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二瓷廠的蔥頭大叔
-
2 # 喝咖啡也喝茶
陶瓷的傳統概念是指所以以粘土等無機非金屬礦物質為原料的工業產品,它包括由粘土或者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經混練,成型,煅燒而製成的各種製品。由最粗的土器到最精細的精陶和瓷器都屬於它的範圍。
在古代,由於科技水平的限制,我們煅燒主要用柴窯燒製,木材在燃燒的過程中產生的灰是可以做為釉面使用,這種瓷器燒出來就比較天然。
當然我們也不能說現代燒的陶瓷就一定不天然,不健康。好像只要聽說新增很多化學物質,就一定對人體有害。那現代陶瓷的新增物又都有什麼呢?彩色杯子也就是上的是色釉的杯子,我們就以紅色做為例子簡單吧。
紅釉:
紅釉的出現最初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間,但真正穩定的紅釉是明朝初創燒的鮮紅,到嘉靖年間又創燒了礬紅,現在還有寶石紅、硃紅、雞血紅、等等。這些顏色的主要新增物還是石英等天然材料,只是新增的成色劑是金屬物質,常用的有鐵、銅、錳、鋅等,當然大家還是說關心的鉛的問題的,為什麼要加鉛呢?
我們知道鐵的熔點是1538度,錳的熔點是1241度到1247度,銅的熔點稍微低點大概1083度,這麼高的熔點,就是用現代的電窯爐來燒也很難燒到這個溫度,一般最多燒到1300度算了不起了(特種陶瓷除外哈,就是用來做子彈啊手槍什麼的,我們現在討論的是日用生活範疇)。
在燒成溫度到達不了熔融溫度的時候,我們就要想辦法降低熔點了,“鉛”在這個時候就派上用場了,鉛的熔點多少度?327度,來做個數學題,鐵的熔點1538加鉛的熔點327,再除2等於多少?等會我拿下計算器......請忽略我的計算能力,哈哈。平均完的結果是955度。
我這麼比喻有點太簡單粗暴了哈,行家不要噴我,就大概做個比喻,是這麼個道理,要是再加上錳啊銅啊什麼的計算就會更復雜,而這些金屬又會互相產生化學變化,說上3天也說不完了。
現在我們知道為什麼要加鉛了吧,降低溫度嘛,對吧。所以彩色不彩色的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加沒加鉛,至於加沒加,這我們用肉眼也分別不出來,得用檢測的機器才行,所以大家在購買的時候儘量購買購買有官方機構出的檢測報告會好一點。
個人是覺得不必太過糾結這個問題,你想啊,鉛的溫度那麼低,在燒的過程中就會揮發掉大部分,所以要中毒也是這些沒良心的商家自己先中毒。在前二三十年,那時候網路不發達,知識不普及,很多商家自己也不懂這個鉛的危害,所以會使用,現在業內這個已經成為基本常識了,除非商家自己不要命了,正常是不會加的,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回覆列表
您其實想問的應該是彩杯中有沒有危害人體的物質對吧?
您把含鉛和"彩"字連帶著寫出來,看來是對這方面有一定的瞭解的。
陶瓷中除了鉛,還有鎘對人體危害最大。當然,如果不談劑量,只以有無為標準去衡量,是不嚴謹的。下面咱就籠統的把有害物質叫做鉛吧。
彩杯有沒有鉛,鉛含量達到多少才會傷及健康,需要把陶瓷的組成分解一下。還要考慮燒製成型過程(燒成)。
組成方面:
粗略看,陶瓷由坯體、釉面、以及裝飾層組成。
·坯體原料由天然礦物質組成,主要是高嶺土。由這種天然物質燒製出來的坯體極少含鉛,可以忽略不計。但也要具體分析您的彩杯是不是坯體就是彩色的。有一種工藝,是把彩色顏料混合到原料中去,燒出來的素坯自然就是彩色的了。混合進去的彩色顏料,如果是化學合成的,就有含鉛的可能性。
·釉面原料一般也是由天然的石英、長石之類的物質組成,高溫燒製之後會在坯體外表形成玻璃質的釉層,一般也是無害的。當然,如果是化工方式製備的釉料,就要另行考慮了。
·裝飾層原料就比較值得關注了。目前化工製備的裝飾料比較多,鉛鎘含量測定的重點也在這裡。
裝飾層在釉層外面的,叫釉上彩,色彩會比釉面高出來一點,看一看摸一摸就能知道;在坯體和釉層之間的,叫釉下彩;還有一種叫釉中彩,可以理解成是在釉上彩的基礎上又覆蓋了一層釉。釉中彩和釉下彩看起來非常平整光滑。
上面講到,相對裝飾原料來說,天然釉料安全性還是很高的。那麼在沒有檢測條件的時候,可以簡單判定釉下彩和釉中彩工藝的陶瓷製品比釉上彩製品更健康。
燒成方面:
主要是由溫度決定——溫度達標,一般的有害物質就被燒沒了,或者由於高溫下的氧化還原反應,轉化成了別的無害物質。所以啊,高溫瓷比低溫瓷更安全。
簡單判斷是高溫瓷還是低溫瓷的方法——掂一掂。同樣厚度的器具,低溫瓷不如高溫瓷緻密。手感比較輕。
————————————————
上面只是寫了大概的判斷方法,具體指標還不能量化。
我是做骨質瓷的,常見的量化標準一般是國標、歐標、美國加州標。其中,國標稍顯寬鬆,加州標準最嚴。不論是哪種標準,鉛鎘含量只要達標,就不會對身體產生有害影響。
拿國標來說:
GB/T13522標準主要是用來檢測陶瓷物理性質的。其中的吸水率反應了陶瓷緻密度,也能間接判定是不是高溫瓷。
GB4806.4標準是用來判定鉛鎘遷移量是否合格的。
下面的圖片包括檢驗報告樣例,感興趣可以瞭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