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財智成功
-
2 # 鑫財經
你這個“死錢”,讓我想起兩個真實的段子。
第一個,以前銀行系統經常出故障,不是電腦宕機就是系統卡死了,有一次一個客戶來辦業務,正好趕上系統故障,櫃員讓客戶坐著等一會,等系統好了再辦,可客戶著急,讓櫃員試試,櫃員是個新來的,也不會說話:客戶,我要是給你試,可能就死裡面了,到時候你想走也不能走(業務沒辦完,憑證可能要列印讓客戶簽字),你還要試試嗎?客戶連忙說,不試了不試了,我怕死。
第二個,直到現在還有,銀行的存款分為活期和整存整取(定期),活期隨時可以取,定期一般到期才能取(否則利息按活期算損失比較大),所以很多客戶還把定期叫做死期。
說了這麼多,我就想問問你說的成為死錢,是什麼意思?是本金有損失?還是不能提前支取?
銀行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也分很多種,有保證收益產品(保本保息)和浮動收益產品,浮動收益產品又分保本浮動收益(比如很多結構性存款),還有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既不保本,也不保息)。
所以這錢能不能有損失,要看具體是什麼型別的產品,看看產品說明書,應該有記載。
此外,銀行理財產品,絕大多數是續存期間不開放贖回的,也就是買入不能提前支取的“死期”,不過你如果買的是天天計息隨時贖回的那種理財產品,也就沒有期限這一說了。
銀保類理財產品說實在的,這就是保險公司的保險,只不過透過銀行這個渠道代銷,所以叫銀保理財產品。
保險產品,可以提前“贖回”,或者準確的說叫做退保,退保的話,只能返給你現金價值,與本金相比一般差了很多,因為保險公司各種營銷費用都要從首年保費裡出,所以一般來說提前退保損失較大。
至於期限嘛,一般有10天或者15天的猶豫期,猶豫期內退保,只收取少量(一般10元)的合同工本費,超過猶豫期,隨時可以辦理退保,但是損失較大。
所以,道理給你講了,是不是你理解的“死錢”要看你被忽悠成什麼產品了,提醒一句,投資前要弄清自己買的是什麼,才能不被忽悠,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到銀行存款被忽悠買成了理財,成為死錢不一定,出現虧損的機率確實不小。
銀行職員推銷的理財產品主要有三種:理財型保險、非保本理財產品、保本理財產品。
接下來我們簡單分析一下不同產品的情況:
1、理財型保險存款變保險非常普遍,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銀保產品。銀行之所以喜歡推銷保險,根本在於賣一份保險非常輕鬆就能拿到8%左右的提成,比吸收存款再放貸賺取利息差的收益高多了,還特別省心省力。
理財型保險存在幾個問題,首先是真實收益率低,往往3%以下,再就是流動性極差,提前支取的話就會損失30%以上本金,如果是買成了長期保險甚至是終身壽險,三十年甚至八十年之後才能取出來的那種,在有限的生命中是沒有希望完完整整的取回這筆錢了,差不多可以看成是死錢了。
如果確認是保險,那麼在十五天左右的猶豫期內退保是沒有損失的,這個時間內一定要抓緊時間,如果有保險公司回訪,那麼直接說上當受騙了要退保就可以了,不要多講別的,更不要確認是自己主動購買的保險。再就是退保的同時一定要向當地人民銀行及銀保監會致電舉報,為社會增加正能量。
如果過了猶豫期,就要看雙錄(錄影及錄音)是否完整,不完整可以要求銀行退保,這樣可以避免損失。如果不能退保,經確認三五年之內能拿出來全部本息,並且不用在今後繼續交錢,那麼舉報投訴完耐心等待就行了。
2、非保本理財產品既然是非保本,那就是這個理財產品不是保本的,購買後有可能收益遠超銀行定期存款,但是也有可能出現較大虧損。如今隨著資管新規實施,打破剛性兌付,銀行的責任逐漸撇清,理財風險都集中到了投資者身上,顯然非保本理財風險的投資價值大大降低,風險急劇上升。
一般這樣的理財產品期限不會太久,多數不會超過一年時間。如果跟銀行溝通後無法贖回,或者贖回需要支付一定費用,那麼在進行相應的投訴舉報之後,就只能耐心等待了,看看到期後是賺錢還是虧損,今後到銀行存款就要多加十二分小心了。
3、保本理財產品相比之下這是機率最低的選擇,畢竟銀行職員為了拿到最高的佣金,一定會推薦風險更高的產品。保本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能夠超出三年期存款利率,在當下還是不錯的理財選擇。如果確認是保本理財產品,那麼可以耐心等待,到期後重新辦理存款就可以了。
如今管理慢慢開始規範之後在銀行兜售保險的假銀行員工少了,但是在銀行裡兜售保險的真銀行員工鋪天蓋地。很多消費者存款時被忽悠買成了保險或者非保本理財產品,根本原因在於這些銀行員工沒有職業道德,只想著賺錢,不替消費者考慮,誇大理財產品收益,而完全不談問題所在和可能的損失,這一點倒是跟賣保險的銷售人員一個德行。
社會在發展,銀行賣保險絕對不是金融領域的創新和進步,而是在不斷降低銀行信用,增加社會矛盾。真有了一天外資銀行普及,國民都一窩蜂選擇外資銀行存款,到時候銀行再悔改還來得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