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設計師浩子
-
2 # WEI十三
借用“一代宗師”電影裡的一句臺詞: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如何解讀這句話?設計師需要了解自己內心的需求,知道自己的能力大小,如何通過學習來實現自己的價值;瞭解現在的社會,明白如何在這日趨激烈的環境中立身;實現自我的價值之後,開闊自己的眼界和格局,如何用設計來創造價值。
設計師如何突破瓶頸期可分為三個階段:
1.理論學術到實踐階段 3年—5年
2.所見所聞即所得 5年—10年
3.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10年—20年
貴在熱愛和堅持!
配圖是深圳容與設計2001年的案例:
香港華藝達實業公司是一家專業生產五金配件及浴室精品的企業,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其原有的品牌形象已無法再承擔企業發展的精神理念,市場銷售也不能以鮮明的形象獨當一面,企業委託我們進行品牌升級再設計,新形象投放實施,即刻在同行業中樹立了權威專業的品牌形象,成為國內五金行業知名品牌,產品遠銷海外市場,在德國美國都設立了分公司。
-
3 # 設計師楊濤
常常有設計圈的朋友問我“如何提高設計能力?”“我想成為設計專家,、團隊裡上下游可是似乎一直在原地踏步,我該怎麼辦?”,在溝通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有些人卻把原因歸咎到企業對設計的重視程度的無作為甚至是身處的行業氛圍。這些因素固然重要,它們可能導致你懷才不遇,但是你確定自己真的已經有“才”了麼?換句話說,給你一個完美的環境,你就可以成為設計專家了?
想要提高,首先要有清晰的自我認知
先問問自己,想成為怎樣的設計師,是創意無限腦洞十足的?是心細如髮畫素級別的?還是思維縝密無懈可擊的?亦或是巧舌如簧演說能力爆表的?一名優秀設計師的能力維度是多樣的,有產品業務分析、邏輯思維、專業技能、設計辯證、設計驅動、自我迭代、溝通演說等各方面的能力。不妨自我評價一下自己在這些細分維度下做的如何,然後給自己找一個發展的模版,可以是行業大牛,也可以先定一個小目標,選擇團隊裡的資深設計師,如果覺得還沒有人能達到你心裡的那個高度,那也無妨,你可以在每一個能力維度上都可以找一個目標,比如,告訴自己要有A的產品理解,B的設計技巧,C的溝通演說能力。有了清晰的自我認知才能更好的知道該在什麼方面提高,找到方法並且有計劃性的實施。
建議先找一到兩個自己最想提高的能力維度發力,避免分散精力導致成效甚微,給自己制定一個定期自檢的機制,看看和上一階段的自己是否有顯著的進步。比如兩個月前你和產品在過方案的時候還被問的語無倫次,現在是不是能夠自圓其說。兩個月前想方案是要各種翻素材看競品,現在是不是看到需求馬上就思如泉湧。
刻意練習是提高的關鍵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週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
按照這個一萬小時定律,那麼你從事設計相關工作超過5年的時間,是否就可以成為專家呢?答案很顯然是否定的。我從事設計管理多年,也算是麵人無數,經常碰到一些經驗豐富的候選人在面試的時候甚至都無法說出自己進行設計的全過程,更別說延伸的一些設計相關的思考了,根本經不起推敲。而他們在我看來已經進入了機械地完成設計任務的狀態,這樣的狀態就算持續再久,都無法讓你有任何提高,甚至還會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心理學家Ericsson的研究發現:決定偉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關鍵因素,既不是天賦,也不是經驗,而是刻意練習的程度。