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賴四娘

    自身條件差!又想嚮往的生活!自己願意那們下淺!沒有自尊心更談不上有什麼能力…心裡內心難受無法比擬表達不出來

  • 2 # 營養學教授劉政

    這種性格的產生,與童年所處的環境有很大關係,比如童年時缺乏愛,那麼有可能就會為了得到愛,或者避免失去更多的愛,而去刻意討好別人。

    這種性格的人,往往缺乏自信,覺得對建立人際關係的能力欠缺,並且,還會夾雜著一種非常隱蔽的控制對方的行為。說得通俗點,就是去討好別人,而讓別人覺得有一種虧欠感,從而達到控制的目的。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家庭,妻子刻意討好丈夫,但最後換來的卻是丈夫的反感。丈夫自身有問題是沒錯,但作為妻子,這種刻意的討好有時反而讓丈夫覺得你是在透過這種手段來控制他。

    所以,不論是人際交往,還是家庭關係,要避免刻意討好的處事方式。因為這種討好並不是發自內心的,壓抑了真實的情感,如果沒得到對方的及時反饋,積累到一定程度可能會爆發。

  • 3 # 輕創業實戰圈

    這事說來話長。最基本的原理是來自童年時期!

    第一:所有的心理問題都可以回顧到童年時期。討好型的人,他們的童年都很遺憾,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關注。甚至處於資源匱乏的環境;甚至被家庭粗暴的對待,所以,只能透過談好周圍的人。來獲得足夠的支援,關愛。所以,從這點來說,我們要關愛他們。

    第二:心智不夠成熟。通俗的來講,就是還沒長大。對自己沒有正確的認識,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該做什麼;換句話來說,還是沉浸在童年的模式裡。以為自己無能為力,所以只有靠談好周邊的人來獲得周邊的人支援,理解,信任。他並不知道,他已經長大了,除了討好別人,他有更多種方式,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

    第三:內心孤獨。由於內心從小缺乏家庭,尤其原生家庭的關愛,在進去社會後,就更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周圍人的理解、支援、信任,關愛。至少不能被孤立,忽視。

    而要破解這個梗,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他重新正確的認識自我。真正的接納自己,認可自己。

  • 4 # 林子說心理

    為什麼很多人會養成“討好他人”的習慣呢?

    其實很多深深根植於我們腦海中的觀念和習慣,都來自於我們的童年。

    著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就曾經指出,“我們年幼時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與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

    如果在小的時候,你感受到你是好的、受人喜愛的、被人珍視的,那麼這個積極的信念,會伴隨著你一直長大成人。

    反之,如果你覺得你自己是壞的、不受人喜愛、不值得被愛的,你就會把這個消極的信念深深的紮根在你的骨子裡。

    有時候,即便你長大成人了,即便你擁有很多的財富,即便你身邊明明有人愛著你,但是你卻覺得你自己仍然是不被喜愛和不值得愛的。

    很多討好型人在小時候獲得的大多是“有條件的愛”,而不是“無條件的愛”。

    所謂“無條件的愛”,是指我是因為你這個人本身而愛你,不管你做什麼,不做什麼,我都依然愛你。

    而“有條件的愛”是,你必須做了什麼事情,我才會愛你,如果你不做,我就不會愛你。

    我經常聽到有一些媽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以一種調侃式的方式對孩子說:“你不要再做這件事了,你再做的話,媽媽就不愛你了。”

    如果這個媽媽經常這樣教育孩子的話,她給孩子傳遞的就是“有條件的愛”,會讓孩子覺得我不能做這個,我要“乖一點”,不能惹媽媽生氣,這樣我才配得到媽媽的愛。

    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提出過“評價源”這個詞。

    他指出,一個人的評價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內部評價源,也就是透過自己的工作、成就、行為舉止來做出對自己客觀的評價。

    另一種是外部評價源,也就是一個人對自身的認識,完全來自於他人的評價。

    對於討好型人來說,他們的外部評價源,比內部評價源要明顯多的多。

    究其原因就是他們在童年時期獲得的愛都是有條件的,他必須做對某些事情,而不是做他自己,才能獲得愛的獎勵。

    所以,討好型人會更傾向於透過自己的行為,去獲得他人的愛和認可,而不是自己本身的樣子。

  • 5 # 漫風說教育

    餘華說,當我們兇狠地對待這個世界時,這個世界突然變得溫文爾雅。

    最近在刷一部豆瓣高分9.4的日劇《風平浪靜的閒暇》,感觸良多。 女主大島是個謹小慎微的“社畜”,做著不鹹不淡的工作,和同事談著地下戀情,最大的能力就是能“讀懂空氣”。

    她不會拒絕別人,屢屢替同事背鍋,幫別人加班,討好到了極點。 結果呢,是同事男友說不認識她,被她幫助的同事暗地裡嘲笑她,哪怕一絲一毫尊重也未曾給予。

    至此,她覺悟了。辭掉工作,扔了東西,和男友分手,搬到鄉下生活。 她學會了為自己的權利抗爭,並從中獲得遺忘許久的快樂與信心。

    為什麼有的人總是會委屈自己,可以討好別人? 根據我的觀察,是小時候“缺愛”的後遺症。 小孩子最會察言觀色,如果父母只在他們“懂事”、“聽話”時表揚他們,那麼孩子只會為了大人的表揚而委屈自己。

    時間長了,也就喪失了自我。

    高壓政策下的父母,總會培養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這類孩子就算長大後,也會因為不願意和別人發生矛盾,自我價值感低,而不懂拒絕他人,不會為自己爭取權利。

    希望父母都能知曉,懂事的孩子心裡,都住著一個自卑的影子。 懂他們,愛他們,從此刻開始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把混凝土從地面抽到樓上的那個機器叫啥名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