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賢言遂語

    首先回答問題,然後再說說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

    第一部分:周厲王被趕出國都後發生的事情,要從當事人和矛盾起點以及時間推移3個方面來回答。

    1、 事件中心人物的下場:

    周厲王被趕出國度後14年,死在了荒涼之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區域。)

    2、引起周朝民眾反對厲王的矛盾起因的結局:

    周厲王之所以被趕走,是因為想對空虛的國庫做一些補救,從而改變王室生活窘迫的現狀。請注意,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同時想對已被貴族佔據的山林河川等等公共資源進行利益重新分配。這些措施最後都因為厲王的逃亡煙消雲散。

    3、當時發生的事情後續主要有對厲王的清算和政權延續的安排:

    對厲王的憤怒,因為厲王的出逃,人們把怨氣發洩到了太子身上。人們一定要把太子殺掉。太子逃到了召公(相國)的家躲藏。因為召公是反對厲王暴政的,加上這個人不昏庸,所以素有民望。

    大家希望召公交出太子,召公說太子沒有參與這些事情,是無罪的。自己不能不忠,於是將自己的兒子代替太子交出。人們感動於召公的大義,最後還是放過了召公的兒子。

    後來人們推舉了同為相國的周公與召公一起共領朝政,史稱共和議政。執政後廢除了周厲王的一系列橫徵暴斂的苛政。

    第二部分:故事的來龍去脈是怎樣的呢?周厲王是西周的第十位君主,就是那個封神榜裡周文王之後又過了9位君主。

    這個君主上位之時,西周已歷9代,各地分封的諸侯貴族豪強已經羽翼漸豐,大家開始對一些國家議定的共享公共資源私底下據為己有。因為西周立國的時候就曾昭告天下,人民獲取生活資源的山川河澤,都是共有,誰都可以上山砍柴、打獵、採藥,收集野菜野果。誰也可以到河流抓魚捉蝦用於交易果腹。

    因為當時的農業和畜牧業還不發達,單純的種植和蓄養,是不能養活那麼多的人。而且田地的歸屬權是屬於王室的,後來因為貴族私自開墾,才有了私田。

    分封各地的貴族,也在私底下悄悄的佔據山林河流的使用權。但是他們不敢全部據為己有,所以民眾還是有地方可以去獲取生活資源。

    但是周厲王上臺以後,為了擴充日益空虛的國庫。以滿足自己的奢華生活,以及對各地不服從的諸侯和異族的征討。開始實行把這些共有的山川河林的使用權收回王室獨有。美其名曰“專利權”。就是這些對生活財富有利的資源,全部歸自己所有。

    這些法令對那些諸侯和貴族並沒有什麼用處。苦的只是老百姓。人們開始議論和指責專利法。有明事理的大臣把把專利法的利弊和民眾的民心輿論告訴了厲王,希望他可以體恤民情,廢除專利法。

    但是周厲王根本不聽,他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國家是他家的,這些資源自然理所應當歸他一個人。而對於這些敢於議論他的人,他選擇了使用衛國的巫師去收集監督,然後把這些人通通殺掉。這就是世上有名的“止謗”事件。

    人們一時間人人自危,在路上遇到彼此都不敢打招呼說話,只能用眼睛看一下彼此,史稱“道路以目”。

    周厲王看到人們這樣,很是開心,哈哈大笑對曾經勸諫他的召公吹牛說,看看,這些人都怕我吧!召公憂心忡忡的說,你這樣防止大家說話,就像防止河流不讓它流動,最後一定會洪水氾濫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典故。

    果不其然,後來不堪重負的人們起來把這個暴戾的國主趕走了。

    唐朝的李世民說的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管理者和民眾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任何不顧及民眾民生的管理者,任何試圖挑戰民眾的底線的暴政,只有滅亡的一條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曼城與伯恩茅斯達協議,今夏4100萬鎊簽下阿克,你怎麼看?