舉運動員的例子就再貼切不過了,老話“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也是這個道理。刻意練習要求一個人離開自己的熟練區域,不斷地挑戰自己去練習和提高。做為一個籃球愛好者,我一直都在享受籃球,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在球場上助攻隊友,投籃得分。普通的籃球運動員例行公事參加訓練和比賽,將他們擅長的特點變成條件反射。而科比哪怕已經是NBA聯盟的頂尖人物,卻不斷地發現自己能力的不足,不斷地以自己不舒服的方式讓自己去進行刻意練習和提高,挑戰自己,讓這些不足的能力慢慢劃入自己的熟練區域,然後再去尋找下一個不足。我是一個忠實的科比粉絲,從OK時代一直到他退役,不僅因為他飄逸的球風,更是因為他的科比精神。“洛杉磯早晨4點的樣子”不論真偽,確實有激勵到我。
所以,當你看到團隊裡有些工作兩年的同學就可以獨當一面,而有些工作了十年的依然每天在搬磚就一點也不奇怪了,表面上的兩年和十年,真正的差別可能是前者每天都在刻意練習提高自己,而後者已經進入了舒適區。當然不排除天賦的作用,但是天賦只是提高了你的起跑線,如果不善用天賦,終歸有一天這些天賦都會被浪費掉的,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無論哪個領域都有一些廢掉的天才。
保持思考和避免麻木
刻意練習的關鍵在於保持思考,避免自動完成,當你的設計工作熟練到了一定程度時,你很可能會陷入到自動完成的節奏中,這時候你需要下意識的讓自己多增加一些思考。
接到需求的時候,多想一想,這個需求是否合理?要完成這樣的目標是否有更優解?這裡是否覆蓋了所有的可能性?使用者在使用的時候真的會是這樣麼?系統裡和該需求相關的其他功能是如何的?
開始思考設計的時候,多想一想,目前線上版本的反饋和資料是怎樣的?是否可以提供多套不同的方案?上次我做類似設計的時候哪裡做得不夠好?這次又該如何避免?
完成設計的時候,多想一想,這樣的設計方案是否對系統其他的地方造成了影響?上線了可能會有怎樣的表現呢?我該如何去追蹤驗證呢?
在準備和團隊過稿之前,多想一想,介面上的每一個元素,每一次的跳轉都經得起推敲麼?產品可能會問到什麼問題?開發可能會在哪裡有異議?那我又該如何應對?
如果你在這些過程中都沒有細細想過,或是這些想法一閃而過之後選擇性忽略的話,這就是你進入自動完成的訊號。在這樣的模式下,你積累的經驗只可能越來越熟練的去完成你已經有能力做到的東西,很難會再有提高。不用擔心,這只是一個“偽”瓶頸,改變自己的態度,突破並不是什麼難事。
刺激自己保持思考,也有一個簡單的外在辦法,就是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做一些對自己有著很大挑戰的工作內容,你會發現由於這些不是自己的熟練工作,你需要額外的學習和努力才能達到標準,當你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在將這個挑戰變成自己熟練工作的過程中,你就會有意識的避免自動完成的發生。你可以和你的領導去要求更有挑戰性的工作,也可以在自己現有的工作中努力擴大自己的職責,去了解上下游的工作,更多的滲透進去並且影響他們。
除了設計工作本身,由於行業特殊性,使用者體驗無處不在,小到一把鑰匙,大到醫院的服務設計,要記住自己不僅是使用者,還是體驗從業者,遇到不好的體驗的時候,想一想,怎麼不好,為什麼不好,如何可以做得更好。看到好的設計的時候也記得好好推敲一下。刻意的去讓自己天天去做這樣的練習,比如我每次進到電梯,都會去觀察電梯的面板設計,每次到商場我都會去仔細研究他的指引系統,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你可以無時不刻的鍛鍊自己的設計思維。現在問你一個問題,你能很快的說出自己日常生活裡5個體驗糟糕的地方麼?如果你想不出來或者要思考好一會的話,說明你已經麻木了,那麼就從現在開始,擺脫麻木的狀態,讓“設計職業病”跟著你吧。
