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洲六月荔枝丹",眼下正是荔枝成熟的季節,現在無論是南方北方,由於具備了發達的運輸和冷藏技術,使荔枝已經能夠走入大多數尋常百姓家成為美味的水果。生在唐代的楊貴妃也愛吃荔枝是家喻戶曉的,可是,她真的能吃到新鮮的荔枝嗎? 《唐國史補》載:“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
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關於這一“飛馬獻荔枝”的說法,最有名的莫過杜牧的《過華清宮》詩:“長安回望繡城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對於這個說法,後人歷來有不少質疑。一種說法是說玄宗只在冬春幸驪山的華清宮,而那個時節新荔枝還沒成熟,所以批評小杜此詩“失實”。
而陳寅恪的考證更為有力。他在《元白詩箋證稿》說:“據唐代可信之第一手資料,時間、空間,皆不容明皇與貴妃有夏日同在驪山之事實。杜牧、袁郊之說,皆承訛因俗而來,何可信從?”,然後又批評歐陽修《新唐書·禮樂志》採袁郊《甘澤謠》之說“殊為可惜" 楊貴妃的故里我們不妨再從常識入手來分析這個問題。
眾所周知,荔枝不易保鮮。白居易《荔枝圖序》裡就有“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之說。而在蔡襄的《荔枝譜》裡,則斷言“雖曰獻鮮而傳置之速,腐爛之餘,色香味之存者亡幾矣,是生荔枝中國未嘗見也。”持此相同看法的,還有曾鞏的《福州擬貢荔枝狀》,上述:“生荔枝留五七日輒壞,故雖歲貢,皆幹而致之。
” 再從“貢地”的角度來看。有說來自南海,有說來自四川,也有“洛陽取於嶺南,長安來自巴蜀。”的“並進”說。而清吳省欽在《涪州貢荔枝辨》乾脆全盤否定,認為“涪之荔枝,妃固無由嗜之也。”那麼,就假定荔枝來自涪州,根據張岱的《夜航船》載:“唐天寶中,貴妃嗜鮮荔枝。
涪州歲命驛遞,七日夜至長安,人馬俱斃。”的說法,送至長安的已經是“輒壞”的臭荔枝了。 所以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合理的推理,那就是除卻她小時候在四川可能嘗過鮮荔枝外,做了貴妃後的楊玉環是根本沒有機會吃到新鮮荔枝的!!。
"南洲六月荔枝丹",眼下正是荔枝成熟的季節,現在無論是南方北方,由於具備了發達的運輸和冷藏技術,使荔枝已經能夠走入大多數尋常百姓家成為美味的水果。生在唐代的楊貴妃也愛吃荔枝是家喻戶曉的,可是,她真的能吃到新鮮的荔枝嗎? 《唐國史補》載:“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
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關於這一“飛馬獻荔枝”的說法,最有名的莫過杜牧的《過華清宮》詩:“長安回望繡城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對於這個說法,後人歷來有不少質疑。一種說法是說玄宗只在冬春幸驪山的華清宮,而那個時節新荔枝還沒成熟,所以批評小杜此詩“失實”。
而陳寅恪的考證更為有力。他在《元白詩箋證稿》說:“據唐代可信之第一手資料,時間、空間,皆不容明皇與貴妃有夏日同在驪山之事實。杜牧、袁郊之說,皆承訛因俗而來,何可信從?”,然後又批評歐陽修《新唐書·禮樂志》採袁郊《甘澤謠》之說“殊為可惜" 楊貴妃的故里我們不妨再從常識入手來分析這個問題。
眾所周知,荔枝不易保鮮。白居易《荔枝圖序》裡就有“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之說。而在蔡襄的《荔枝譜》裡,則斷言“雖曰獻鮮而傳置之速,腐爛之餘,色香味之存者亡幾矣,是生荔枝中國未嘗見也。”持此相同看法的,還有曾鞏的《福州擬貢荔枝狀》,上述:“生荔枝留五七日輒壞,故雖歲貢,皆幹而致之。
” 再從“貢地”的角度來看。有說來自南海,有說來自四川,也有“洛陽取於嶺南,長安來自巴蜀。”的“並進”說。而清吳省欽在《涪州貢荔枝辨》乾脆全盤否定,認為“涪之荔枝,妃固無由嗜之也。”那麼,就假定荔枝來自涪州,根據張岱的《夜航船》載:“唐天寶中,貴妃嗜鮮荔枝。
涪州歲命驛遞,七日夜至長安,人馬俱斃。”的說法,送至長安的已經是“輒壞”的臭荔枝了。 所以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合理的推理,那就是除卻她小時候在四川可能嘗過鮮荔枝外,做了貴妃後的楊玉環是根本沒有機會吃到新鮮荔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