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伊犁網警巡查執法
-
2 # 帥小西De
零幾年初的7月24日,在江蘇鹽城的鄉下收到郵遞員送來的中南大學錄取通知書。在那時候,沒有網上查詢錄取(自己也不會搗鼓)。記得是我自己打電話問的學校招生辦,告知的結果是"已錄取",但沒告訴我的錄取專業。
在那個時候,資訊傳遞不如現在方便,手機還是比較寶貴的。高中生的我們,每個星期都是用小賣部的座機和家裡通電話,5毛一分鐘。在志願填報時,我選擇的都是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的臨床、口腔等專業,不過勾選服從調劑,當時的順序志願有院校級差,一志願不中,二志願-30分投檔,高我一屆有個朋友差浙大3分,最後去的上海電力學院。
當時,在家的就是我和我媽,我爸在南通打工沒在家。記得是我自己拆開的郵件,錄取通知書的錄取專業是環境工程,自己也沒復讀的想法(感覺復讀1年也就這個水平)。不過我爸對這個專業不是太滿意,在諮詢了長沙理工大學做老師的伯母之後,認為專業未來發展不錯。可惜的是,"環境工程"專業一直是發展的初期,嘿嘿...
還記得通知書郵件中有錄取通知書、入學須知、銀行卡、學校地圖、戶口遷移表等,把戶口遷到學校的麓山南路932號,讀完大學想再遷回去不行了,哎。18年看到中南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除了郵件的外殼,通知書變的更加漂亮。
中國從古至今,“金榜題名時”都是人一生中最大的喜事之一,而古時的錄取通知書都長啥樣?寫了什麼?如何寄?來看看風雅的古人是怎麼做的。
長啥樣:“金光閃閃”
唐代把金屑塗飾在箋簡上,作為進士及第到家報喜所用,稱為“榜帖”。這就是當時的錄取通知書。最早的榜帖是泥金帖子,宋楊萬里《送族弟子西赴省》詩:“淡墨榜頭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須封。”但由於泥金帖子是學子附於家書中寄出而非透過官方渠道遞送的,故不少人認為此非正式“錄取通知書”。
後來出現了金花帖子,被視為“正式版”科舉錄取通知書。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二:“國初,循唐制,進士登第者,主文以黃花箋,長五寸許,闊半之,書其姓名,花押其下,護以大帖,又書姓名於帖面,而謂之榜帖,當時稱為金花帖子。”到了清代,就出現了刻板印製的科舉通知書了。
金花帖子是“國家級”的,類似於今天國家重點高校的通知書,“省市級”的地方考試中也有錄取通知書。宋朝地方考試通知書叫金花榜子,是解試錄取通知書。
現代錄取通知書講究一點會使用燙金工藝,古代錄取通知書製作更精緻,更 “金光閃閃”。如唐代錄取通知書書寫時使用了有金粉的顏料,或是質地塗有金粉,或印上金花。
古代錄取通知書所用材料也頗為挑剔,質地有綾綢、木、紙等,考試等級越高用材越講究。“黃花箋”是一種灑金粉的頂級用箋,通知書用之來書寫,突顯金榜題名的隆重和喜慶。“金花榜子”則寫在一種木板上,但這非普通木板,是經過精細加工的。
至於大小規格,古代各朝的錄取通知書也不盡相同。像金花榜子“高一尺半、寬六寸”,而寫金花帖子的黃花箋 “長五寸許,闊半之。”明清時的報帖規格、尺寸更大,方便送到學子家後要在廳堂升掛、張帖。
寫了啥:首寫考官
現代錄取通知書一般寫的是某某同學被某某學校某某學院某某專業錄取,於某某日報到,古代科考錄取通知書都寫些什麼?
據《容齋續筆•科舉恩數》記載,北宋鹹平元年孫僅的錄取通知書是這樣寫的:“先列主司四人銜,曰:翰林學士給事中楊,兵部郎中知制浩李,右司諫直史館梁,秘書丞直史館朱,皆押字。次書四人甲子,年若干,某月某日生,祖諱某,父諱某,私忌某日。然後書狀元孫僅,其所紀與今正同。”
上述應是唐宋金花帖子的通行寫法。《雲麓漫鈔》亦稱:“書其姓名,花押其下,護以大帖,又書姓名於帖面……”宋朝州試錄取通知書“金花榜子”則相對簡單些,主要書寫被錄取學子的姓名、鄉貫、三代姓名。
明清時的錄取通知書比較簡單,直接寫上考生的名次。《儒林外史》中范進的錄取通知書是這樣寫的:“貴府老爺範諱進,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京報連登黃甲。”
明清時捷報已有專用印版,印好後填上被錄取學子姓名、名次等即可,榜吏就不需要像唐宋時那樣書寫整個內容,但像三甲一類的錄取通知書還是要書寫的。此外,古代錄取通知書寫好後也要加蓋“錄取專用章”,謂之“過朱”。
如何送:熱鬧非凡
現代的高考錄取通知書一般透過快遞到學生的手中,而在古代,送通知書也比較隆重,是一種官府行為,各級官府會安排專人將通知書直接送達學子家中。報喜人騎上高頭大馬,高舉旌旗,帶上嗩吶班子,一路上鳴炮奏樂,吹吹打打,熱鬧非凡。如《儒林外史》描寫報榜的情景:“只聽得一片聲的鑼響,三匹馬闖了來;那三個人下了馬,把馬拴在茅草棚上,一片聲叫道:‘快請範老爺出來,恭喜高中了!’”
古代送錄取通知書是一件美差,主人得給報子發紅包,即所謂“喜錢”。除了官差馳報外,素不相識者也會主動當“報子”,目的就是為了討點“喜錢”。古人收到榜帖後,一般要把它張貼在廳堂裡最顯眼的位置,如同現在上級頒發的獎狀或與領導人合影一般,讓來訪的客人進門便能看到,以此炫耀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