、☷、☳、☴、☵、☲、☶、☱八個基本卦,透過人為改變其中之一爻、兩爻或三爻,使之陽變陰或陰變陽,如☰變上劃,則為☱;變中劃則為☲,變下劃則為☴,三劃皆變則為☷,透過“變”,乾卦可變成“坤、震、兌、巽、坎、離、艮”七卦中的任何一卦,形成八卦互通。這樣,在解六十四卦之卦爻辭時,透過乾卦解釋不通,則變為坤卦來解釋,坤卦解釋不通,又變為震卦或兌卦來解釋。這種主觀“變通”之法,並無邏輯規則可循,實為亂《易》之源。事實上,在遠古時期,資訊的識別、傳遞非常困難,故《易經》尚易簡,《易傳》曰,“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tuí:柔順隨和的樣子)然示人簡矣”。如以變卦示人,則無以定製,無所規矩,則無法溝通,無以傳遞資訊,也不合語言邏輯。
3、“義理誤區”。以理解易,脫離易象,大概始於魏、盛於宋。魏又以王弼以理解《易》為代表,宋則以程頤以理解《易》為代表,宋朱熹則兼而有之。義理解卦者,大抵脫離易象,直述己意,似是而非。如王弼曰“大有,則必元亨矣”,殊不知,大有未必元亨,現實中“為富不仁”、“大有不善”、“大有不亨”者多,此皆離象解易之故。
4、“占筮、風水誤區”。《尚書序》認為,《易經》屬於言大道之書;綜觀《易經》本義,毫無疑問亦為言大道之書;尤其是六十四卦之經文部分,以卦為本,以爻為變,以卦為斷,以象為示,以辭為解說,所言皆為事物變化之理,並無占筮、風水之說。古往今來,占筮、風水文化,多引用、藉助或曲解《易》理,輔會以五行之說,形成《易》即占筮、風水之誤區。諸如此類,致使開啟中華文明智慧之《易》,雲掩霧籠,神秘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