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然和雷哥說歷史

    我認為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君主的執政風格有關。從國內環境來看,眾所周知,清朝經歷康乾盛世後開始走下坡路,特別是到了乾隆後期,政治腐敗,官場賣官鬻爵之風盛行,特別是在川陝地區爆發了白蓮教起義,當時的清政府斥巨資並出動大量的人力物力才把這場動亂鎮壓下去。從國際環境上看,英國正在經歷第一次工業革命,由此拉動內需來積極傾銷商品,開拓海外殖民,當時的中國地大物博,經濟總量世界第一,成為英國原料出口很好的傾銷地。因此,英國派遣馬嘎爾尼使團出訪中國,與清政府互通貿易,但很不幸,清政府的閉關鎖國和夜郎自大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嘗試失敗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嘉慶登基成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

    嘉慶皇帝親政後,為了徹底整治自乾隆以來吏治腐敗的現象,將大貪官和珅處死,抄家後搜出來的貪汙銀將近20萬,隨後全部充公(其實是入了皇帝得私人口袋),因此,民間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諺語。不過,嘉慶的這種行為是有針對性的,當時官場貪汙腐敗之風積重難返,嘉慶不可能下定決心進行徹底得改革,改革淺嘗輒止。另外,當時的土地兼併比較嚴重,社會貧富差距懸殊,那些無地或破產的農民無以為生,只能走上反抗政府的道路,嘉慶雖然看到了這一點,但沒有制訂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案去解決。後來發生的天理教農民起義攻入皇宮,險些社稷傾覆,對這樣一件事,嘉慶雖然嚴厲鎮壓了起義者,又釋出了一篇冠冕堂皇地罪己詔,但他依然看不到背後的本質問題或者沒有改革的魄力。因此,嘉慶朝的土地兼併,賣官鬻爵之風依然如故。

    當時的中國而且還面臨著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閉關鎖國的清政府依然自絕於世界貿易體系之外,其實歷史再次給了中國一個擁抱世界的機會,但嘉慶的迂腐的華夷觀念再一次錯過了發展自己的機會。當時英國使團長阿美士德請求面見嘉慶,討論貿易互市的問題。但以天朝上國自居的嘉慶竟然以英華人不叩拜,藐視天朝為理由,拒不接見,比他大老爹乾隆還要傲慢。“朝貢體制”成為清朝一貫對外交往的政治正確。

    總之,經歷了康乾盛世的餘暉,嘉慶一朝已開始走下坡路,嘉慶本人雖然看到了國內問題的癥結所在,但他既沒有改革的魄力以及必要時承擔責任的勇氣,也昧於世界大事,不瞭解世界潮流的走向,由此一來,只能做一個看護家大業大財也大的平庸守成之君。正如馬嘎爾尼在日記中所寫到的那樣“中華帝國只是一艘陳舊不堪的破船,只是有那麼幾位謹慎的掌舵者才使他有幸在150年間不沉,倘若來了一位無能的船長來掌舵,那這艘船以及船上計程車兵和乘客就危險了”。我認為,這用到嘉慶以及後來的繼任者身上再恰當不過了。

  • 2 # 無為高溝

    可以說,嘉慶朝的“鹹與維新”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乾隆末期的局面,尤其是文化上出現了復興,同時也是自嘉慶朝開始,漢人逐漸得到重用,地位有所上升。但是嘉慶帝本人實是一個極為守成的皇帝,尤其是“鹹與維新”後期,見成效不顯,他又主張遵祖制,每天必做之事便是看歷朝帝王的實錄,以作為親政的標準。因而“鹹與維新”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的各項弊端,只是治標,而不能治本。或者可以說,“鹹與維新”在短期內挽回了些許頹勢,減緩了清王朝衰落的步伐,但卻不能挽回清王朝衰頹的趨勢。

  • 3 # 南柯夢說

    自乾隆後期開始,清朝的社會危機就以顯現,財政收入減少,國庫空虛,地方起義爆發嚴重。吏治、漕運、軍備等出現了廢馳的情況。於是嘉慶皇帝為了挽回清朝哀頹之勢,打起了“鹹與維新”的旗號。

    嘉慶帝的“鹹與維新”主要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三個方面,其中整頓吏治又是重中之重。一、政治

    像清朝第一大貪官和珅發難,殺一儆百。首先以“守值殯殿”將和珅軟禁起來,再列舉和珅的各項罪賬,並將其履職並逮捕入獄。又將和珅的黨羽紛紛捉拿,以切底清除和珅的勢力。從而充實了國庫,又打擊的貪汙之風。

    嘉慶帝大開諫言之風,要求官員隨時進言,以資採納。對於官員怠玩的習性,對其痛罵,同時要求官員改掉陋習,整頓官風。

    可以說在嘉慶帝的政策之下,整個清朝官場都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覺。

    二、經濟

    在經濟上,嘉慶帝下詔罷免貢獻,倡導黜奢崇儉。更是以身作則,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為了減輕百姓的負擔,更是大力整頓漕運,加強黃河水患管理,以減少水旱災害所導致的損失,從而緩和了社會的矛盾。

    三、文化

    在文化措施上,親自廢除了康乾時期大興的文字獄。認為文字獄是對文人詞客的迫害,而文字獄的廢除,讓當時的思想文化有了逢勃發展的局面。

    嚴禁小說和戲劇,嘉慶帝認為小說會毒害讀書人的身心。而戲劇更是隻能在京城的外城演出。實施這兩項措施是為了以文化的手段禁錮人們的思想,從而消除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可以說嘉慶帝的“鹹與維新”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改善了乾隆末期清朝走向衰敗的局面。尤其是文化上出現了復興的現象。但嘉慶帝是個守成的皇帝,尤其在“鹹與維新”後期,見成效不顯,又主張遵祖制。

    因此“鹹與維新”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的各項矛盾,只是治標不治本。可以說這一政策確實在短期內挽回了清朝的些許頹勢,但不能真正有效的解決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立夏到,可以拍攝哪些內容表現“綠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