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聞每日

    原句出自 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麼孔子在談到為政,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鬥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憐,父親去世的時候,他還有一個半殘廢的哥哥和一個姐姐,對家庭,他要挑起這擔子來,他的責任很重。 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磨鍊,到了三十歲而立”。立就是不動,作人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這個人生非走這個路子不可。但是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但這是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還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學的宇宙來源,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體範圍。 到了“六十而耳順”,這裡問題又來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麼問題不順,耳腔發炎嗎?這句很難解釋,可能在當時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個句讀。如果照舊,“耳順”的道理就是說,自十五歲開始作人處世,學問修養,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儘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你罵我,我也聽得進去,心裡平靜。注意!心裡平靜不是死氣沉沉,是很活潑,很明確是非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要幫助改成好人,要這樣平靜,這個學問是很難的。 然後再加十年,才“從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不逾矩”。我們上街去看看,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來吃,“從心所欲”嘛!行嗎?要“不逾矩”。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個範圍。“從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過這個範圍,所以“不逾矩”,同時這句話也通於形而上的道理。

  • 2 # 別人都叫我知識小王子

    具體解釋如下:指40歲。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四十而不惑。」孔安國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後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於立之後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立,守經也。不惑,達權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立」,則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是《論語・為政》中孔子對於自己在4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雖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聖人,但後人往往把孔子的這些自我評語作為人生不同階段所應達到的生活理想狀態。不惑,是對於仁義禮有完全的瞭解,有完全的瞭解所以不惑,而立是做事能循禮,但並不完全瞭解,孔子說:"智者不惑。"又說:"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即表明了智和仁的關係。因此,不惑是對於仁義禮有完全的瞭解,達到智者的地步。拓展資料:三十而立,指的並非你物質而立,而是,你是否建立了正確的價值觀,你的精神是否獨立!在這個魚龍混雜,紛繁複雜的世界,你是否有自己正確的堅持!當別人為名為利追逐,迷失了本心的時候,你是否還能守住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份本真!是否還辨的清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醜惡,什麼好,什麼是壞!是否能把握自己的原則讓自己的心不因外物而動搖!是否能面對人生的種種不公和困苦!如果可以,那才算你三十而立!我們身邊有的人,三十歲,已經買了房,買了車,當然大部分是依靠父母一輩子的積蓄,也有自己奮鬥所得,我們在努力過好平凡的日子,可天災人禍,悲歡離合,你是否能扛得住,是否挺得過去?你真的三十而立了?是不是隻是物質而立?四十而不惑,簡單而言,只有兩個字,選擇!你再也不像年輕的時候,有各種選擇恐懼症,你有自己清晰的判斷,有對事物透徹的看法,即使選擇再多,再複雜,你也能明白自己要選擇的是什麼,什麼是適合你的,沒有疑惑,沒有迷惑,這才算不惑!我們知道,四十歲是人生最重要也是最辛苦的時候,父母已經老去,孩子尚未成年,我們肩上的擔子非常沉重,孩子的就業,房子的貸款,工作的壓力,有了小積蓄,身邊各種的誘惑和盤算,要在這樣的情況下做到不惑談何容易?多少人,四十歲,風華正盛,或者貪汙落馬,或者眷戀女色,毀了婚姻家庭,貪圖名利,損失了財富!四十歲,你真的能做到不惑嗎?五十知天命,更簡單了,一句話就可概括: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五十歲的人,經歷了人生太多的起起落落,這時候已經明白,人生很多事情人力難控,很多事情,並不能按照我們期望的發展,順其自然才是天命所歸,這時候的我們學著不強求一切,順其自然的過日子!但這順天命並非隨天意,自己無作為,我們應該做的是盡人事,聽天命!盡人事為先!不苛求任何,不再倔強,學會順其自然的生存!才是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這句話非常簡單,但是做起來可以說是非常的難!耳順,什麼話都能聽進去,那需要多大的心胸和多廣的知識面!年輕的時候,我們閱歷少,血氣方剛,總有很多事看不下去,接受不了,總有很多人很喜歡或很討厭,我們很容易開心或者難過,失戀了喝酒喝到斷片,難過了可以痛哭一場,開心了可以嗨一整晚,可是,六十歲的人,見慣了太多人事,經歷了各種場面,心裡眼裡沒有不能容忍的人事,心情再沒有那麼大的起落!一切的人事,一切的合理不合理,我們都能坦然的接受!這才是耳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你知道馮唐的典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