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思考需要有源,源則來自於你的知識體系,要麼是團隊的老司機們指導,要麼是自己在工作中摸索,平時多積累和總結,勤加思考,多練習檢驗自己,有意識的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當然還有就是可以通過閱讀來學習前人的經驗,我就不再推薦任何設計書籍了,網上一搜一大把,可以多讀外文的,需要是好的譯本,條件允許的話最好讀原文,當然國內的書籍也有一些不錯的。除了專業書籍外,現在網際網路上的設計相關閱讀很多,每天刷一下朋友圈和訂閱號都有大量的文章,你可能每天在上下班的路上都在讀這些,然而讀了很久,你有感受到這些文章給自己帶來的變化麼?如果沒有,那麼說明你沒有正確的進行碎片化的閱讀。碎片資訊由於需要滿足使用者的閱讀需求,往往具備以下一些特點,多為結論性文字缺少推導過程,多為單點資訊缺少與其他事物的聯絡。我們的知識結構本質上是把許多事實聯絡在一起的網路,事實決定了知識的廣度,而聯絡決定了知識的深度。當在做大量碎片閱讀時,你會沉浸在“我又get了一個新技能”的喜悅中,但是,這些你獲得的資訊,由於缺少與你已有知識體系裡其他事實的聯絡(或者是你沒有下意識的去關聯),就會難以被提取和使用,而慢慢沉入記憶的深淵。這樣的現象在面試中也很常見,候選人說起理論來頭頭是道,沒準還很有可能是來面試路上地鐵正好看到的文章,但是一道測試題立馬就現了原形,剛剛侃侃而談的理論完全沒有在測試中應用出來。
儘可能把碎片化閱讀做為探究的起點,去尋找你感興趣的對自己有用的知識,然後有意識地把他和自己知識體系裡已有的觸點聯絡起來,同時深入的去了解這一方面的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樣,一個時段只選擇少量知識做深入研究。
那麼如何檢驗學到的知識已經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了呢?可以去了解一下費曼快速學習法,這種方法的精髓就是分享,只有能夠輸出教授別人的東西,才是屬於你自己的。而要做到能教授別人,需要你對這個知識的方方面面,深層的原理都要有很深的認識。我每一次做分享前,都必須強迫自己反覆的把每一個知識點都研究得特別透徹,這樣才能確保來聽分享的人能真正的做到有所收穫。近幾年在行業內做了一些分享以後,我欣喜的發現自己也在其中學習和進步了許多。另外,寫作也是一樣,是很好的回顧和總結知識的方式。
-
4 # 開心的瘦肉
不知你說的瓶頸是事業大方向方面
還是設計產品中卡住不知如何做
我來說說我在做設計時候卡住 也就是沒啥點子時候我的解決辦法~~
一般來說我卡住就是點子太多(可以這樣 也可以這樣)
這樣的話我就會先去清一下
看看自己比較有興趣的是哪個或者有把握做好的是哪一個
說白了就是靠譜的、安全的方案是第一位,這樣自己基本也不會出錯
但是這個解決方法交出的作業也比較普通
偶爾也會打點雞血,劍走偏鋒小試一把
結果老闆是給加雞腿還是白眼殺咱也不知道
這個就比較冒險
-
5 # diy原創手作
兩個瓶頸:
一個是自身能力提升的瓶頸,也就是創意枯竭,一個是自我推廣包裝的瓶頸。
我是一個服裝設計師,是跟著師傅學的那種,然後在一家公司從事兩年多,所做的工作非常熟悉,創意流程也知道,但是正因為這樣,每天都用同一種創意思維去思考創意,每天解決問題總是這麼幾個,就會感覺到職業厭倦,突然發現自己不會做設計了,
還有就是設計師剛開始的時候,能力提升很快,到了幾年後,感覺就沒有長進了,而一直就處於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那麼這就是自己的推廣和包裝出了問題。
所以設計師既要提高能力,也要重視自我展示。
-
6 # 黑色圍城
設計師所謂的瓶頸期,是你在設計過程中遇到一些自己無法解決的設計問題形成了瓶頸期!度過瓶頸期需要我們真實的面對自己處境!是通過學習新的設計知識提高設計能力來過度!還是自己放鬆心情減小壓力來過渡。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有的時候當我們度過瓶頸期以後,再回頭看我們以前的作品,就會有新的體會和感受!
