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在水一方140508072

    古文真的很難懂,要透過譯文才解釋的明白,可是越難懂的東西才有鑽研的價值,否則都是“1十1=2”這麼簡單,好比一杯白水和一杯茶水,白水清淡無味,茶有很多種,需要細細品味,才能品出味道。

  • 2 # 坐看雲天風起時

    謝謝邀請。我們所說的古文,其實就是指古代的文言文。那為什麼古文讀起來晦澀難懂呢?我想這與歷史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首先,由於造紙術的出現是在漢朝以後的事,所以這就決定了漢朝之前古人寫文章只能在絲絹或者竹簡上寫,而絲絹又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東西,不可能大範圍使用,所以大部分選擇在書簡上寫,而書簡是由竹子做成的,一是成本較高,二是儲存攜帶困難,三是比較重,這就要求書寫或刀刻的字數一定要簡練,每個字都要含義清晰無多餘的話。 其次,古人能夠拿起筆來寫文章的大都是讀書人,讀書人嘛相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都有一種優越感,所以寫起文章來總要顯得深奧一些,不可能用大白話來寫,而用白話文寫文章是在五四文化運動以後的事了,況且語言的發展也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我們今天的語言和古代已經有很大的區別了,也導致了現代人對古文難以理解。

    另外,古人已將文言文做為了一種手段,即使後來有了紙,可以寫很多字了,但是文言文相對白話文還是比較簡練,短短的幾句話就可以把一件事講述清楚。再一個就是文言文注重典故、對仗和音律,或慷慨激昂或悲情激憤;用文言文寫出來的詩詞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而用白話文寫出的文章,就很難達到這種效果;況且文言文中有很多語氣助詞,更善於表達情感!所以用文言文寫文章成了古人交流、展示和競爭的一種手段,但同時也給我們後人留下了無盡的財富!我們要想讀懂古文,就要多看多讀,對照後人的註解逐字逐句的理解,你就會發現讀古文是一種多麼愉悅的享受!(圖片來自網路)

  • 3 # 海都小霸王

    每種語言文字都有其演變過程,現在的英華人一樣看不懂莎士比亞。漢語精深之處在於大部分文字都有起最本初的涵義,古人造字之初給每個漢字都賦予其最根本所指,然後不斷引申出其他涵義,所以古文第一難懂之處在於在特有時代有不同專門的引申涵義;第二,古文語法與今時不同,但也有規律可循;第三,意義相近疊詞用法較多,多用於歌功頌德或華麗辭賦類文章,可能一句話四個字每個字意義都一樣。所以掌握三點,本義,時代引申義,特殊語法,或有助益!

  • 4 # 彩瑩

    古文大多是記人敘事,也有寫景寫物的。但是它有好多句式結構,如壯語後置,省略句等。每一句話都有幾處分析,所以我們會覺得難懂。

    古人惜字如金,八個字一句話的絕不用九個字,還儘量壓縮到五六個字。我想可能與當時的條件有關係,因為在古代紙筆都很稀少。紙到漢代才有的,毛筆到秦朝才有。在這之前古人都是在竹簡刻字,最早出現在商周時期,後來是戰國、魏晉時代。大家在古裝電視劇裡也能看到的。我們想一想古人刻一個字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古人是很有智慧的,在哪個科學不發達的年代,為我們留下了很多珍貴的資料。寫下了很多文言文。像司馬遷的《李將軍列傳》:“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本篇記述了漢代名將李廣充滿悲情的英雄事蹟。

    後來的朝代可能受先人的影響,也寫下了很多文言文,像宋代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篇文言文根據《伶官傳》記載了李存勖寵幸伶官,最後死於作亂的伶官郭從謙之手的史實。本文便是對此而發的議論。文中,歐陽修借伶官之禍這一史實,對五代時期後唐的興衰過程進行了具體分析,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長積於忽微,智勇多困於所溺”的結論,告誡後人吸取歷史教訓,防微杜漸,力戒驕傲縱慾。

    到了明清朝代文言文相對來說就少些,清末漸漸由白話文代替了。

    古文每句都有註釋,想要學好古文就是要多誦讀,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只要對古文有興趣,還是能學懂的。

  • 5 # 雨後新晴原創

    古文晦澀難懂,原因在於時代語境的變化,今人對古人語境的陌生。

    漢語漢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斷脈的自源性文字和語言,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漢語的語法及詞性隨之發生了變化。漢語經過幾千年的掏漉,語法變遷,詞語字義的延伸,在所難免,使今人對古人的用語習慣、表達方式陌生了,於是出現了晦澀難懂的問題。

    說到古文的晦澀難懂,其實原因也就是對古漢語不瞭解。社會發展至此,專業分工不斷細化,科技知識快速推進,今人比古人懂得越來越多,但人類的智商似乎並未提高。研讀文化經典,分析歷史上的政治制度(比如科舉)和軍事方略(三十六計等),今人就明白了。

    再回說古漢語的優點——簡潔、優雅、厚重、質樸,蒼勁。《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彰顯了古漢語的風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莊子》《左傳》《墨子》《列子》《呂氏春秋》《古文觀止》《昭明文選》乃至《三字經》等,無不顯示古漢語的風采。

    用現代漢語寫文章,特別是寫詩歌散文,優秀者基本上都是文化底蘊深厚者,他們不讀傳統經典,何來文化底蘊的深厚?研讀經典,讀通經典,吸收前人成果,才能壯大自己,承前啟後,用語醇厚,筆下珠璣斑斕,予讀者以美的感受,在閱讀中有所收穫,提高審美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建設銀行卡利息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