-
7 # 千千美圖社
總結來說有兩個瓶頸:
一個是自身能力提升的瓶頸,一個是自我推廣包裝的瓶頸。
很多的設計師剛開始的時候,能力提升很快,到了十來年後,感覺就沒有長進了,而一直就處於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那麼這就是自己的推廣和包裝出了問題。
-
8 # 著名設計師畫家鄭美琰
鄭美琰根據以往的設計經驗,創作出了設計師成長三部曲:《從菜鳥到總監!成為優秀設計師的10個必備技能》《設計師六大瓶頸期》《聊聊從設計師到總監的晉級路線》。其實每個設計師都會遇到這些問題,鄭美琰總結出來也是希望大家看完後能少走彎路,少入坑。
——踏過無數坑的我
工作中的“瓶頸期”很容易令設計師們手足無措,但事實上,瓶頸期並非不可預見,基於此,我在與諸多設計從業者交流探討後,總結出設計師的六大“瓶頸期”及其應對方法,希望可以幫助更多青年設計師順利度過職業生涯的“瓶頸期”。
那麼什麼是“瓶頸”呢?“瓶頸”就是一種停滯不前的狀態;就像瓶子的頸部一樣是一個關口,再往上便是出口,如果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就有可能一直被困在瓶頸處。不管你從事的是哪一種職業,都需要有一個積累和積澱的過程。
基本上,每一個設計師都會遇到自己職業生涯的“瓶頸”期,處理得好,便可以找到事業新的發展出口,取得更大的成功,但是也有很多人在這個時期放棄了破開重圍的努力,從而導致職業生涯的擱淺甚至倒退。
其實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時候是需要你靜下來思考何去何從的,“瓶頸期”就是這樣的一個時間段。而“瓶頸”狀態的出現表明事業進行得並不是很順利,但是這恰恰給你提供了一個最好的反思自己的機會。
-
9 # 大連點石設計
設計師的成長就是在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被否定,又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被否定中成長起來的。
設計是一種概念,優秀的作品需要對症下藥,再優秀的設計師也會被不同理念的人挑出一堆毛病。
設計最大的瓶頸,就是不善於運用把自己的理念灌輸給客戶,同時又把客戶的理念強加於自己的技巧。
-
10 # 淄博設計師蘇工
很多時候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提升,很好的辦法是出去走走,多去南方逛逛,進去一個高的平臺,這樣會不自然的學習,提升自己學習的!
回覆列表
設計師有很多專業,室內設計、建築設計、平面設計、動畫設計、服裝設計、工業設計等等,不知道你問的是哪個專業!我們以室內設計來舉例:
1,以上是設計的主要領域,他們都跟一個大類有關,那就是藝術,也就是說作為設計師是以藝術為創作手法,藝術離不開生活,所以對於室內設計師來說依託的是人們生活中的“住”,一些設計師到了瓶頸期,就是藝術思維跟不上了,或者脫離了生活了,失去了來源和目的,就會產生迷茫,從而很長一段時間會覺得自己無法創作了,到了瓶頸期。所以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指導和藝術修養,但是創作又不能脫離現實。
2,是現在很多室內設計師都存在吃老本的習慣,認為自己在一個行業多少年了,很有成就感,積累了很多經驗,就可以一套方案可以用幾十次,時間一長,失去了創作的鬥志,以至於到最後自己慢慢的落伍。
要想避免,無非還是要多觀察、多學習,瞭解新鮮事物,瞭解國際最前沿的服裝設計、學習各種優秀設計師的思路,可以通過旅遊、看展覽、參賽來不斷提高自己的主動意識。
當然設計是一生的職業,設計師當然必須要足夠熱愛,要用自己一生的所見、所想、所思去慢慢的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